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莽漢粗食.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莽漢粗食.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March 2, 2016

不解風情科學咖啡經

品咖啡我是大外行,當行家在嫌我喝的香醇的星巴克每日尋常咖啡時,我也沒法兒欣賞他們自己烘培出來,在我看來根本沒香味的,卻貴上十倍的高級咖啡。我抽屜裡還有朋友送的麝香貓噗噗裡挖出來的名貴咖啡豆在那裡貢著,我怕沖泡技術不夠,把它給糟蹋了。或者說,我壓根就不相信那會比較好,但總要證明不是自己技術的問題。因此,我只好花點時間來冥想怎樣才算是最佳的沖泡技術。


為什麼是冥想?因為我不想閱讀現成的知識。這裡有一個我自己的反省。人人都說網路讓知識普及,這顯而易見。但網路有沒有讓人變聰明?我覺得相反。人們過度依賴所謂的生活小常識式的知識,但並不具備思考力或思考習慣來汰蕪存精,也因此這些知識的供應者一方面怠惰,一方面也利用這種情況影響每一個人的決定到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往往看似很專業的文章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甚至誤導你。因此我就做個實驗,看我在知識有限的情況下,能走多遠。


一杯好咖啡,能左右的因素有哪些?我不需要任何有關於咖啡豆成分的知識就知道,咖啡豆裡有一些物質是我們希望粹取到咖啡裡,而有另一些物質是我們不希望粹取出來的。一杯好咖啡就僅僅在於如何將二者分開。在這裡我只能粗粗的假設:我們要的物質遇到水會先跑出來,但如果泡久了,不要的東西就跑出來了。其實,我甚至懷疑這是否一定是事實,但我只能這樣假設。否則,現在所有的咖啡沖泡技術都是無效的,而需要非常複雜的提煉過程。所以我就暫且假裝這個假設是真。


當然,水溫可能有一些些影響,但水溫能怎麼樣呢?我猜不能太低,否則不好喝,也不能煮沸,可能導致咖啡成分變質。但不高不低的水溫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所以我假設這個變數不存在。


遇到水先出來的好,後出來的差,那唯一的技術就是掌握泡在水裡的時間。另外,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是,如何確保均質,也就是每一處的咖啡粉末都泡在水裡同樣長的時間。這個均質又由兩件事決定:咖啡粉末的粗細,和讓水和咖啡粉末接觸的方法。咖啡粉當然是越細越好,最好小到分子的程度。道裡很簡單嘛!越粗的咖啡粉末,表層和裡層與水接觸的時間註定不一樣,也就是說,你如果要把裡面的好東西泡出來,表層的壞東西就已經出來了。至於泡水的均勻性,最差的當然是那種自動滴漏式的咖啡maker。也因此玩家們喜歡自己拿個有著細細長長的頸子的熱水壺手工把水均勻的澆在咖啡豆上。這種澆法,當然相對於自動滴漏要好些(其實自動低漏也可以設計成均勻灑水,但恐怕價格不菲,沒人做),但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理論上最好的辦法是同時把咖啡粉末倒到熱水裡,快速攪勻,再能在想要的時間之內將咖啡濾出來。而控制咖啡被濾出來的時間,如果完全靠重力經由濾紙濾出,那就很難控制。原因是濾出的速度除了受濾紙的細孔大小影響之外,也和咖啡粉末粗細和水量有直接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你煮一杯的量很好喝的方式,煮兩杯就保證不好喝!除非,可以不依賴重力來濾水。現成的工具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像意大利espresso咖啡機那種,靠蒸汽壓力的,但除非是很昂貴的機種,就無法在不同分量和粉末粗細的條件下控制到相同的浸泡時間。另一種是靠手直接像注射器一樣把咖啡通過濾網擠出來,這反而可以控制時浸泡時間到某個程度。


根據以上分析,各種形式的咖啡沖泡器的優劣如下:


1.自動滴漏式:當然所有的因素的控制都是最差的。但即便如此,如果使用的人有以上知識,照樣可以憑經驗煮出好咖啡,但摸索的時間很長,而很難在不同份量上複製。

2. 手動滴漏式(用細頸壺倒水那種):比自動滴漏式稍稍好一點,但對控制浸泡時間唯一可以控制的是粉末的粗細和水量。這沒比自動地漏式好多少。


3. 高級咖啡廳裡像是在做化學實驗那種,其實它的功能就是允許你把粉末同時倒到熱水裡,確保均勻度。這要比以上兩款在均勻度上又強一些,但在控制浸泡時間上仍然依賴重力,一樣的難以掌握。


