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佩服在好萊塢的環境下能拍出既不失去票房所需的娛樂性或故事張力,又迫使觀眾看完後沉吟片刻,控訴性質的電影。最近看了一部新片Django Unchained, 很過癮,就想起另兩部稍早的片子,一並記下自己的心得。不是影評。
《Django Unchained,2012》--番茄醬也有不同口味
黑人的悲情是一個被炒濫的題目。濫到於黑人只能助長不反躬自省的,”全世界都欠我”的無賴心態,而白人則只是再一次的藉以磨練自己政治正確的不卑不亢反應,骨子裡卻是更堅定自己的優越感和對黑人的蔑視。
這部片子看似一部徹頭徹尾的黑人悲情片,但如果只是如此,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首先,它的“好看”,就遠遠超過了這個陳腔濫調的主題。太好看了!那個靠抓壞人拿賞金的牙醫師的風趣魅力,還有那個莊園的壞蛋主人的喪心病狂,還有他那黑人狗腿子的諂曲邪惡都演得超棒!故事,拍攝技巧都好。不看是跟自己過不去。
我想要發揮的地方,是這部片子處理血腥鏡頭的方式。無奈R級的鏡頭可能讓我大部分的教會朋友反胃。可惜了。不過,我發現我的弟兄姐妹們並不是絕對的潔癖,幾年前一部好評如潮的“The Passion of Christ”也是R級的,但那些血肉橫飛的場面,在崇高的對基督的愛之下,都變成可以豁免的。好像這些觸目驚心的鏡頭經基督的寶血聖化了就不會經由潛意識污染我們一顆純潔的心。因此我還是抱著希望的。如果你相信我,這部電影的血腥呈現,是你值得冒一點被精神污染的風險來玩味的。
番茄醬式(spaghetti) 的血腥處理,這不是首創,但我看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方式。一種是讓你感受真實,和最大的情緒震撼。那段莊園主人家奢華的客廳,杯晃交錯的賓客前蒙丁哥(Mandingo,指黑奴被挑選來彼此肉搏到死亡做為娛樂的,但是不是有此事並無實據)的決死搏鬥,和狗吃人的那一幕,屬於這一類。導演的功力在於運用極少的直接鏡頭,連番茄醬也寥寥數滴而已,卻借著音效,旁觀者的表情,甚至運鏡的技巧,激起觀眾的想像力填補看不到的部分,狠狠的讓你就算閉起眼睛來都躲不開如同就在旁發生的開腸破肚,骨頭折斷,肢體撕裂。同時,壞蛋的把這場屠宰當成一個饗宴來享受的表情又讓油然而生的憤怒又起來蓋住了噁心的感覺,真的像極了極重口味的麻辣臭豆腐。不管你承不承認,觀看後的你已是不一樣的人。
另一種表現方式,則是故意誇張到不像真的。這用在所有其他的槍戰中。被子彈打到的人好像是個裝滿血的皮袋子。那些喜歡槍戰電腦遊戲的朋友應該不陌生。最後一場大戰簡直像是正在噴漆的房子,“血“蒸汽瀰漫。再加上一些俏皮的對話引人發笑,這場大屠殺就成了詭異的狂歡會。這時你會發現,看到麻木自己比想像的要冷酷多了。原來,所謂的側隱之心是相對的。真的,如果平常借這種場景演練久了,拿起槍來走進校園大開殺戒不也是遊戲一場?
至於抗議,有這意思嗎?在不正經的娛樂片表層下,似乎緊繃著一股抗議的情緒,未必是為黑人,因為那黑人管家魚肉自己人壞到骨頭裡去。那是什麼?大概是抗議你我的無動於衷吧!
《The Company Man,2010》--不見血的血腥
這部電影在講失業,一種美國前所未經歷的經濟形態下的失業況味。
人們常說,在美國失業,待業,再就業,為工作而遷徙等等,是家常便飯,人們不但習慣了,就算有焦慮不安,也是暫時的,大環境總是讓你感到樂觀,這種工作沒有了,總有另一種工作等著我。電影裡的幾個主人翁的生活形態和所遭受的衝擊真的印證這一點。但好景不再...
故事背景是一個2008年大衰退下,在波士頓的運輸公司。主角包比是有十二年年資的超級業務員,就在他最風光,不可一世的當而遭到解僱,原因是部門重整合併。他的反應很典型。先是憤怒,此處不留爺,必有留爺處。找工作跩的很,姿態很高,薪水職務不能比原來差。四處碰壁了幾個月,慢慢知道形勢不同了,開始降格以求,姿態期望越來越低,最後到了要賣掉大房子和心愛的保時捷的時候,只好去大舅子那兒做建築工人。
菲爾,六十出頭,是公司的高級主管,不久也被炒魷魚。他可是老臣了,而且工作非常賣力的。可說是畢生心血都在工作上。他的反應和遭遇又慘烈得多。他發現自己的高資歷和高齡真是高處不勝寒啊!降格以求還是四處碰壁,一個誇張的場景是他走進等待面試的大廳,有一大排年輕小夥子也在靜靜的坐著等。沒救了!房貸和女兒私立大學學費繳不出來,屈辱無望到極點,就自殺了。
菲爾的老板金尼,是公司的第二號人物,包比和菲爾所屬的造船部門就是三十年他一手建立的,功成名就,腰纏萬貫,連他也被幹掉了。當然,他的選擇就多了。可以退休過好日子,也可以幹點別的,實現理想。同樣是解僱,他和菲爾和包比可不是一國的,即使私交不錯。他選擇再在公司廢棄的船塢上重建造船業,包比就被他找回去。這是勉強擠出來的Happy Ending,否則悲觀的展望就太另人洩氣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happy ending是天方夜譚。此刻美國怎麼可能恢復造船業?美國人還要再吃許多苦頭才知道自己該腳踏實地的幹,那時才可能恢復製造業。其實,片中真正的曙光,反而是包比的家人和岳家所代表的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和太太的堅韌與不離不棄,讓他有空間迴旋,放下身段,沉浸下來,認識到自己其實何其富有。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這電影描繪了同樣是受薪階級的老美的生活形態。包比再怎麼不可一世,年薪在2008年不過十二萬,波士頓不是個便宜的地方。看看他的奢侈生活吧!保時捷跑車,郊區的大房子。存款接近零,貸款一大堆。當然兩下子就賣得賣房子,賣車子了。這就看得出來老美的樂觀。有多少花多少,因為在過去,找不到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菲爾就更扯了!已經躋身主管級,薪水恐怕不低吧?六十多了怎麼還不乾脆不幹了退休享福去?你錢花到哪裡去了?怎麼房子還有貸款呢?答案不證自明,場面得維持啊!這樣子的生活,在他來說,是唯一的活法,因此自殺也是必然的。
金尼雖是有良心的人物,因為他極力反對用裁員的手段維持股價,但他畢竟是贏家,就算被炒魷魚,抱著堆成山的公司股票,他反而因此更賺。從他自己的偷情和太太的揮霍身上更可以看到糜爛。我是想不通他和包比和菲爾怎麼可能私交這麼好。根本他們之間就好似有一條裂縫,地震一來就永世分隔。
控訴在哪裡?電影的名子取得很好。“公司的人”,多麼反諷!把身家性命和自我認同都寄託在公司上是多麼虛無的事。百分之九十九的薪水階級都可以在包比和菲爾身上看到自己可能的下場。要怎樣掙脫這個輪迴?努力擠到百分之一裡去,還是節省一點為自己建立安全網?坦白講後者比較實際,但那些企業主和政客可不喜歡這樣,因為少了消費,美國經濟更慘。他們希望你繼續像包比和菲爾那樣寅吃卯糧。藉著各種媒體他們在極力創造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讓你以為生活形態就是生命的全部。這是菲爾自殺前說的話:
You know the worst part? The world didn't stop. The newspaper still came every morning, the automatic sprinklers went off at six. Jerry next door still washed his car every Sunday. My life ended and nobody noticed.
