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6, 2017

耐力運動的臨界點

今天的心得可以反映出為什麼耐力運動這麼迷人,而為什麼有人喜歡不斷突破個人記錄。

耐力運動的本質是一種臨界點的運動,也就是維持一種可以持續的掙扎狀態。就在這可持續和不可持續之際,就是那個不可捉摸的臨界點。就是在這臨界點附近掙扎,才必須用上各種物理,生物的知識,和心靈的修煉。這個境界,促使你忘我。

我的臨界點在於持續的陡坡,最難突破的一環就是當踏板在最上方的時候,最難使勁,車子很容易停下來。過去,我解決的方法就是拼命使勁,或站起來騎。這兩種方法都是讓肌肉透支的無氧運動,本質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只能盼著待會過了這個陡坡可以稍事喘息。但因為肌肉透支(其實就是積存了無氧運動的酸性物質需要血液運走),有氧運動能施的力越來越低,等到了稍微平坦地帶,原來期望可以喘息的狀態並沒有出現,因為透支的肌肉被迫繼續使用無氧運動,造成更大的透支。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萬劫不覆。

真正的解決方法是找到施力的方式,可以維持在有氧運動範圍內。其實也就是簡單的槓桿原理,當踏板在最高點時,同樣的施力方向應該與踏板臂成垂直方向,這樣槓桿效果最大,施力最小,最有機會維持在有氧範圍。一試之下,果然效果卓著。一路輕鬆寫意到達目的地。

這下子,又要尋找另一個臨界點,繼續忘我了。

Tuesday, April 4, 2017

人生不要淪為插旗子運動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莊子 大宗師

知道事情很重要,但過度的馳求知道,而卻沒有將已知的東西消化咀嚼,成為真正的知識,其結果就是耗損自己而且沒有處世應變的智慧,嚴重點無法”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

有人喜歡追求新知,再整理出來幫助別人”長知識“,樂此不疲。
有人喜歡到處旅遊,去別人沒有去過的地方,分享出來,讓人欣賞。
有人喜歡從事極限活動,追求不一樣的體驗。

這些都是好事,但都屬於擴大已知的範圍,而不管你怎麼擴大已知,比起那未知的部分,永是滄海之一粟。

所以,喜旅遊的,少去一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損失?
喜歡讀書的,少讀一本書,到底有什麼損失?
喜歡體驗的,沒去bungee jumping到底有什麼損失?

在世界地圖上插旗子,很過癮。同樣過癮的是在知“識”的地圖上,在體驗的地圖上,在這樣或那樣的地圖上插旗子。

如果要談“環保”,談”永續“,插旗子的衝動就要稍微節制一下,但事實上卻相反。連”環保“,”永續“,都被商品化,成為插旗子文化的工具之一。

嚴格來說,連所謂的“減法生活“,甚至”極撿主義“,過了頭,就成為另一種插旗子運動。

那真正不可少的是什麼呢?

”天而生也“~知道自己只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而順應其規律
”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讓心靜下來,品味所知所在,多想想。

Thursday, March 23, 2017

時間的騙局

為什麼年歲愈增,就感覺時間過去得愈快?
恐怕要從時間的本質是什麼來想。
鐘表和日曆為時間畫上刻度,本來只是不得不然的工具,卻反客為主了,主宰人的自由,更扭曲了人的認知。
事件的先後次序,才是時間的本質。代表長短的刻度,另外加的。
而刻度就像一層層空的書架,等著我們去填上東西。空空的書架,好像又代表了人生也空空的。
於是我們很怕沒有東西擺上去。能擺上去的東西似乎得夠得上稱作“事件”。沒有事件,英文叫uneventful,會無端帶來莫名的焦慮。
何況,事件要成為過去才能打包,我們是在遺跡中找到自己在事件之中的證據。
那現在呢?現在我存在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假命題,因為每一個現在,一旦進入我的意識中就已經不是現在。
所以現在是想不得的。想得越用力,愈不在現在裡。
那何謂活在當下?不知道。你說呢?
如果我在極度痛苦之中,對付痛苦的絕招就是,就在我意識到痛苦的時候,那一刻已經不存在。而真正存在的,到底有沒有痛苦?
如果痛苦是這樣,那快樂呢?不也一樣?快樂真正存在嗎?
存在的只是記憶。
一個人的壽命有兩種:
1.只存在於記憶中的壽命,就是會刻在我的墓碑上的享年XXX
2.真正存在的現在,這個可沒有刻度可以計算長短。
我可以肯定我的2不是很多,但連這句話也是臆測。
這就好像最後審判的權柄不在我手上,而在神手上一樣。
但我至少可以明白,1是一個騙局。