4. 在爐子上煮的espresso咖啡機,這和上面那種很像,但有一點點靠壓力濾水,因此比較好一點。但是,水量和粉末粗細還是決定了浸泡時間,還是很難控制。


5. 意大利espresso咖啡機:這種有一個好處。以上三款因為靠重力濾水,粉末不能非常細,否則就泡水太久,而這種可以。因此好的機器做出來的都是細泡泡,就是因為粉末非常細。原因是它靠蒸汽的壓力吧水擠出來,當然比靠重力快。前面講過,粉末越細越均質。至於浸泡時間,除非是專業機種,否則也是取決於粉末粗細,但是可以土法煉鋼,自己算時間,一到就把杯子拿開就結了。因此,這種比以上四種都優越,即便是最便宜的機種。但是它的缺點是每次煮的分量有限。


6. 最簡單的杯子,有個可以往下壓的濾網,像打針一樣。這種反而比以上諸款都優越。粉末可以快速倒入水中確保均質,而又可以靠人力把水擠出來,某種程度內控制浸泡時間;粉末也可以相對較細;份量也可以比espresso咖啡器大。(後記,我後來才發現果然有這種工具,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french press)


哪種最便宜,第六種。哪種最好?第六種?哪種商人最不希望你買?第六種。


知識就是力量,還是思考就是力量?咖啡達人們,歡迎你們用你們的知識來反駁我。

Saturday, August 31, 2013

光棍不求人瞎湊油飯

提到油飯,好像還沒碰到人不愛的。可都聽人說做起來挺麻煩的。但有時想吃的時侯買不到,家裡兩個壯丁又特喜愛,實在誘惑太大,就興起自己胡搞的念頭。目標不求完美,只求趨近,意思到了就好,但要絕對省事省時。試驗了幾次,暫時心得如下。


油飯又要有黏性,又不能糊成一團,到底要怎麼拿捏,最容易成功呢?我的辦法是,先用平常一半的水,大概稍稍淹過糯米的高度,在電鍋裡蒸,用煮飯相同的時間。這樣煮出來的糯米,因為缺水,看起來是半熟,且粒粒分明,很適合接下來的攪拌。放著備用。


同時炒料。其實愛放啥就放啥,但有兩樣東西不可少:香菇,紅蔥頭(就是洋人的Shallot啦!)。我偷懶,香菇買切好片的乾貨來泡十分鐘就好,紅蔥頭用牛頭牌現成的醬,就是賣沙茶醬那家,架上擺在一塊兒。如果要用新鮮的紅蔥頭,不管你怎麼切重要是先在熱油裡爆香。如要放蔬菜,最好放不出水的,否則水分不好控制。


油飯嘛,油別省,否則乾脆別吃。我是放到平底鍋開始淹沒鍋底的地步,爽!油和飯一塊兒,確保血糖不至於爆增,健康!大火,該爆香的先,然後所有的料下去胡炒一通。如果你要講究,不想過熟(overcook)的料可以留到下一步。加調味,這也是看你自己喜歡啦!我是會至少加一點醬油(著色)和糖。


接下來這一步,就是把半熟的糯米和炒好的料混合。這時,水分是關鍵。當初煮糯米欠多少水,這回給他補上,我是放入糯米之前先加水在料裡炒一陣子,讓料出足或吸足水,再滲出來的水分就是給糯米的。


接下來再把混合物放回電鍋蒸,這時可以放怕過熟的料(例如蝦仁)。


Yummy! 雖不中,也不遠矣。“留點給我~~~~~~”

Wednesday, April 3, 2013

藜麥沙拉


心血來潮,在Costco看到就種有點像小米,叫quinoa(藜麥)的東西,就買了一包。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回家上網查食譜,照著做來嚐嚐看,還真不賴。它本身好像沒什麼味道,但口感非常好。粒粒分明,嚼起來有一點粘又不粘,很享受。把做法介紹一下。