思想的牢籠,可以致死。
《Syriana》--誰不是不擇手段?
美國可愛的地方就是言論自由,容的下這樣子露骨揭露司法部和中情局幹的骯髒事,包括抹黑自己人,對石油公司非法勾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暗殺的手段操縱他國內政等等。
但美國真的可愛嗎?美國人真的天真嗎?看完此片你會覺得美國雖然只有兩百歲,但是非常老謀深算,知道怎麼樣玩,既可以有開放社會的形象,又同時可以凶狠邪惡如毒蠍。
這片子的情節格局太大了,真佩服這為編劇,能把好多條看似不相甘的故事線縱橫交錯,最後凝聚在一點上。人物一大堆,前因後果的微妙關係,大概要捧著筆記本來回看好幾次才能搞清楚。簡單勾勒如下:
一個中情局幹員到貝魯特阻止武器偷渡案子發現一枚威力強大的肩式飛彈被偷了運往埃及,背後出錢的是某產油國的王儲之一,於是他就被派去暗殺這個王儲。其實這個王儲是改革派,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理想希望發展經濟好把國家從對石油的依存中救出來,這等於就是掙脫美國的控制,難怪老美要把他幹掉,寧願扶植他那不成才的弟弟。情報員為執行任務,用了一個地頭蛇,沒想到中途地頭蛇又接了伊朗特務的活兒反過來把他給折磨一頓,還是伊朗政權扶植的Hezebolah組織官員及時阻止了他。倒霉的他又成了被中情局陷害的代罪羔羊,因為這個地頭蛇威脅要揭露美國想要暗殺王儲的事。他被逼得走頭無路,又發現中情局要用飛彈在沙漠中把載著王儲的車隊毀掉,於是就驅車去提醒王儲,結果就在追上車隊時一同死於飛彈。另一頭,美國某石油公司在這個產油國的地盤被中國搶走了,就與另一個小公司合併,因為這小公司賄賂哈薩克官員,拿到採油權。因為合併案規模太大,引起司法部基於反托拉斯法的疑慮,就僱用了一個律師事務所來為其抹粉。執行任務的律師發現了小公司賄賂官員的證據,甚至兩家公司的高層都知情。最後怎麼解決的呢?還是和司法部談條件,就讓事務所的人,包括他自己頂罪,保護合併案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一個來自巴基斯坦工人在這個石油公司因失去採油權而關掉的煉油廠遭解僱,生活困苦下被恐怖分子吸收,最後就用那枚被偷的肩式飛彈當人肉炸彈對這家石油公司的油輪攻擊。又,石油分析師抓住機會賭在這改革派的王儲身上,成為王儲的謀士,因緣是在王儲所辦的宴會中他的兒子在游泳池裡意外被電死,而王儲為補償他的損失就給他所屬的公司很大的顧問合同。太太不諒解就與他分開。最後他在被飛彈功擊的車隊中僥倖因生還,黃粱夢醒,回到太太和幼子身邊。
這個電影厲害的地方就是讓你發現每一個人都不例外的在不擇手段。而背後又有個自的不得已或幸酸。抗議什麼?抗議這個事實。我猜,它更抗議觀眾中自命清高,自已為不會如此不擇手段的人。
畫龍點睛的台詞(小石油公司的總裁):
No, I tell you. No, sir! Corruption charges! Corruption? Corruption is government intrusion into market efficiencies in the form of regulations. That's Milton Friedman. He got a goddamn Nobel Prize. We have laws against it precisely so we can get away with it. Corruption is our protection. Corruption keeps us safe and warm. Corruption is why you and I are prancing around in here instead of fighting over scraps of meat out in the streets. Corruption is why we win.
Thursday, January 31, 2013
Friday, January 11, 2013
胡整但還不錯的烤肋排
我第一次吃烤肋排還是美移民美國前,在台北敦化北路體育館對面一家美式西餐廳。那家餐廳比連鎖的Friday啦,Swanson啦,Tony Romas等要稍微高檔一點,是當年四歲的老大最喜歡去那家“暗暗”的餐廳。因此我總覺得烤肋排是多麼高級的人間美味,直到來了美國才知道這是老美的老粗弄出來的尋常粗食。不過身份固然低賤,還是蠻好吃的。
喜歡吃這個東西的,大概很少想嘗試自己烤。試過的往往覺得還是餐廳烤的比較好,因為食材買起來還蠻貴的,萬一失敗了覺得可惜,還是去餐廳吃省事又省錢。其實說的也是。但有時後我就是不想去餐廳折騰,又嘴饞呢?於是我花了一點時間自己胡亂摸索,結果還蠻不錯的。不錯到我膽敢帶去一些美食媽媽林立的家庭聚會。
其實做起來簡單到暴。首先,要為自己洗腦一下。我們老中想到燒烤好像不把肉事先醃一下就不算個事,其實大部分老美的燒烤做法是不醃肉的。那味道怎麼進去呢?答案是不需要味道進去,而是靠表面那一層,要夠濃郁。所以這不更簡單了?肋排拿來洗乾淨後就想辦法在不失味,不失水的情況下煮熟。其實用蒸的很理想,但哪兒去找這麼大的蒸籠呢?權宜之計就是放在烤盤裡,不加水,但要用錫箔紙完全密封去烤箱烤,目的是保持肉的水份。烤的時間就要看自己的喜好了,自己摸索吧。重要是這樣白煮出來的熟度就是成品的熟度了。剩下的步驟只是“表面處理”而已。
這是為什麼烤箱要有“Broil”的設定。所謂Broil其實就是熱從上面照下來,下面的電熱絲是不工作的。把煮好的肋排放在乾淨的烤盤上,塗上一層老美的烤肉醬,別想一次塗太厚,但也不要薄到沒味道。放進烤箱照(broil),要看著,奇蹟就要出現,塗了烤肉醬的肋排表面很快就開始哎哎叫(sizzling)了,你的目標是讓烤肉醬和肋排表面的肉,伴著出的豬油,在那裡“煎”。在煎焦掉以前拿出來,翻面,重復同樣動作。這個煎的動作可以重復幾次,就好像粉刷牆壁一樣。這是為什麼每次不能塗得太厚,你會發現太厚了表面都焦了肉卻沒有和醬起足夠的“煎”的作用,就好像漆還沒有乾就刷下一層一樣,厚度不會累積。因為是broil,重復幾次表面處理不會讓肉過熟或變乾。
其實表面這一層就很像廣東人的烤豬肉乾那種感覺。老美烤肉醬裡面主要的成分就是一種焦糖。廣東人的烤肉主要也是靠糖。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的成品,肋排表面有一層脆脆的甜甜的“肉乾”,裡面是多汁的肉,又夠味道,又有口感。偷偷告訴你,比餐廳的還好吃,因為餐廳不見得有工夫處理這麼多次,往往塗一層烤肉醬濕搭搭地就上桌,差遠了。
就這樣可以上桌了,還算簡單吧?
