Wednesday, July 15, 2015

課程綱要修改抗爭,二二八,國族建構

高中教課書是意識形態戰爭的戰略據點,沒有慘烈的廝殺才奇怪。這次連高中小屁孩都被動員,訴求當然是“專業,合法,公開”等等,實際上則是意識形態之戰。其實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國族認同之戰。不信,你看民進黨執政後再來大幅修改,到時抗爭的會換一批完全不同的人,而高喊的是相同訴求,卻絕口不提國族認同。民主政治的虛假性,不在話下。


奇怪,國族認同很骯臟嗎?為什麼要迴避?當然是為了不要看起來極端,嚇走中間選民。其實,要不是為了選票,有良心的政治人物應該說,中間選民可以務實考量兩岸互動的態勢,但在國族認同上不該含糊。國族認同當然很重要,原因很簡單,世界還沒有大同,現在國際上的格局就是民族國家幾乎是絕對的主流。民族國家的支柱就是國族認同。許多由殖民地的勢力範圍硬是切割出來的國家,因為種族和宗教不同,又沒有自然形成的歷史經驗,國族認同就無法形成,導致問題叢生,悲劇頻傳。老百姓迷糊還情有可原,政治人物和稀泥就是災難。


所以我很尊敬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誠實。他們就是在致力於國族建構。而這次教課書的修改,擺明了就是回到大中國主義的國族認同。


好奇心驅使,我細讀了修改前後歷史課綱。很奇妙的是,我真的有被修改前的課綱感動吔!台灣歷史單獨一冊,內容豐富。有一些史實我都不知道。這真是感慨,當年讀書的時候沒機會這樣有系統的認識台灣。我覺得當初能夠這樣的話這對我的內在人格有深遠的影響(正面的)---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周遭的人們的歷史陌生是很可悲的事,這必須承認。如果我是在修改前的課綱的教育之下成長,也許我就不會是大中國主義者(此大,非偉大,而是廣泛),不過也許還是。這就不追究了。當我再細讀修改的部份,這場認同戰爭的火線在哪裡就一清二楚,有趣極了。這裡我只想提一點,因為它表面上看起來很反常,那就是二二八事件。


修改前的(台獨色彩的)課綱二二八事件,只是做為說明二戰以來政治變遷的一個例子--”...如二二八事件,長期戒嚴,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 這樣子,提不提二二八就變成一個選項,而審核人員就不會要求一定要提,或怎麼提法。修改後的(大中國主義)課綱,則提高二二八的地位成為單獨一個項目,一定要就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詳述。


這不是很奇怪嗎?本土立場的人理當更強調二二八來凸顯台灣人受中國政權的暴政,而統派或大中國主義者應該淡化二二八事件。為什麼恰恰相反呢?我猜啦,原因是在大敘事的徹底程度上。歷史脈絡清楚顯示光復前的台灣人絕大多數是認同中國的,而且人心思漢,因此對國民政府的接受可說是簞食壺漿地迎接。日本人的統治一直是把台灣人當做二等公民,實施和漢隔離政策。皇民化政策也是二戰後期才開始的。二二八事件則是標示著國府初期治理的倒行逆施而最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悲劇。從此以後台灣人就徹底的失望,中國認同開始動搖。但這樣的大敘事並不能滿足獨派國族建構的目的。因為由一個六十年前的事件做為轉捩點太薄弱了。他們需要把認同的根基往前推,強調從先民開始的歷史經驗,經過荷,西,日等的文化洗禮甚至血統融合,與原住民的通婚,早就在文化,血統上與中國分道揚鑣。其實這些元素都是事實,但並沒有構成根本上國族認同的改變,只能說是在中國認同中注入了新的元素。獨派當然不喜歡這個事實,所以就不喜歡吧二二八當做轉捩點的說法。大中國主義的人則恰恰相反,希望盡量把二二八的事實,前因後果說明清楚,不僅能凸顯其轉捩點的歷史意義,消解本土派的國族認同,更可以防止本土派在民眾對史實認識不清的情況下添油加醋,煽動仇中的情緒。


獨派的國族認同所依賴的大敘事可以說是無中生有,並不符合事實。但有沒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哦!以色列就是最好的例子。以色列建國的推手是一堆來自歐洲的锡安主義者,他們利用猶太人在整個歐洲所經歷的迫害,尤其是(但不只是)納粹的種族滅絕悲劇,鼓吹以色列國族主義,以舊約聖經為工具,甚至把幾乎不再使用的希伯來文硬是恢復過來。而歷史上在巴勒斯坦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基本上是和平共處。兩個民族其實在人種上都是閃族,也有很類似的神話傳統,都認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哪有什麼深仇大恨?現在呢?一個以阿拉伯人為當然敵人的以色列國族主義硬是掩蓋了歷史。


但說到底,這又怎樣呢?輕鬆面對吧!不管台灣民族也好,中華民族也好,重要的是,有堅定,健康,不帶仇恨的國族認同其實會幫助我們敞開心胸,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國族認同就不要迴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