煮藜麥的方法根煮飯沒什麼兩樣,一杯藜麥配一又四分之三杯的水,煮個二十分鐘左右,我就用煮飯的電鍋。等它冷卻,翻鬆備用。

其它東西就憑感覺了。我用了洋蔥,蕃茄,駱梨,蔥和parsley,都切丁。

先把藜麥加橄欖油拌一拌,再加上其它料,在加檸檬汁,水果醋,胡椒,鹽和糖, 拌勻就好了。非常爽口,而且有飽足感,可以當飯吃。

後來才知道這種發源於安地斯山的穀物(嚴格講不是穀物,反而和甜菜和菠菜是近親),營養成分是全面性的,聽說太空人都吃它哩。

Friday, January 11, 2013

胡整但還不錯的烤肋排

我第一次吃烤肋排還是美移民美國前,在台北敦化北路體育館對面一家美式西餐廳。那家餐廳比連鎖的Friday啦,Swanson啦,Tony Romas等要稍微高檔一點,是當年四歲的老大最喜歡去那家“暗暗”的餐廳。因此我總覺得烤肋排是多麼高級的人間美味,直到來了美國才知道這是老美的老粗弄出來的尋常粗食。不過身份固然低賤,還是蠻好吃的。

喜歡吃這個東西的,大概很少想嘗試自己烤。試過的往往覺得還是餐廳烤的比較好,因為食材買起來還蠻貴的,萬一失敗了覺得可惜,還是去餐廳吃省事又省錢。其實說的也是。但有時後我就是不想去餐廳折騰,又嘴饞呢?於是我花了一點時間自己胡亂摸索,結果還蠻不錯的。不錯到我膽敢帶去一些美食媽媽林立的家庭聚會。

其實做起來簡單到暴。首先,要為自己洗腦一下。我們老中想到燒烤好像不把肉事先醃一下就不算個事,其實大部分老美的燒烤做法是不醃肉的。那味道怎麼進去呢?答案是不需要味道進去,而是靠表面那一層,要夠濃郁。所以這不更簡單了?肋排拿來洗乾淨後就想辦法在不失味,不失水的情況下煮熟。其實用蒸的很理想,但哪兒去找這麼大的蒸籠呢?權宜之計就是放在烤盤裡,不加水,但要用錫箔紙完全密封去烤箱烤,目的是保持肉的水份。烤的時間就要看自己的喜好了,自己摸索吧。重要是這樣白煮出來的熟度就是成品的熟度了。剩下的步驟只是“表面處理”而已。

這是為什麼烤箱要有“Broil”的設定。所謂Broil其實就是熱從上面照下來,下面的電熱絲是不工作的。把煮好的肋排放在乾淨的烤盤上,塗上一層老美的烤肉醬,別想一次塗太厚,但也不要薄到沒味道。放進烤箱照(broil),要看著,奇蹟就要出現,塗了烤肉醬的肋排表面很快就開始哎哎叫(sizzling)了,你的目標是讓烤肉醬和肋排表面的肉,伴著出的豬油,在那裡“煎”。在煎焦掉以前拿出來,翻面,重復同樣動作。這個煎的動作可以重復幾次,就好像粉刷牆壁一樣。這是為什麼每次不能塗得太厚,你會發現太厚了表面都焦了肉卻沒有和醬起足夠的“煎”的作用,就好像漆還沒有乾就刷下一層一樣,厚度不會累積。因為是broil,重復幾次表面處理不會讓肉過熟或變乾。

其實表面這一層就很像廣東人的烤豬肉乾那種感覺。老美烤肉醬裡面主要的成分就是一種焦糖。廣東人的烤肉主要也是靠糖。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的成品,肋排表面有一層脆脆的甜甜的“肉乾”,裡面是多汁的肉,又夠味道,又有口感。偷偷告訴你,比餐廳的還好吃,因為餐廳不見得有工夫處理這麼多次,往往塗一層烤肉醬濕搭搭地就上桌,差遠了。

就這樣可以上桌了,還算簡單吧?

