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13
算見證嗎?失而復得的心情轉折
這是一件尋常小事,但我覺得值得記錄下來。
距離返台省親還二十多天,突然內心有點慌,怕護照已經快過期了。其實我對這種事很謹慎,在購買不能改時間的機票時,應當已經確認過一次,否則小氣的我不可能按下付款鍵。但不知怎麼的就想去再檢查一下。這一檢查,發現收藏護照的地方沒有我的護照。我頭腦一片黑,因為這麼重要的東西我一定會好好收藏,如果不見了,就表示我“好好收藏“到一個地方,反而特別難找,除非我有印象,否則就完全失去線索。翻遍了可能之處,有些地方還翻了數遍,開始要絕望了。當然心中懊惱無比,媽媽還替我買了新床墊,要這時說不能回去了,他們會多失望!想著想著心情低落到谷底。想大概找不到了,在接受不能成行之前,覺得有義務試試重新申請是否趕得上。其實我這麼做只是形式,好說服自己該做的都做了,沒有遺憾。美國衙門怎麼可能這麼快?我壓根不相信,也不抱任何希望。沒想到一試之下,居然有處理急件的辦法,兩週以內要出國的都來得及。仔細看細節,證明文件都有,確認適用我的情況,最壞不過就是花力氣去重辦一本。這時才想到回頭仔細思考那護照的下落,如果僥倖找到,就省了個大麻煩,所以還是值得試試。問題是如何尋找線索?我發現自己心緒紛亂,毫無頭緒,就只好用從禪宗學來的靜坐的方式,讓雜念放下看看靈感會不會浮現。我先回想最近一次確認護照還在的時間,相信是購買機票時,約兩個月前。再來就回想這兩個月中有什麼事情必須用上護照的。心中隱約浮現有一件事有可能,我到某個政府單位辦一件事,好像要求要帶護照。就集中心思回想這件事整個過程。但我的記憶力很差,沒什麼線索。只能用邏輯分析。可不可回來路上隨便一丟在車上?去翻車子,沒有。當時有沒有帶文件,用什麼夾子? 其實可能的夾子都搜過了,也看到其中有一個是與這件事有關的文件,但裡面並沒有護照。搜過了有必要再搜嗎?就因為經過思索,可能性提高,就再鼓起勁仔細檢查一下,竟然在這文件夾的一個折縫裡發現了這本護照。
一口氣交待完整個過程,相信許多人有類似經驗。回想起來有點像奇蹟,但主要也是因為我用頭腦去過濾,才能在正確的方向,讓奇蹟發生。問題是,我也可能放棄,也可能心思亂到想不出名堂來。要不放棄,又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就不見得是能力所及了。在這上面我有祈禱,但我不期望天主直接告訴我在哪裡,只希望讓我有一顆處之泰然的平常心,當做一個體驗,認真做,細細品嘗。我發現心中的悔恨情緒漸漸被積極的情緒取代,在翻箱倒櫃的漫長過程中,不僅心思沉靜下來有效的思考,更意外的把許多物件和檔案整理好,又丟了一大堆垃圾,還整出許多平常需要的東西,甚至還找到一些原以為失掉,卻很重要的東西。
而最初被驚惶和惱怒佔據時,腦中一片空白,只能在心裡喊”耶穌,救我!如果這是我該受的,就幫助我死心吧!”也就是這一念,才支持我去打聽重辦的可能性,而知道能重辦又讓我鬆一口氣。
我這樣好像不是什麼好的見證。但我知道,這過程中,隱隱中我是有依賴天主的部分。是不是因為依賴天主才找到的?事後覺得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與找不到都不增減的這經驗本身的美好,而那是絕對與天主聖神有關的。
Wednesday, March 27, 2013
兩齣死和復活的戲碼
復活節系列慶典,是天主教信仰的最高峰。
聖灰禮儀到主的晚餐,經過四十天的的沉澱洗滌,分享著預備受洗的新教友的雀躍等侯的心情,我們的心中的明鏡已然拭擦得一塵不染,好再一次的跟隨耶穌基督,細細的經歷他的死和復活,重溫聖洗聖事,沒有死乾淨塵垢的再死一次,尚未復活的生命再新生一次。
感覺我欠這長達四十多天,匯集無數人的智慧和努力和更多人的祈禱的磅礴浩瀚的禮儀一個沉思--慶典過去,我帶走什麼。
如果認為耶穌的死和復活只有一種意義,就損失慘重。我寧願相信它有無窮的意義,而且與時俱進。
首先聖經和傳統的教導,就出現明顯的兩種意義。一方面耶穌的死讓我們罪得到赦免,才能回到通往天主的道路上; 一方面耶穌的死,也代表我們的死,而他的復活也連結了我們的復活(這當然是極簡略的說法)。這兩層意義如何調和?我想,前者不需要耶穌復活,而後者需要;前者只是救恩的開端,後者則關乎持續生命的建造和完成。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教會強調,入門禮(洗禮)是復活節三日慶典的中心,旨在凸顯第二層意義,因為洗禮的本質就是洗入耶穌的死,聯合耶穌的復活。