喜歡吃這個東西的,大概很少想嘗試自己烤。試過的往往覺得還是餐廳烤的比較好,因為食材買起來還蠻貴的,萬一失敗了覺得可惜,還是去餐廳吃省事又省錢。其實說的也是。但有時後我就是不想去餐廳折騰,又嘴饞呢?於是我花了一點時間自己胡亂摸索,結果還蠻不錯的。不錯到我膽敢帶去一些美食媽媽林立的家庭聚會。
其實做起來簡單到暴。首先,要為自己洗腦一下。我們老中想到燒烤好像不把肉事先醃一下就不算個事,其實大部分老美的燒烤做法是不醃肉的。那味道怎麼進去呢?答案是不需要味道進去,而是靠表面那一層,要夠濃郁。所以這不更簡單了?肋排拿來洗乾淨後就想辦法在不失味,不失水的情況下煮熟。其實用蒸的很理想,但哪兒去找這麼大的蒸籠呢?權宜之計就是放在烤盤裡,不加水,但要用錫箔紙完全密封去烤箱烤,目的是保持肉的水份。烤的時間就要看自己的喜好了,自己摸索吧。重要是這樣白煮出來的熟度就是成品的熟度了。剩下的步驟只是“表面處理”而已。
這是為什麼烤箱要有“Broil”的設定。所謂Broil其實就是熱從上面照下來,下面的電熱絲是不工作的。把煮好的肋排放在乾淨的烤盤上,塗上一層老美的烤肉醬,別想一次塗太厚,但也不要薄到沒味道。放進烤箱照(broil),要看著,奇蹟就要出現,塗了烤肉醬的肋排表面很快就開始哎哎叫(sizzling)了,你的目標是讓烤肉醬和肋排表面的肉,伴著出的豬油,在那裡“煎”。在煎焦掉以前拿出來,翻面,重復同樣動作。這個煎的動作可以重復幾次,就好像粉刷牆壁一樣。這是為什麼每次不能塗得太厚,你會發現太厚了表面都焦了肉卻沒有和醬起足夠的“煎”的作用,就好像漆還沒有乾就刷下一層一樣,厚度不會累積。因為是broil,重復幾次表面處理不會讓肉過熟或變乾。
其實表面這一層就很像廣東人的烤豬肉乾那種感覺。老美烤肉醬裡面主要的成分就是一種焦糖。廣東人的烤肉主要也是靠糖。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的成品,肋排表面有一層脆脆的甜甜的“肉乾”,裡面是多汁的肉,又夠味道,又有口感。偷偷告訴你,比餐廳的還好吃,因為餐廳不見得有工夫處理這麼多次,往往塗一層烤肉醬濕搭搭地就上桌,差遠了。
就這樣可以上桌了,還算簡單吧?
Thursday, January 10, 2013
寧靜與依靠~by 石坛
去年一年,以世俗的角度来看,是我在事业上很失败的一年。一年前的我,算得上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与老板的关系很好,项目是全公司的重点,也进展得很顺利,提职加薪是眼下的事了。那时候我也祈祷,感谢主给我这样的好运气。但这祈祷,有点像饭前祷,饭菜已在桌上,感谢往往就只限于 舌之间了。
有道是祸福相随。我的老板在一场权力斗争中输了。大清政府打了败仗,是割地赔款,台湾人民就连带著吃苦受难。我的老板输了,就把我的项目,连同我的整个课题组都转给了他的对手。接下来的日子,对我而言是可想而知的。…… 三十六计走为上!好在猎头公司很热情。很快,我就有了好几个Interview,前途依然是一片光明。(我没有为找工作做太多的祈祷,因为在我看,走是常理,没有犹豫,也就没必要麻烦天主了。)
接下来是选工作,------ 我最怕人生的选择题。如果任我选,我只能去比较工资职称之类很表面的东西。…… 这便是祈祷的时候了。我对天主说:你来帮我选吧。既然我分不出甲乙的优劣,最好在没有offer之前,你就先帮我选定了,不是你祝福的,就请你阻挡,免得我陷于诱惑之中。我祈祷的时候,没有讲得很明白。我的言下之意,不过是请天主多多关照,我要的无非是工资职称高一点,工作环境顺一点,太太要的是出差少一点,下班早一点。
结果呢?我对天主说如果不是你祝福的就请你阻挡。没想到天主通通不祝福,把所有可能性都阻断了。不知道怎么了,连猎头公司对我也不再热情了。
我自己在辨别,也许天主要我继续留下来。这是人生的功课,不能一有困难就跑路,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对付困难环境。
接下来的三个月是最难熬的。新老板很难对付,他本人是一个工作狂,对我又有成见,各外挑剔。我想用勤奋工作来证明自己,三个月中加了很多班,但不论怎么做,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原来的同事,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之下,一个一个的离开了。我同情并鼓励他们走自己的路,但他们一走,我又有被遗弃的感觉。再加上公司冻结人事,走一个就少一个。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会儿原件商出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一会儿原料短缺……
那时候,工作压力大,经常会半夜失眠。失眠时,我就起来读圣经,做祈祷。那时候,我最喜欢读出谷记。我觉得我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相惜相怜,一样的受人奴役,一样的无助,一样的在向上主呼求救援。…… 我在等我的梅瑟的出现。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真的学会了很多。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对天主的爱也有了更细微的体会。同样的饭前祷,当摆在桌上的饭菜不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时,感觉就会不一样。最深的体会是人际关系。同事一个一个的离开,项目也不再是我的了,但每天晚上回来却仍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晚上临睡前,我们家有一个集体祈祷。我回得晚,到了家就赶着孩子们上床。每次听孩子们为爸爸的工作祈祷,我就会很感动。以前太太一直抱怨我回家得太晚,如今更晚了许多,她却还陪著我谈谈工作上的失意。以前视作理所当然的,在困难时就显得珍贵了。
那三个月是一个怪异,我越是勤奋,事情变得越糟。工作成了一个无底洞,生活完全是本末倒置: 越是觉得家庭的珍贵,越是觉得信仰是我的依恃,我却越是没有时间给家庭,越是没有精力给天主。
有一天,我又在做〝埃及的祈祷”。我突然有了一个醒悟:我的埃及也许并不是我的新老板,而是我自己的心态!