迎接共產制度

共享經濟發展到極致,就是計劃經濟。想像一下,如果uber, airbnb等等公司的業務由政府辦,國營的 Amazon或阿里巴巴再進一步透過工業4.0實現從原物料到最終產品到府的即時供應鏈資訊,這就是計劃經濟,這時市場的地位會不見了,資源和人才卻得到更全面的發揮。
消極面看,自動化所產生的大量失業,會完全推翻資本主義對工作和價值的假設。公部門被迫介入經濟活動來解決大多數人沒有工作情況下的分配問題。加上前面的技術面可行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動消亡。
私有財產制變成沒有必要。都共享了,不乾脆共產?私有財產制的存在價值是刺激工作的意願,但當重複無聊的工作被機器取代,剩下的工作本質上就直接訴求人性的自我實現動機。工作本身變成無償的特權(因為只有少數人能得到)。
因此,未來會不流血的進入共產主義。而且是不久的將來。
我話擺在這裡,三十年後回頭看看說對了沒。

Saturday, March 11, 2017

經典的消費者和弘揚者

最近在讀老子。怪怪,真亂!不是老子亂,而是解釋老子的亂。老子據說是世界上被翻譯的版本僅次於聖經的著作。西方思想家未必能完全懂,語言的關係,但可以清楚的看的出來老子的思想體系是建立在堅實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上。也因此它能夠站在人類思想所能達到的最高點,來理解世事人生。

但就像聖經一樣,存在著數量遠大於弘揚者的消費者。消費者的特色有兩個:

1、只講枝葉,不談根和樹幹。多半因為他自己也沒搞懂,甚至不覺得需要懂。
2、心靈雞湯式的夢囈,操弄已經浮濫的流行心靈語彙,例如,活在當下、敬畏、慈悲、放空等等。

沒有對時間這個概念深入的認識,談什麼當下?

沒有對究竟真實的形而上思辨,談什麼敬畏?

沒有對天地萬物的關系全面的反省,談什麼慈悲?

沒有對自由這個概念的洞察,談什麼放空?

沒有根基的心靈口水,喝多了只會暫時麻木,然後成癮。

Tuesday, February 21, 2017

小鋼砲和重低音

最近得買新車,本想務實再買Prius,不料被兒子們蠱惑,買了個VW Golf GTI。這種車屬於hard hatch,意思是很會跑的掀背式跑車。哎呦餵,還真的是。力量還不是唯一好玩的,更好玩的是廣大的DIY 改裝和調校愛好者,和一大堆的相關產品。這就產生了無窮的話題,聽他們講,我也津津有味。爺仨的共同話題。

此外,我還在蠱惑下老不情願的加裝了個所謂的重低音喇叭(subwoofer)。我最反感平常開過一兩車,嘭嘭嘭的把我的車子也震得直顫。如今莫非我的車也要如此加害於人?何況這是什麼品味?到底是聽音樂還是聽嘭嘭聲?

等裝好了一聽,可大吃一驚!效果好得驚人!不僅僅是低音喔!怎個完全脫胎換骨。一曲Beatles的Strawberry Field,很安靜簡單的歌,整個活過來了。再一曲莫扎特的室內樂,同樣精彩。音場,定位感,層次,音色,細膩感,動態感,音樂靜止片刻餘音裊裊的空間感,錄音瑕疵的特有臨場感,讓小小的車內空間無限延伸,想像隨樂音恣狂馳騁。從此車庫裡此處就成了我的聖所。

原來這玩意兒是把音源重新分配工作頻率給八個隨車喇叭單體,並提供足夠的功率,當然,也增加了一個subwoofer喇叭,但絕不只是如此。

常常需要擠車陣的愛樂朋友可以考慮這個升級。

Tuesday, January 24, 2017

能量

舞蹈的領域裡,『能量』一詞,有點玄,但又常常被談及。

因為太抽象了,同一個詞,可能指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因此我試試先用消去法,來逼近我心中的意義。

能量不是力量,所以與強度無關。有些舞蹈片段,多半是在高潮的時刻,演員刻意表達一種很『用力』的感覺,多半是投射很強烈的情緒。這,不是能量。

能量,當然也不是跳得高,彎得低,伸得長,轉得久等等身體的能力。

能量無所不在。它比較像是一種維持張力的控制能力,或是一種讓動作悅目的能力。它不代表必須耗費許多體力,反而看起來毫不費工夫,而實際上也是如此。有時這種看起來的輕鬆(但不隨便)反而就是一種能量的顯現。與此類似的,動作乾淨的感覺也是一種能量的顯現。所以能量不僅體現在動,更體現在靜,也就是不該動的部位保持靜止。