Monday, September 3, 2012

看標價的生活

最近迷上吃玉米,還發現煮玉米的水是最好的高湯材料,比味精強多了。我用它煮大塊豬肉,再拿豬肉切片做其它菜餚,而湯就留下來做為下麵的湯底。我兒子特別喜歡最近的玉米,我也樂得重覆這條生產鏈。我從前很少吃玉米,這一切都是最近玉米的大減價引起的。我家旁邊的墨西哥超市前一陣子起出現一堆六只一塊錢的玉米,精打細算的我就撿便宜,沒想到個兒大味道又好。玉米既是各色食品、調味料的原材料,更是飼料和燃料,產量超巨大,這一過剩恐怕非同小可。管他是基因改造的不是,盡情享用吧!讓愛荷華一望無際的深秋寵寵我的味蕾吧!

別說得那麼詩意,還不是荷包在決定餐桌上有什麼。自從不再工作後,開始精打細算,看標價度日。這是為什麼我不喜歡說我是退休了。因為在美國所謂的退休,在腦海裡勾起的是不匱乏的,棕櫚樹下的海邊,豪華郵輪中,高爾夫球場的茵茵綠草上的金色黃昏。任何一個退休財務規劃顧問都會假設你在退休後”維持“起碼和現在相等的生活水準,因此至少要弄個好幾百萬美金才夠得上退休條件。我遠遠夠不上這樣的條件,與其說是退休,不如說是退出來,苦哈哈的修行。

看標價的日子,也不是現在才開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罷了。這種說法進入我的意識,是回想到當年工作不順利,去接觸直銷大會,那老兄描述自己的有錢有閒,到了進高級餐廳點菜不必看價目表的地步。這種經濟上的自由也著實讓我羨慕許久。不料今天卻反其道而行,成為不折不扣的標價奴。

苦哈哈的修行,沒有經濟自由,菜單反倒很容易決定,水果不超過一塊錢一磅。咱家附近有一家越南人較多的順發超市,很得我喜愛,因為它總是有許多種水果是在一塊錢以下的。最近就出現了一批Gala小蘋果,皮是粉的深紅色,皮薄肉脆,香甜多汁,勝過在Fremont農夫市場白人水果攤賣得死貴的種類,卻只要69c,接著又是全線各色有子無子葡萄都在一塊以下。西瓜就更不用說了,39c就算奢侈的了,墨西哥超市還一顆一塊,至少五磅重以上,沒有不甜的。肉類挑打折的買。兩塊以上算是打牙祭。這下好了,我的回鍋肉一會兒是五花肉,一會兒又變成梅花肉,肩頭肉,後腿肉,反正什麼部位都難不倒我啦!也因此我還燒出了心得,知道各部位肉質的特色。當然,我還是會買Costco十塊錢一磅的牛排,但那是拿來寵一寵兒子的,算是例外。跟著標價吃至少有一個好處,便宜的蔬果都一定是當季盛產的,質量還特別好。

還不光是吃的,方方面面我都撿便宜。你聽過八十八塊錢的腳踏車嗎?Walmart有,二十一段變速外加前後輪避震器。我一口氣買了三輛。又嫌登山車的大顆粒寬輪胎費勁跑不快,又買了一輛公路跑車,咬牙花了兩百五十塊,不知道為什麼公路跑車該這麼貴。車店裡起碼要六百塊。我還費了點勁才找到這輛便宜的(又是我的好朋友沃爾瑪先生)。美國的腳踏車店真的讓我發笑。腳踏車這麼簡單的結構,怎麼服務費叫價這麼高?買一輛起碼的花六百塊,你問他那售後服務呢?他說三個月免調整,這“三個月”讓我豎起耳朵。“那之後呢?”店員不卑不亢地說:”我們建議一年來我們店裡調校一次,費用九十元。”曾幾何時,腳踏車修理變成一項專業了?一共不就幾個零件嗎?全部的特殊工具買齊了也要不了一百塊錢,能調校的頂多就是變速器,剎車,齒輪鏈條上上油,頂多十五分鐘了事,小學程度就能做,要九十塊錢?