我一直认同〝天主第一,家庭在事业之上”,但这认同只是理论上的。我同时期望自己在事业上如此这般的成功。我给自己设了条件,如此功成名就之后,才抽空给家庭,给天主。于是,我自己就变成了这个预设条件的奴隶。我的醒悟是:要摆正生活的主次关系,不是退休之后的事,也不是在五十岁之后,而是现在!
认识天主有这样一个好处,你总觉得你有一个靠山,可以〝有恃无恐〞,家兴弟兄也曾分享过他在工作上〝不怕〞的经历。同样的,认清生活当前的主次之后,我毫无顾忌地去与我的新老板约谈。我明确地告诉他什么是我能做的,什么是我不能的,如果他信任我,我会尽力而为;但是,工作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老板看著我很困惑 ……
吾主上主,以色列的圣者这样说过:「你们的得救,是在于归依和安静,你们的力量是在于宁静和信赖。」(依 三十:15),这是在守岁祈祷时,瑞美的一段读经,让我(虽然摆正了生活的主次却依然困惑的我)如梦初醒: 归依、安静、宁静和信赖指正了我现时应有的心态。我的工作环境仍然很恶劣,我事业的下一步怎么走,还不是很明朗,我还在求索,探问。我也恳请大家为我祈祷 …… 但是我很清楚,天主是我的归依。我要走出困境,不是靠无休止的工作,奋斗,而是在宁静中求索天主的圣意,信赖天主的力量。
我不知道后面的路无论怎么走,但我知道我的心已经不再在埃及了。阿肋路亚!
有道是祸福相随。我的老板在一场权力斗争中输了。大清政府打了败仗,是割地赔款,台湾人民就连带著吃苦受难。我的老板输了,就把我的项目,连同我的整个课题组都转给了他的对手。接下来的日子,对我而言是可想而知的。…… 三十六计走为上!好在猎头公司很热情。很快,我就有了好几个Interview,前途依然是一片光明。(我没有为找工作做太多的祈祷,因为在我看,走是常理,没有犹豫,也就没必要麻烦天主了。)
接下来是选工作,------ 我最怕人生的选择题。如果任我选,我只能去比较工资职称之类很表面的东西。…… 这便是祈祷的时候了。我对天主说:你来帮我选吧。既然我分不出甲乙的优劣,最好在没有offer之前,你就先帮我选定了,不是你祝福的,就请你阻挡,免得我陷于诱惑之中。我祈祷的时候,没有讲得很明白。我的言下之意,不过是请天主多多关照,我要的无非是工资职称高一点,工作环境顺一点,太太要的是出差少一点,下班早一点。
结果呢?我对天主说如果不是你祝福的就请你阻挡。没想到天主通通不祝福,把所有可能性都阻断了。不知道怎么了,连猎头公司对我也不再热情了。
我自己在辨别,也许天主要我继续留下来。这是人生的功课,不能一有困难就跑路,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对付困难环境。
接下来的三个月是最难熬的。新老板很难对付,他本人是一个工作狂,对我又有成见,各外挑剔。我想用勤奋工作来证明自己,三个月中加了很多班,但不论怎么做,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原来的同事,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之下,一个一个的离开了。我同情并鼓励他们走自己的路,但他们一走,我又有被遗弃的感觉。再加上公司冻结人事,走一个就少一个。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会儿原件商出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一会儿原料短缺……
那时候,工作压力大,经常会半夜失眠。失眠时,我就起来读圣经,做祈祷。那时候,我最喜欢读出谷记。我觉得我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相惜相怜,一样的受人奴役,一样的无助,一样的在向上主呼求救援。…… 我在等我的梅瑟的出现。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真的学会了很多。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对天主的爱也有了更细微的体会。同样的饭前祷,当摆在桌上的饭菜不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时,感觉就会不一样。最深的体会是人际关系。同事一个一个的离开,项目也不再是我的了,但每天晚上回来却仍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晚上临睡前,我们家有一个集体祈祷。我回得晚,到了家就赶着孩子们上床。每次听孩子们为爸爸的工作祈祷,我就会很感动。以前太太一直抱怨我回家得太晚,如今更晚了许多,她却还陪著我谈谈工作上的失意。以前视作理所当然的,在困难时就显得珍贵了。
那三个月是一个怪异,我越是勤奋,事情变得越糟。工作成了一个无底洞,生活完全是本末倒置: 越是觉得家庭的珍贵,越是觉得信仰是我的依恃,我却越是没有时间给家庭,越是没有精力给天主。
有一天,我又在做〝埃及的祈祷”。我突然有了一个醒悟:我的埃及也许并不是我的新老板,而是我自己的心态!
我一直认同〝天主第一,家庭在事业之上”,但这认同只是理论上的。我同时期望自己在事业上如此这般的成功。我给自己设了条件,如此功成名就之后,才抽空给家庭,给天主。于是,我自己就变成了这个预设条件的奴隶。我的醒悟是:要摆正生活的主次关系,不是退休之后的事,也不是在五十岁之后,而是现在!
认识天主有这样一个好处,你总觉得你有一个靠山,可以〝有恃无恐〞,家兴弟兄也曾分享过他在工作上〝不怕〞的经历。同样的,认清生活当前的主次之后,我毫无顾忌地去与我的新老板约谈。我明确地告诉他什么是我能做的,什么是我不能的,如果他信任我,我会尽力而为;但是,工作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老板看著我很困惑 ……
吾主上主,以色列的圣者这样说过:「你们的得救,是在于归依和安静,你们的力量是在于宁静和信赖。」(依 三十:15),这是在守岁祈祷时,瑞美的一段读经,让我(虽然摆正了生活的主次却依然困惑的我)如梦初醒: 归依、安静、宁静和信赖指正了我现时应有的心态。我的工作环境仍然很恶劣,我事业的下一步怎么走,还不是很明朗,我还在求索,探问。我也恳请大家为我祈祷 …… 但是我很清楚,天主是我的归依。我要走出困境,不是靠无休止的工作,奋斗,而是在宁静中求索天主的圣意,信赖天主的力量。
我不知道后面的路无论怎么走,但我知道我的心已经不再在埃及了。阿肋路亚!
