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15

逛街男自述

昨天心情極度淒愴,於是索性去梅西的男裝部逛逛,果然心情撫平許多,雖然兩手空空的回來。隨之赫然發覺,不只一次的,逛男裝部成為一件愉快的事。這還是這一年之間的事。之前,我也屬於像我這種社經階層人士的典型,不在意外表,隨便亂穿,邋邋遢遢,當然是厭惡逛服裝店。


這個轉變的原因,值得自剖一下,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注意自己的外表,當然是源頭,不容否認。但重外表也有不同的動機,我的動機,則是力求表裡一致。也就是讓外表符合自我的形象認同。那契機是什麼呢?說真的,是因為我在一年之內缩小了兩號。腰圍從36寸變成32寸,上衣從XL變成M。去年那時正值初冬,所有的衣服穿起來都空空蕩蕩,根本不保暖,非置新裝不可。於是由一位品味高超的女士帶著挑選行頭。衣服都是她搭配的,試穿的結果,挺好。就這樣穿出興趣來了。


表裡如一,那我的”裡“是什麼呢?不瞞你說,我一直就覺得自己是個小男孩。之前隨波逐流,穿出來的模樣有如富裕世界的藍螞蟻,完全就不是我。現在觀念解放了,表現自我,結果可想而知。連我兩個兒子都看不下去,抗議說我怎麼穿得比他們還那個,簡直就是噁心。我笑說咱父子三人身材相仿,我的衣服歡迎他們隨意取用。果然發現衣服一件件失踪,得從他們衣櫃裡翻出來。當然,他們的衣服也常常失踪,有些還長期被我據為己有。


其實我的天生禀賦就該打扮,因為喜歡攬鏡自照,是個超級自戀狂。不過現在正在讀一本哲學書,讓我懷疑我可能也不算“超級”。這是一本談“現代性”(modernity)的書,提到現代性的一個特徵,就是自戀的猖獗。說猖獗好像很負面,實則不然。真正的原因據他說是現代,相對於前現代,個人生活方式被允許自由選擇,而選項也爆炸性的繁多。結果是每個人都陷入一種必須時時做出選擇的焦慮裡。我是誰,我該怎麼活,該以什麼面貌和人交流,這些問題再也不能迴避,躲在因循裡。既然時時面臨自我認同的選擇,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當然要以各種方式觀看自己,這不是自戀是什麼?吾豈自戀乎?吾不得已也。


我的穿的啟蒙者,除了那位帶我挑選的女士外,是一位時裝界的行家在一間教會裡的講座,教你怎麼穿衣服。當然基本美學原則不在話下,但最受用的是她的一個觀點:如果你的衣著讓人一眼就把你歸類,按年齡,職業,社會地位,文化等等外在因素,你就算失敗了。這算是鼓勵標新立異嗎?也不見得。會穿的人,會讓人不禁想多看一眼,因為一眼無法看盡,懸念叢生,無法歸類,需要透過思考來解讀(我看女生也是如此,不見得是因為她漂亮)。俗話說的耐看,或許有點接近這個意思。但單是耐看也可能落於平淡,缺少吸引力,淹沒在茫茫人海裡。所以這種懸念,還得有一點吸睛的要素。這就靠各顯神通了。


上次回台灣參加一個攝影社團的聚會,裡面都是文化或藝術工作者,我發現他們的衣著都很有品味,我發現自己大部份時間都用在打量他們上面。個個都看得出來是花了心思,又不露痕跡,適當的顯出特色,但整體上也透著一種統一的調性:淡雅,低調,溫潤,從容。我一身緊身衣褲,露膀子肌肉男的德性(天熱啊!)好像來錯地方了。欣賞之餘,也感嘆,品味也可以複製,次文化的熏陶力量還是很強大的。不禁要問,這算不算是一種身份導向衣著的進階版?除了適當顯示他們是品味高雅的文化人的身份,“我”,似乎不容易觀察到。


我媽的穿著倒是常常讓我驚艷。姐姐帶她吃飯往往會拍個照。老太太戴個墨鏡(眼疾之故),寬鬆的長褲搭上寬鬆合身的襯衫,花色多半明亮卻又顯得安定,不像老太太的打扮,卻又是老太太的打扮,重要的是,從衣著我可以認出那就是我媽。六十,七十,還是八十?好像時間就為她停住了。我不知道她在哪裡買的那些衣服,只知道每次看她的照片都為她高興。