做一個很慢的動作,例如用八拍的時間把手臂抬起來,可以讓我們體會能量的意思。簡單的動作,卻有無數種可能性。其中有些能抓住你,但多半都很無聊或笨拙。你可以很等速的抬起來,手臂僵直,那就看起來像起重機吊一支電線桿。你也可以毫不經意的抬起來,那看起來就真的毫不經意的潦草。你也可能很刻意的控制想要好看,滿頭大汗的結果反而顯得滑稽笨拙。經過千百次的練習後,你開始抓到了一些東西,和手臂運動相關的十多個關節(肩、肘、腕,加上五指的14個關節)開始協調了。它看起來不再像一支木棒,而是一個有機的肢體,呈現出一種有意義的流暢感,甚至一種意念。這,就是能量的顯現。

能量的概念,也可以幫助我們觸及舞蹈獨特的屬性~一種精神和肉體的介面,和它的迷人之處。練習舞蹈,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讓我們和自己的身體產生親密關係,從而創造意義。如果說每一個關節,和每一條肌肉都代表一個自由度,加乘起來,我們的軀體具有近乎無限大的自由度。但我們多半受習慣的驅使,和日常生活中動作的有限性,只驅使了身體極小一部分的自由度。而這其中有只有更小的比例是用在『有意義』的動作上。『意義』指的是在內心會因特定動作所產生的聯想或單純的悅目感覺。身體龐大的自由度,未經有意義的控制,就是處在一個無序的狀態。而熱力學『熵』的概念教導我們,有序代表能量的蓄積,而混亂帶表能量的流失。當舞蹈讓我們經歷,認知,到能夠差遣更多身體的自由度,就是賦予身體更多的有序的意義,也就等於是能量的蓄積,而在舞蹈中就是能量的顯現了。

那很多運動項目也牽涉到身體自由度的開發,有些甚至比舞蹈猶有過之。那能量的概念,能用在它們嗎?我猜不行。運動員差遣身體的自由度可以到爐火純青,例如神射手,棒球投手,或高爾夫球選手。但他們對自由度驚人的控制,是為了要完成任務,而不是產生意義。當然,就能量就是有序的定義下,那也是一種能量,但與舞蹈的能量不同。

Tuesday, January 17, 2017

流動的空間美感

舞蹈的語言當然以肢體為主,但不限於肢體。動線和身體方位的交互作用,也會產生不可預期的效果。這往往被習慣在排排隊中狹小空間的排舞愛好者所忽略了。

其實國際排舞中許多的舞碼都編得很巧妙,如果在流動方向上充分發揮就讓整支舞呈現立體的效果,舞者如同水族箱裡的熱帶魚一樣,隨著音樂遨遊,戲劇張力十足。

這種流動的美感最普及的例子就是國際標準舞華爾茲,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可以說少了流動的美感,華爾茲是不太有觀賞價值的。

但往往這樣的編舞,甚至怎個國際排舞,都給不能明白這一點的愛好者一種轉身太多,方向讓人頭暈目眩的印象,讓人卻步。這實在是因噎廢食,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釜底抽薪的方式就是從流動的美感的觀點去理解這些轉身的戲劇效果,並在練習的時侯刻意體會這些方向變化和移動與音樂的關系。

一支好的舞就像一個活人一樣,是需要花時間與他相處的,這是一個『社交』(socialize)的過程。就像好朋友一樣,熟悉了就進入自己的意識中,印象深刻。你會很放心的把身體交給他,左彎右拐都是再自然不過的美妙經驗,頭暈?恐怕反而發生在結束後的意猶未盡吧?

舉一個例子,像Digital Age,舞者的詮釋就充分的發揮了流動的美感。同樣的編舞,如果一板一眼的跳,就是這個樣子,差別就不必我強調了。

順帶一提的是,由於簡易舞譜的撰寫方式,很難百分之百的描述它的詮釋上的可能性。這種局限性在方向和移動上尤其明顯。彈性發揮空間是很大的,這也是排舞迷人之處。例如,這支Pieces,女舞者在第四個八的第一拍,整個身體已經面向12:00,而舞譜是3:00。這就是為了讓整個擺盪折返時的張力更大,而之後5~8的四步旋轉,並沒有定在一個軸上,而是讓步之拉開形成以個立體空間,效果完全不同。對照一下教學版,好像不是同一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