召喚~by Irene
約四年前,St. Joseph Parish的音樂總監Mark Sullivan先生奉主教府之命為一個勞工團體準備慶祝彌撒的音樂。由於事出緊急,只有幾天的時間,Mark就以多元文化彌撒的方式,緊急徵召各族裔聖詠團員,所以我們有四位聖詠團員星期六下午就去「助唱」。在彌撒中我們就唱了這首The Summons,當天唱到一半,我在心中就哭了,唱不下去,它的歌詞幾乎是由問句組成,我愈唱愈覺得是上主在問我:你說你要跟隨我,那麼你能不能做到我說的這一切呢?
我當然希望跟隨祂,希望更多人能聽到祂的福音。但是上主說,要達到這個地步,你先回答下面的問題:
你能在遇到不友善,不利於你的環境時,忍受不友善的眼神嗎?你能讓瞎眼看見嗎?你敢不敢親吻痲瘋病人呢?你能做我所做的一切卻不為人知嗎?你敢不敢真心愛你那想隱藏起來的自己嗎?你敢不敢用你的信仰去改變世界嗎?你敢不敢克服心中的恐懼嗎?你願意讓我答覆你的祈求嗎?
那一年,我唱了好幾次這首歌,每次唱就再自問這些問題一次,於是那一陣子我常用這首歌的問題來省思自己的信仰,這首歌似乎在為我變換事奉跑道而「鋪路」。
另一件事是三年前暑假回台灣,認識了輔大呂慈涵老師的「偏鄉青少年兒童輔導」工作。呂老師的偏鄉課輔工作,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網路課後輔導工作:該項工作與輔大計算機中心林主任合作,請大學生志工以遠距教學的方式為山上孩童做一對一課後輔導。許多「小學五年級」學生,實際程度只有小學二年級。又比如:有時發生小學生不上網了,後來才知道這些小孩被家中大人毆打,不敢讓這些大哥哥大姊姊看到鼻青臉腫的樣子(山上家庭多半窮困,較容易有酗酒、暴力、自殺等問題)。
第二部分是暑期輔導工作:在暑假時組織大學生志工上山開設暑期輔導課程。山上的學校本來資源就少,老師獲得的鼓勵也少,一到暑假,學校老師就放假了,山上的孩子無人照顧,更不可能像城市孩子一樣參加各項活動。這時候,就變成幫派到山上吸收小弟的好時機。呂老師說:開一個月的暑期輔導課,就是要把孩子們留在學校,幫這些家庭看住小孩子,減少他們被幫派吸收的機會。這些願意做暑期輔導的大學生志工,呂老師從平時已經在訓練他們,從編寫暑期教材開始;這些教材不只是一般的課程,也包括音樂等課外活動。這些大學生上山後,就在學校打地舖一個月,服務山上的小孩。呂老師每一兩天就上山一趟,和大學生開會解決他們在山上遇到的困難。當時呂老師有兩個隊:一隊在桃園復興鄉角板山的介壽國中,另一隊在台東山區。
當愛群弟兄在電話裡問我願不願意去介壽國中看看時,我說:好。因為我心裡想的是台北市介壽國中,那兒離我外婆家很近,來回一趟只要二十分鐘車程。結果先到輔大與呂老師見面,才知道是要上山,去那遙遠的介壽國中。而那時已是下午五點了,心裡掙扎了一下,最後還是答應了。坐上呂老師的車,在黃昏時上山。呂老師先帶我們看學校的設備(真不能和山下學校比),老師宿舍又破又小。那時,大學生志工出去吃飯,我們在角板山一家小吃店找到他們。吃完飯後,走回學校,呂老師就與大學生志工們開會,我和愛群兄旁聽。他們遇到的問題大多是家庭問題,比如有一父親因毒品入監,母親精神有問題,有自殺傾向,大學生應如何幫助這個孩子…等等。
看完了山上的這一切,心情極為複雜。平常我們在CCCSJ Fremont天主教團體中有各種服務,而我做音樂事奉也是為服事上主。可是看到呂老師親自上山站在第一線,為這些弱勢孩子們盡力,把他們導入正途,突然間我發現做音樂聖詠團服務竟是那麼地微不足道。偏鄉服務工作讓我非常感動,可是我並沒有想到具體的方法,能讓美國的華人教友幫助呂老師的工作。
暑假返美後,八月裡的一個主日,照例站在聖詠團的位置唱歌,彌撒還沒開始,我環視整個教堂,看教友們陸續入座,或還在做彌撒前的準備。人群中,教堂裡的青少年忽然在我眼中是那麼地突出,我看見他們在教堂裡走動,沒有人跟他們互動,在我眼中,他們竟像是一群孤兒。我的心裡非常難過,想到我們團體有各種善會為不同的年齡層服務,可是說起青少年,在當時竟沒有一個為他們服務的團體。雖然多年以前也有人問過我要不要做青年組工作,我第一反應就回絕了。老實說,想到要帶青年組還滿害怕的。如今,上主讓我用不同的眼光來看這些青少年,需要有人來關懷他們。頓時,呂老師的工作和The Summons的歌詞在腦海中連起。我瞭解了原來要跟隨主耶穌,是從周圍的需要做起。
那年暑假,每主日一進堂我就看見那些走來晃去的青少年,心裡就痛一次,但也不知該如何做起。直到有一天,看見健仁弟兄教的幾個青少年吉他手,自己搬了椅子就坐在鼓旁邊,也沒人招呼。我起了一個靈感,就是把教堂我所認識的青少年樂手請來,請他們在彌撒裡用他們在行的樂器做服務。我自己也曾經問過主:我學琴這麼多年究竟為何?第一次做司琴時,我找到了答案。所以我也用曾經得到的感動與他們分享,希望他們在彌撒中彈奏樂器時,也能有服事上主的喜悅。
當我提出邀請青少年樂手加入彌撒的想法時,Melanie很慷慨地回應了。我們才嘗試了第一次,馬上有人反應:「孩子不會樂器怎麼辦?是不是也可以一起照顧到?」從此,我們就踏上了青年組工作的旅程。
回首這三個年頭,我感謝這些可愛的青少年們,外表看來是我們在帶他們,但實際上是他們教會我許多曾經看不見也看不懂的事物,讓我許多已經僵化的思想及眼光又活絡了起來。藉著這個全新的事奉工作,來塑造一個新的我,讓我的信仰划向更深處,與上主的關係又更近一步。你也許要問我怎能感受到這個轉變?許多曾讀過的聖經教導,在我這三年來經驗的各項事情中,變得栩栩如生,這些教導不再是白紙黑字,而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有時在默想耶穌說的話時,好似可以對耶穌當時的情緒及對眾生的憐憫能感同身受,這也應證了德蕾莎修女的一個故事。我曾在教會刊物匆匆看到兩行敘述,說有一個人請德蕾莎修女教導他福音,德蕾莎修女告訴他:「福音就在我們的十個手指間。」雖然我後來一直找不到這個故事的出處,但這句話已經成為我的座右銘。我們辛勤用雙手為主工作,福音中的啟示會不斷地向我們開展。
青年組的工作,早已超出我的信心範圍外,不像聖詠團工作多少還在我信心可以掌握之內。然而,上主藉此要我學習時時轉向上主,開啟自己的心,求祂的智慧,並求祂為青年組開路。有時沮喪、氣餒的情緒是在所難免,只有時時提醒自己把眼光轉向上主。
讓我們互相勉勵,開放我們的心,慷慨回應上主的召喚,辛勤用雙手為主工作,求主為我們團體及整個教會開新路。
藉這個機會,感謝在青年組一起努力工作的好伙伴Melanie、Tony、Judy、Tiffany、Peter 、Jeff和Pearson。最重要的是特別感謝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的人,那就是宋建龍。他平時雖然不怎麼愛與人打交道,也不太會說貼心的話,但他對我的愛和支持,我點滴在心頭,謝謝他!