我逛街十次有七八次會空手而歸,但多半都有收穫。因為試穿來試穿去才知道一件衣服掛在衣架上和穿在我身上有多大的區別,即便沒買一件,也知道了大概那一種款式的衣服適合自己。再遇上了就可以很有效率的挑選。我流連最久的架子都是些三五折或清倉貨架。一塊錢的貨色花兩塊錢買,不符合我社會主義的信念,而且從被遺棄的產品中打撈出好東西,特別有滿足感,倒不是因為省到錢,而是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和對自己想要表現的個性的掌握。不過我也逐漸提高了價格上限,因為發現衣料,剪裁的品質還是有差。模特兒的廣告照片我也參考,但我知道其誤導性可能更甚於衣架上的衣服。名牌我從來不在意,但不小心遇上也不排斥,印個大商標的衣服我絕不多看一眼。流行我也不跟,退流行的清倉貨是我的最愛。


我成功買到一件衣服多半是事先就已經開好了規格,如何搭配現有的衣物也已經了然於心。臨時起義,偶而遇上一件愛不釋手的,我也嚴格把關,多半會回去想一想怎麼搭配,讓熱情冷一冷,往往都不會回去買回來。我這樣買回來的衣服幾乎沒有一件會被打入冷宮,而我的治裝費好像比以前還少一點。我以前都在Costco解決,現在才發現,Costco的東西或許品質不錯,但款式實在是平庸,而且也比我能撈寶撈出來的貴。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古文人與自然顯得格外親密,也透過自然與自己和他人親密。現代人要像古人那樣縱情山水,吟詠自然,當然也可以,但也別忘了,現代的市井,也是一條綺麗的風景線。逛梅西,也可以有詩人的情懷,因為,那是人與自己親密的地方。這年頭,親密是多麼大的渴求,甚至是奢求,但也許要先自問,我和自己可曾親密過?穿,可以是個媒介。男士們,逛街去吧!

Tuesday, August 18, 2015

舞出下半場

我是一個斤斤計較成本效益的人。在選擇人生下半場所從事的活動也是如此。我選擇的條件是:


1.不花大錢,體現減量生活
2.豐富內在精神生活
3.健身,維持身體的最大活動可能性
4.不要太受制於人,例如,一定要結夥,或一定要有老師。獨樂,眾樂兩相宜
5.可以維持很久,玩到很老


準此要領,我第一個選擇了爬山搭配攝影,因為我知道爬山有可能很單調枯燥,遇上較難的挑戰就容易放棄。但加上攝影的目的,就可以相得益彰。之後我以騎車代替爬山,是為了保護膝蓋,目的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又看中了跳舞。第一次接觸跳舞是在兩年多前教會的排舞課,那時雖然是初學,但在很粗淺的經驗裡,我體會到肢體動作和音樂共震會起一種神奇的化學變化,讓大腦產生一種愉悅的,自由的感覺。雖然接觸很淺,但我深信這種肢體協同音樂律動所帶來的身心滿足感是無窮無盡的。因此我知道自己要走這條路。


但是我沒有立即採取行動,而是一個一個的過濾市面上的“產品”,是否符合我以上的選擇條件。首先我接觸了一些些交際舞,馬上就排除了。因為“交際”的成分遠大於“舞”,非我所欲。而交際舞的近親國際標準舞呢?那的確是“舞”,而且非常迷人。但是似乎想要達到那個境界太過於受制於人。首先,要花大把銀子拜個人老師,再來就是得找個舞伴。這就不光是難,而且有點棘手了---除非我能找到的舞伴剛好是我的另一半,否則還是別惹麻煩了。還有就是,這種舞要達到我的理想,似乎身體素質必須達到常人以上的程度,例如抬腿,劈腿等等專業動作。這在我來說是不必去強求的。至於其他同樣太過於專業的舞種,如現代舞,爵士舞,也都是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太高,顯得不可行。