往厄瑪烏路上二門徒的憂愁,當細細體會。其實此二人僅僅是代表,這種憂愁是普遍存在於門徒當中,具有深刻的意義。這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在復活節夜間慶典中,我們因為已經知道耶穌復活,就忽略了這樣子憂愁的光景。其實,這憂愁的光景才是重要的記號,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警醒。
這憂愁就是一種死。換句話說,耶穌死,門徒也一塊兒經歷一種死。跟據聖經的描述,門徒愛耶穌,失去了就憂愁。假設門徒所愛的耶穌是他們所最寶貝的,失去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何以說這是一種死?這死,是失去耶穌這件事嗎?非也,而是憂愁本身。因為憂愁的原因,是門徒所認知的是“會失去的耶穌”,雖是最看重的珍寶,卻在本質上弄錯了。只有暫時的東西會失去,永恆的東西是不會失去的。那會失去的耶穌是什麼呢?只是他們心中的一個幻影,雖然他們是那麼真實的經歷他,愛慕他,依靠他,但究竟是個他們所以為的,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耶穌。因為實際的耶穌是永恆的耶穌,他們不認識這位永恆的耶穌。可見,這憂愁是一種源自虛幻的死。
打破虛幻的耶穌,認識永恆的耶穌。還有比這更大的死和復活嗎?多麼奇妙啊! 耶穌的死和復活,與門徒所代表的我們的死和復活同時上演。
回頭審視自己的尋常生活,所有的大小的苦,都是一次死,捨棄,等待,新生;甚至,在越小的事上看到死和復活,新的生命越落實,越充滿生機。例如,有人的言行讓我產生不悅,這就是一次死的機會。不悅的心情就是死權的勝利,其背後的心理構成,就是該死去的生命(通常都是幻象,都涉及對一種暫時的東西的執著),而不願面對這個心理構成,或明明知道,卻沒有勇氣改變,那種心情就如同厄瑪烏路上門徒的憂愁。如果不尋找自己裡面的問題,而企求那令我不悅的人改變,就等於是拒絕基督的死和復活的救恩。如果在最小的事上能讓復活奧跡起作用,我們就不必等到生命中的大變故才幡然悔悟,而天天都得以經歷耶穌復活節的喜悅。
負面的念頭,就是耶穌來敲門了---一齣死和復活的戲碼等著上演,只要我願意。
四旬期的功課之一是渴慕基督。我對此名詞戒慎恐懼,因為看到太多認識不清的渴慕方式,如同門徒對那暫時的,虛幻的耶穌的渴慕。真實的渴慕,反映在接受耶穌的邀約,在每一件小小的負面念頭上經歷死和復活。
虛幻的耶穌,其實是很好的提醒。連至高的耶穌都可以是虛幻的,有什麼美好的東西不可以是虛幻的?例如,“虛幻的律法堅持”,”虛幻的儀式“, ”虛幻的道德觀“,甚至“虛幻的愛德”。才聽到佛教法師說的小故事:
某單位做了一個實驗。室內有五隻猴子,一把梯子,頂上放了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試圖上梯子取香蕉,就自動噴灑一種藥水到所有猴子身上,痛苦萬分。因此五隻猴子都吃了苦頭後再也不敢去取香蕉。這時將一隻猴子移開,放一隻猴子進去。這新猴子不明究裡,當然是要去取香蕉,還沒碰到梯子就被另四隻猴子痛打一頓,因此再也不敢去取,以為是件很可恨的事。這時,再換掉一隻第一梯次的猴子,這時那早先被打的猴子也跟著生氣的痛打想取香蕉的新猴子。重複這個步驟,等所有的第一梯次的猴子都被換掉,室內五隻猴子全都沒經歷過那藥水的痛苦,而他們卻一直繼續這個禁忌,和那憤怒的情緒。
不僅僅是猴子會這樣吧?
一個題外話,如果耶穌復活不是歷史事實,我們的信仰是不是就要瓦解了呢?
這是神學的問題,教會的主張,當然是要順從。宗徒保祿也說“假如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是空的,你們的信仰也是空的。”似乎,這事情沒有商量的餘地了。我無意多做引申,只是覺得,與其花力氣去辯證耶穌復活的歷史事實,還不如沉思默想,不斷打破那虛幻的耶穌,篤信那永恆的耶穌來得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