Monday, January 7, 2013
歲首年終看電影--Flight(機密真相), 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ncoln(林肯), Les Miserables(悲慘世界)
假期中要不遠征,就無處可去。連逛逛商店都被人潮倒足胃口。只好日伏夜出,看幾場電影打發時間。電影工業也看準這一點,大片紛紛出籠,這也就產銷盡歡了。
不是影評,沒有深入知識做後盾,只是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做為日後回味之用。
【Flight】
期望不高,所以超過期望。發胖的黑帥哥Danzel Washington演一個酒鬼飛行員,遇到機件故障,卻在酒意中讓飛機倒飛,最後迫降成功,只死了六個人。故事在事後的責任調查。這老哥了得,十個飛行員通過飛行記錄器重現的失事狀況,在模擬機裡通通墜毀,能迫降成功簡直是神才能做到。因此,他成了救命英雄。問題是,機上發現了這老哥偷帶進去的酒瓶子,在只有飛航人員能及的區域。我是不懂這個道理,但故事告訴我,儘管所有客觀證據都肯定是機件故障,如果發現他醉酒,那事情可大條了。身敗名裂,還要做牢。
可這老哥是真酒鬼,連這麼大的狀況也無法暫時戒掉酒,小心應付聽證調查過程,害得旁邊幫他的人焦頭爛額。直到最後一關,在最終的聽證會上,眼看要化險為夷,旁觀的仰慕者都等著要為他慶祝了,他突然翻供,坦承自己酗酒的事實。為什麼突然翻供?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審理者要他評價另一個唯一有可能帶那只酒瓶上去,也曾有酗酒記錄的同事,有多可能是酒瓶的主人。大概良心發現了,不該為了自己脫罪就嫁禍他人,他就認罪了。
其實這認罪有點突兀,且放下不表。總的來講Danzel Washington真的讓你感受到酒癮的可怕,令人毛骨聳然。這麼大的事,下了大決心的他,沒有辦法暫時不喝酒。單單這一幕就值回票價。最後聽證的前晚,在旅館中,幫他的律師還雇了保鑣看守在房門口,房間小冰箱的酒都被刻意換成汽水。首先鬼使神差的讓他不自主地手摸到小冰箱打開探探,好像要這樣才能令自己死心似的。好,沒有,該死心了。睡吧!輾轉難眠,忽然聽到輕輕的敲門聲,應門,除了保鑣沒別人啊!回床上又聽到敲門聲,再應門,還是沒有啊!他有點緊張了,起身尋找聲音來源,原來通往隔壁房間的門(美國旅館的特色)沒關好,窗子吹進來的風讓門作響。於是他開了門,進去關上窗,回來自己房間前冷不防瞥了小冰箱一眼,接下的災難就不必贅述了。
蠻喜歡結尾主角坦承酗酒的一句話:“我再也不要再裝下去了!”。人要不裝下去,就是救贖的開始。主角坦承後被判刑的理由也挺有意思的:背棄了公眾的託付。
話說回來,究竟是好萊塢出品,聳動光怪的情節都是為了票房,我是第一次學到緊急醒酒可以用毒品。是不是爛醉反而能為平日所不能,成就了英雄事蹟?藝術是非道德的嗎?扯不完了。
【Life of PI】
又要得罪李安的粉絲了。
李安當然是有兩把刷子,不然怎麼會有如此名聲?他的人品似乎也很不錯。看過他一篇自述,如何在妻子的鼓勵下沒有放棄走艱苦的導演之路,非常感動。勵志的自傳沒有幾個好的,他這篇是例外,值得推薦給年輕人讀。
但這片子只能肯定李安是成功的好萊塢導演,而不要期望太多別的。我是覺得李安早期的作品,如飲食男女,是他藝術的高峰。接下來只是技術的增長和票房的成功而已。斷背山,色戒的成功,是因為他對市場品味的精確掌握,才炒得出一盤好吃的菜,讓人吃得齒頰留香,但他自己的觀點卻是隱藏起來。而飲食男女卻是有他自己的聲音在裡面。我認為不朽的作品一定反映作者的聲音,這是”家“與”匠“的分際。
比起詮釋張愛玲的色戒原味盡失,李安這回卻是成功而忠實地反映了原著的精神。 不簡單啊!這本書被認為是不可能拍成電影的,而李安卻做到了,而且拍得觀賞價值很高,是視覺的饗宴,了不起。
但也僅僅如此了。不怪李安,因為他只是反映原著。我認為這原著僅僅是暢銷書的水平,想像力豐富的故事,引人入勝,還包裝了一些宗教意念進去,滿足觀眾的精神生活需要。但要真從裡面悟出一點哲理,它就像一團棉花糖,繞啊繞的,最後你發現是空的。叫好的人說這故事留給觀眾無限多種想像空間,這是它成功之處。例如,在哪一版故事是真實的這件事上,就帶出好多不同的觀點。但說實在的,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觀點不是一廂情願,一戳就破。孩子和老虎的關係,更是如此,各種心理分析都出籠。例如,或曰那老虎就像徵主角內心的獸性或什麼的,請問怎麼解釋作者說若非這虎的刺激,他熬不過去的?
宗教的包裝,也是在投觀眾所好。看似兼容並蓄,主角同時虔信印度,基督,伊斯蘭教,但如果沒有在劇情中有令人折服的發展,能讓你提到一個高度,見到宗教本質的普世性,這種兼容並蓄只是一種看來有趣的無知和恣意,沒有任何意義。
總之,當作者刻意隱藏自己,佈一個局來讓你自由創作,就要有心理準備,遊戲為之,不必當真。本就無意文以載道,何須硬安個道上去?