一年前參加了北加州排舞協會,覺得暫時和我的條件還算符合。結果也真的不錯,學到很多基本的東西。她的編舞比較著重全身四肢的動作,比一般的標準排舞要豐富得多。過程中我也確實更加體驗到那種肢體與音樂律動造成身心的滿足感,也培養了起碼的自信。也因為自己跳舞,有機會回頭欣賞各種舞蹈,包括比較屬於精緻藝術範圍的現代舞,爵士舞(學院的,而非街頭的),發現自己的欣賞觸角精進了,更能夠受到感動。也因此我的胃口又提升了。除了追求自己跳舞的身心愉悅,也企圖以舞蹈為溝通工具。要達到這個目的,恐怕就要駐足重新合計合計了。


首先,我得會編舞,編舞內容有兩種層次,一種是把已知的動作組合起來,一種是創造新的動作。不管哪一種,對我這種初學者來說,最重的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最多,最廣的舞蹈類別,吸收大量的舞蹈元素。而這些元素還必須是在常人的身體素質下可行。要達到這個目的,我選擇了嘻哈(Hip Hop)舞類,因為這種舞其實是一個很寬廣的集合,可以說是涵蓋了所有的流行舞種。因為有強烈的街頭精神,實驗性強,自由度高,也因此創意無限。在這廣大的領域裡,我很容易找到有足夠表現力,又不需要專業級的身體素質的元素,足夠編出很好的舞蹈,自娛娛人。很多人以為嘻哈是年輕人跳的,一定不適合中老年人,我要說,他們錯了。所有類型的音樂都可以用嘻哈的元素來詮釋。

我開始實際印證我的想法,我還是不相信自己能借助於專業的老師,於是我就模仿著網上的一些視頻跳。其實只要不是需要特技動作,絕大多數看起來很炫的動作都可以經過分析掌握住訣竅,就看有沒有耐心去觀察。我知道身邊一些人不太認同我的方式,他們覺得一定要跟著老師學。這我也同意,但你去哪裡找一個老師可以滿足我特殊的目的--大量吸收不同的舞蹈元素,而這些元素是符合我所要的標準,不需要特殊身體素質?舞蹈班要不就是太過於粗淺,在簡單編舞上斤斤計較一些姿態,要不就是太過於專業,要求你練功。這兩個都不是我需要的。我需要練功,但不是為了能抬腿,劈腿,翻滾,倒立,而是讓身體靈活,學習控制細部的肌肉,讓動作乾淨,協調性好,有韻律感。要達到我要的功力,我的方法是要學不同風格的複雜編舞,越多越好,這樣才能讓肌肉能對付不同動作要求,不會養成積習,只會一種套路,跳什麼舞步都一個模樣。我最終需要的功力是將這些元素內化成我的舞蹈語言,可以隨著音樂就帶出來。有哪個老師可以在一年內讓我有這種功力?我是在和時間賽跑,不是為了成為專業舞者,而是成就自己的人生意義。我算過,一年之內我可以學習一百支不同風格的複雜編舞,這麼龐大的資料庫的刺激下,是有機會累積足夠的材料的。我實際驗證的初步結果是肯定自己的想法值得一試。至於說會不會跳走樣?攝影機對照原本的視頻再加上勤練大概也湊合吧

多說無益,到底是要拿出成績來才算數。明年此時再回頭寫這篇文章的下集。我有一個願望,就是舞蹈真正變成我終身的玩具,即便我做坐在輪椅上,都能享受。我也相信這是人人可以達到的目標,只要你願意。

Wednesday, July 15, 2015

課程綱要修改抗爭,二二八,國族建構

高中教課書是意識形態戰爭的戰略據點,沒有慘烈的廝殺才奇怪。這次連高中小屁孩都被動員,訴求當然是“專業,合法,公開”等等,實際上則是意識形態之戰。其實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國族認同之戰。不信,你看民進黨執政後再來大幅修改,到時抗爭的會換一批完全不同的人,而高喊的是相同訴求,卻絕口不提國族認同。民主政治的虛假性,不在話下。