另一個題外話是,這部電影的拍攝和動畫製作大多在台灣。李安說台灣能找到所有他需要的技術,而又沒有好萊塢的積習,政府民間又有求必應底支持,讓他有自由做出理想中的效果。我第一個反應是為台灣高興,但仔細想想,蠻悲哀的。台灣似乎總是扮演沒有身份,沒有面貌的角色。空有資材技術人才,卻是楚才晉用。
【Lincoln】
飾演林肯的Daniel Day-Lewis把導演Steven Spielberg帶到他自己達不到的境界!
怎麼說呢?Daniel Day-Lewis所刻畫的林肯,就是林肯!看過”我的左腳“,就知道這位演員的功力。如果是Steven Spielberg帶著Daniel演,絕不會是這個樣子,可能要濫情的多。可Daniel的忠實刻劃,卻讓人內心升起真實強烈的感情來,導演其它部分的發揮,也都受到了節制,結果是一部傳世之作!
為達目的,可不可以耍手段?為了人權得到伸張,可不可以犧牲無辜的生命?整個故事就環繞在一個重要的決定上,關乎十三修正案的通過。那時南方已經被打得很慘,派遣特使求和,但如果這個時候接受議和,全國統一的話,南方諸州就要參與投票,那十三修正案(具體規範解放黑奴對州的強制力)就絕對通不過。於是,林肯力排眾議,寧願讓戰爭繼續打下去,犧牲更多無辜的人。片中也不隱諱的描寫林肯授意手下威逼利誘拉攏一些游離票的做法,顯然林肯不像不沾鍋小馬哥那麼“乾淨”。
有趣的是現場觀眾的反應。我看的那一場在結束時觀眾齊聲鼓掌,而另一個觀眾說他看的那一場,結束時一片靜默,沒有人離開座位,大家都陷入沉思中。可以看出美國人對林肯的熱愛,和對自己國家的立國精神的自豪。
大家都說林肯有智慧,我認為那是屬地的智慧。屬天的智慧卻比較像婦人之仁。能不打仗,為什麼要多犧牲人命?你憑什麼認為十三修正案的通過代表更高的正義?你憑什麼論斷在那個時空條件下廢棄奴隸制度一定為黑奴帶來解放?你是上帝嗎?
【Les Miserables】
雨果是泛泛的小說家,卻是卓越而博學的詩人。這是看完此片的感受。情緒就像美食,沒有嚐過就不知所云,而詩,則是情緒的廚房。這部電影,是一首好詩。
我小說原著沒讀過,只在小時候讀過東方少年文庫的兒童版本。但從那次的印像和幾次電影的經驗,大概可以肯定雨果刻畫人物沒有達到一流小說的檔次。所有人物充其量只是一個典型,非常簡單而可以預測。主角本來就是個倒了楣的好人,被神父感動了變成了完人。那警探是個偏執狂,最後自殺的原因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內在衝突,說是在自己的職守(將主角繩之以法)和人道之間落入兩難。常人在這種情況下會自動合理化,因此這個人物,只能說是理論上存在的特例。其他角色就更扁平化了。
比較突出的是情節,也是這本書的主旨--控訴社會的不公和底層的悲慘。但這部電影(或其所根據的歌舞劇)的重點並不在此,反而是在營造一個大浪漫。悲慘的部分匆匆帶過,而共和國黨(Republicanist)的流血革命是以一種嘉年華似的氣氛表現的,大概也是因為歌唱的關係吧。巷戰僵持之中暢飲的葡萄酒,與事後一排排屍體邊的血泊相映成趣。單戀的女子為愛人(主角義女的情人)犧牲的壯烈,與革命烈士的熱情交融在一起。把酒高歌吧!不論是什麼理想,不必深究!這激情綻放的煙火,才是人生!死而後已!唱吧!喝吧!燃燒生命吧!
我發現自己的情緒被帶動,也想引亢高歌!雖在現實上距離遙遠,似乎此時此刻,我加入了他們。
至於主角的救贖,太過於“標準答案”,就好像我最怕的見證會一樣。就擱在一邊吧。
不是影評,沒有深入知識做後盾,只是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做為日後回味之用。
【Flight】
期望不高,所以超過期望。發胖的黑帥哥Danzel Washington演一個酒鬼飛行員,遇到機件故障,卻在酒意中讓飛機倒飛,最後迫降成功,只死了六個人。故事在事後的責任調查。這老哥了得,十個飛行員通過飛行記錄器重現的失事狀況,在模擬機裡通通墜毀,能迫降成功簡直是神才能做到。因此,他成了救命英雄。問題是,機上發現了這老哥偷帶進去的酒瓶子,在只有飛航人員能及的區域。我是不懂這個道理,但故事告訴我,儘管所有客觀證據都肯定是機件故障,如果發現他醉酒,那事情可大條了。身敗名裂,還要做牢。
可這老哥是真酒鬼,連這麼大的狀況也無法暫時戒掉酒,小心應付聽證調查過程,害得旁邊幫他的人焦頭爛額。直到最後一關,在最終的聽證會上,眼看要化險為夷,旁觀的仰慕者都等著要為他慶祝了,他突然翻供,坦承自己酗酒的事實。為什麼突然翻供?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審理者要他評價另一個唯一有可能帶那只酒瓶上去,也曾有酗酒記錄的同事,有多可能是酒瓶的主人。大概良心發現了,不該為了自己脫罪就嫁禍他人,他就認罪了。
其實這認罪有點突兀,且放下不表。總的來講Danzel Washington真的讓你感受到酒癮的可怕,令人毛骨聳然。這麼大的事,下了大決心的他,沒有辦法暫時不喝酒。單單這一幕就值回票價。最後聽證的前晚,在旅館中,幫他的律師還雇了保鑣看守在房門口,房間小冰箱的酒都被刻意換成汽水。首先鬼使神差的讓他不自主地手摸到小冰箱打開探探,好像要這樣才能令自己死心似的。好,沒有,該死心了。睡吧!輾轉難眠,忽然聽到輕輕的敲門聲,應門,除了保鑣沒別人啊!回床上又聽到敲門聲,再應門,還是沒有啊!他有點緊張了,起身尋找聲音來源,原來通往隔壁房間的門(美國旅館的特色)沒關好,窗子吹進來的風讓門作響。於是他開了門,進去關上窗,回來自己房間前冷不防瞥了小冰箱一眼,接下的災難就不必贅述了。
蠻喜歡結尾主角坦承酗酒的一句話:“我再也不要再裝下去了!”。人要不裝下去,就是救贖的開始。主角坦承後被判刑的理由也挺有意思的:背棄了公眾的託付。
話說回來,究竟是好萊塢出品,聳動光怪的情節都是為了票房,我是第一次學到緊急醒酒可以用毒品。是不是爛醉反而能為平日所不能,成就了英雄事蹟?藝術是非道德的嗎?扯不完了。
【Life of PI】
又要得罪李安的粉絲了。
李安當然是有兩把刷子,不然怎麼會有如此名聲?他的人品似乎也很不錯。看過他一篇自述,如何在妻子的鼓勵下沒有放棄走艱苦的導演之路,非常感動。勵志的自傳沒有幾個好的,他這篇是例外,值得推薦給年輕人讀。
但這片子只能肯定李安是成功的好萊塢導演,而不要期望太多別的。我是覺得李安早期的作品,如飲食男女,是他藝術的高峰。接下來只是技術的增長和票房的成功而已。斷背山,色戒的成功,是因為他對市場品味的精確掌握,才炒得出一盤好吃的菜,讓人吃得齒頰留香,但他自己的觀點卻是隱藏起來。而飲食男女卻是有他自己的聲音在裡面。我認為不朽的作品一定反映作者的聲音,這是”家“與”匠“的分際。
比起詮釋張愛玲的色戒原味盡失,李安這回卻是成功而忠實地反映了原著的精神。 不簡單啊!這本書被認為是不可能拍成電影的,而李安卻做到了,而且拍得觀賞價值很高,是視覺的饗宴,了不起。
但也僅僅如此了。不怪李安,因為他只是反映原著。我認為這原著僅僅是暢銷書的水平,想像力豐富的故事,引人入勝,還包裝了一些宗教意念進去,滿足觀眾的精神生活需要。但要真從裡面悟出一點哲理,它就像一團棉花糖,繞啊繞的,最後你發現是空的。叫好的人說這故事留給觀眾無限多種想像空間,這是它成功之處。例如,在哪一版故事是真實的這件事上,就帶出好多不同的觀點。但說實在的,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觀點不是一廂情願,一戳就破。孩子和老虎的關係,更是如此,各種心理分析都出籠。例如,或曰那老虎就像徵主角內心的獸性或什麼的,請問怎麼解釋作者說若非這虎的刺激,他熬不過去的?
宗教的包裝,也是在投觀眾所好。看似兼容並蓄,主角同時虔信印度,基督,伊斯蘭教,但如果沒有在劇情中有令人折服的發展,能讓你提到一個高度,見到宗教本質的普世性,這種兼容並蓄只是一種看來有趣的無知和恣意,沒有任何意義。
總之,當作者刻意隱藏自己,佈一個局來讓你自由創作,就要有心理準備,遊戲為之,不必當真。本就無意文以載道,何須硬安個道上去?
另一個題外話是,這部電影的拍攝和動畫製作大多在台灣。李安說台灣能找到所有他需要的技術,而又沒有好萊塢的積習,政府民間又有求必應底支持,讓他有自由做出理想中的效果。我第一個反應是為台灣高興,但仔細想想,蠻悲哀的。台灣似乎總是扮演沒有身份,沒有面貌的角色。空有資材技術人才,卻是楚才晉用。
【Lincoln】
飾演林肯的Daniel Day-Lewis把導演Steven Spielberg帶到他自己達不到的境界!
怎麼說呢?Daniel Day-Lewis所刻畫的林肯,就是林肯!看過”我的左腳“,就知道這位演員的功力。如果是Steven Spielberg帶著Daniel演,絕不會是這個樣子,可能要濫情的多。可Daniel的忠實刻劃,卻讓人內心升起真實強烈的感情來,導演其它部分的發揮,也都受到了節制,結果是一部傳世之作!
為達目的,可不可以耍手段?為了人權得到伸張,可不可以犧牲無辜的生命?整個故事就環繞在一個重要的決定上,關乎十三修正案的通過。那時南方已經被打得很慘,派遣特使求和,但如果這個時候接受議和,全國統一的話,南方諸州就要參與投票,那十三修正案(具體規範解放黑奴對州的強制力)就絕對通不過。於是,林肯力排眾議,寧願讓戰爭繼續打下去,犧牲更多無辜的人。片中也不隱諱的描寫林肯授意手下威逼利誘拉攏一些游離票的做法,顯然林肯不像不沾鍋小馬哥那麼“乾淨”。
有趣的是現場觀眾的反應。我看的那一場在結束時觀眾齊聲鼓掌,而另一個觀眾說他看的那一場,結束時一片靜默,沒有人離開座位,大家都陷入沉思中。可以看出美國人對林肯的熱愛,和對自己國家的立國精神的自豪。
大家都說林肯有智慧,我認為那是屬地的智慧。屬天的智慧卻比較像婦人之仁。能不打仗,為什麼要多犧牲人命?你憑什麼認為十三修正案的通過代表更高的正義?你憑什麼論斷在那個時空條件下廢棄奴隸制度一定為黑奴帶來解放?你是上帝嗎?
【Les Miserables】
雨果是泛泛的小說家,卻是卓越而博學的詩人。這是看完此片的感受。情緒就像美食,沒有嚐過就不知所云,而詩,則是情緒的廚房。這部電影,是一首好詩。
我小說原著沒讀過,只在小時候讀過東方少年文庫的兒童版本。但從那次的印像和幾次電影的經驗,大概可以肯定雨果刻畫人物沒有達到一流小說的檔次。所有人物充其量只是一個典型,非常簡單而可以預測。主角本來就是個倒了楣的好人,被神父感動了變成了完人。那警探是個偏執狂,最後自殺的原因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內在衝突,說是在自己的職守(將主角繩之以法)和人道之間落入兩難。常人在這種情況下會自動合理化,因此這個人物,只能說是理論上存在的特例。其他角色就更扁平化了。
比較突出的是情節,也是這本書的主旨--控訴社會的不公和底層的悲慘。但這部電影(或其所根據的歌舞劇)的重點並不在此,反而是在營造一個大浪漫。悲慘的部分匆匆帶過,而共和國黨(Republicanist)的流血革命是以一種嘉年華似的氣氛表現的,大概也是因為歌唱的關係吧。巷戰僵持之中暢飲的葡萄酒,與事後一排排屍體邊的血泊相映成趣。單戀的女子為愛人(主角義女的情人)犧牲的壯烈,與革命烈士的熱情交融在一起。把酒高歌吧!不論是什麼理想,不必深究!這激情綻放的煙火,才是人生!死而後已!唱吧!喝吧!燃燒生命吧!
我發現自己的情緒被帶動,也想引亢高歌!雖在現實上距離遙遠,似乎此時此刻,我加入了他們。
至於主角的救贖,太過於“標準答案”,就好像我最怕的見證會一樣。就擱在一邊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