奇怪,國族認同很骯臟嗎?為什麼要迴避?當然是為了不要看起來極端,嚇走中間選民。其實,要不是為了選票,有良心的政治人物應該說,中間選民可以務實考量兩岸互動的態勢,但在國族認同上不該含糊。國族認同當然很重要,原因很簡單,世界還沒有大同,現在國際上的格局就是民族國家幾乎是絕對的主流。民族國家的支柱就是國族認同。許多由殖民地的勢力範圍硬是切割出來的國家,因為種族和宗教不同,又沒有自然形成的歷史經驗,國族認同就無法形成,導致問題叢生,悲劇頻傳。老百姓迷糊還情有可原,政治人物和稀泥就是災難。


所以我很尊敬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誠實。他們就是在致力於國族建構。而這次教課書的修改,擺明了就是回到大中國主義的國族認同。


好奇心驅使,我細讀了修改前後歷史課綱。很奇妙的是,我真的有被修改前的課綱感動吔!台灣歷史單獨一冊,內容豐富。有一些史實我都不知道。這真是感慨,當年讀書的時候沒機會這樣有系統的認識台灣。我覺得當初能夠這樣的話這對我的內在人格有深遠的影響(正面的)---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周遭的人們的歷史陌生是很可悲的事,這必須承認。如果我是在修改前的課綱的教育之下成長,也許我就不會是大中國主義者(此大,非偉大,而是廣泛),不過也許還是。這就不追究了。當我再細讀修改的部份,這場認同戰爭的火線在哪裡就一清二楚,有趣極了。這裡我只想提一點,因為它表面上看起來很反常,那就是二二八事件。


修改前的(台獨色彩的)課綱二二八事件,只是做為說明二戰以來政治變遷的一個例子--”...如二二八事件,長期戒嚴,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 這樣子,提不提二二八就變成一個選項,而審核人員就不會要求一定要提,或怎麼提法。修改後的(大中國主義)課綱,則提高二二八的地位成為單獨一個項目,一定要就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詳述。


這不是很奇怪嗎?本土立場的人理當更強調二二八來凸顯台灣人受中國政權的暴政,而統派或大中國主義者應該淡化二二八事件。為什麼恰恰相反呢?我猜啦,原因是在大敘事的徹底程度上。歷史脈絡清楚顯示光復前的台灣人絕大多數是認同中國的,而且人心思漢,因此對國民政府的接受可說是簞食壺漿地迎接。日本人的統治一直是把台灣人當做二等公民,實施和漢隔離政策。皇民化政策也是二戰後期才開始的。二二八事件則是標示著國府初期治理的倒行逆施而最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悲劇。從此以後台灣人就徹底的失望,中國認同開始動搖。但這樣的大敘事並不能滿足獨派國族建構的目的。因為由一個六十年前的事件做為轉捩點太薄弱了。他們需要把認同的根基往前推,強調從先民開始的歷史經驗,經過荷,西,日等的文化洗禮甚至血統融合,與原住民的通婚,早就在文化,血統上與中國分道揚鑣。其實這些元素都是事實,但並沒有構成根本上國族認同的改變,只能說是在中國認同中注入了新的元素。獨派當然不喜歡這個事實,所以就不喜歡吧二二八當做轉捩點的說法。大中國主義的人則恰恰相反,希望盡量把二二八的事實,前因後果說明清楚,不僅能凸顯其轉捩點的歷史意義,消解本土派的國族認同,更可以防止本土派在民眾對史實認識不清的情況下添油加醋,煽動仇中的情緒。


獨派的國族認同所依賴的大敘事可以說是無中生有,並不符合事實。但有沒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哦!以色列就是最好的例子。以色列建國的推手是一堆來自歐洲的锡安主義者,他們利用猶太人在整個歐洲所經歷的迫害,尤其是(但不只是)納粹的種族滅絕悲劇,鼓吹以色列國族主義,以舊約聖經為工具,甚至把幾乎不再使用的希伯來文硬是恢復過來。而歷史上在巴勒斯坦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基本上是和平共處。兩個民族其實在人種上都是閃族,也有很類似的神話傳統,都認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哪有什麼深仇大恨?現在呢?一個以阿拉伯人為當然敵人的以色列國族主義硬是掩蓋了歷史。


但說到底,這又怎樣呢?輕鬆面對吧!不管台灣民族也好,中華民族也好,重要的是,有堅定,健康,不帶仇恨的國族認同其實會幫助我們敞開心胸,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國族認同就不要迴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