這種“價值”認知是怎麼形成的呢?我猜是這樣的。當腳踏車是不可或缺代步的工具時,它一定不能貴,而且人人會修理,因為經不起故障,否則就曠課曠工了。這年頭腳踏車成了生活時尚,運動器材,忙碌的人們好不容易擠出點時間想騎腳踏車運動一下,得來不易,當然就不在乎花錢多了。這還有心理因素在裡頭。還記得剛來美國的時後要給小兒子買輛舊的娃娃腳踏車,在跳蚤市場想和人講價,那中東人心狠口辣,冷冷的撂下一句:“難道你兒子的快樂還不值這幾塊錢嗎?”我只好落荒而逃,還賭氣在別處買了一輛全新的。同理,“難道我得來不易的休閒時間,要委屈自己嗎?”別說六百塊一輛,幾千塊一輛都不嫌貴了。

難道我的人生就只值一塊錢一磅嗎?我嘴角輕鬆的揚起。

我把自己放入這樣子的經濟框架裡,算是第一步的暖身運動,還有更多的捨棄在前面。看來還算自得其樂。不曉得吔!搞不好久而久之就自然和一些消費檔次不同的人疏遠。別人也不曉得你負擔得起不,又怕傷了你自尊不敢替你付,只好不找你了。最近參加一個教會辦的避靜,沒注意就報名了,沒想到要八百多元,嚴重超出預算,下不為例。

Tuesday, August 21, 2012

生菜沙拉的裂帛聲

我喜歡生菜沙拉,有實際的考量。總是一定要吃蔬菜嘛!而為了讓孩子可以自己解決午餐,三明治最簡單,而三明治總要點生菜葉子。每次生菜葉子單做三明治都用不完丟掉,直到我在Costco發現一種一盒六顆的各色生菜,綠的,紫的,葉子開叉的,整片的相間,大概可以保存一週,就正好可以滿足三明治的需求,又將剩餘的做生菜沙拉。一盒四塊多錢,可以做幾大盆的色彩豐富的沙拉,很划算。

既然沙拉有策略性地位,就得研究怎麼弄才好吃。自己胡搞,倒也悟出一些大原則。我喜歡處理沙拉的過程。有一步很重要,就是洗乾淨後一定要想辦法瀝乾。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那種會轉圈圈的籃子,用離心力將水分甩出去。能冰鎮一下更好。我尤其喜歡的是下一步。要瀝乾就是不要讓葉子被泡爛,同理,葉子要用手撕開,才能沿著細胞壁分開,減少細胞的損壞而滲出水份。撕開菜葉是一件神聖的儀式。新鮮葉子一掰柄就清脆地彈斷開,接下來葉子就發出有如裂帛般聲響,而手指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震動,來自於葉子的彈性。生命從我的耳目肌膚來擁抱我。單單這個過程,我就再怎麼困難絕對不會考慮輕生。

生菜備好了,先上橄欖油。原因是橄欖油形成一層保護膜,抵擋水分滲入。我喜歡在超大號的鋼碗中,用鑷子拌勻。好的沙拉要面面俱到地沾上醬,夠味,但碗壁碗底要是乾的。我喜歡用Balsamic醋,再加上糖,好抵消生菜些許的苦味,再隨興加些佐料。反正原則是要拌勻而且沒有水分殘留。如果要加cheese,最好留給吃的人自己top在上面,免得拌起來糊里糊塗,未必合每一個人口味。當然,Ceasar沙拉是例外。我也試過加上烤香了的大蒜粉,或者少許肉桂,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樂融融,但我知道這慷慨地裂開給我生命的喜悅的生菜,是大量生產的產物,氮磷鉀堆出的空架子,搞不好還有什麼殘留殺蟲劑。我也知道有一個架子上擺著所謂的有機蔬菜。我知道那才有營養,含有自然土壤的微量原素。也許我的身體,或孩子的身體,就在這臨界點上,差這一點,癌細胞就佔下了橋頭堡。我知道如果我們一直吃的是有機食品,妻現在或許還在人間。

可我無法接受所謂的自然食品,是人在集體的物質貪欲下被迫與自然隔絕,再由那些少數有裕餘的人享受格外昂貴的自然。如果我的墨西哥朋友吃不起有機食品,我就不吃。我寧願少活幾年,也要和大眾站在一塊。畢竟人生的品質和長度無關。

Friday, May 6, 2011

母親節晚餐

劉妹,這是你離開地上後我們的第一個母親節。邀請你來與我們共進晚餐。對不起了,沒有燭光,沒有動人的音樂,佳餚美酒(還記得華府西餐廳嗎?),也沒有康乃馨。你在天上與神面對面,是好的無比。大概不需要這些了。我猜你如果和我有默契的話,你大概最希望嚐的,就是我們每天吃的,看看我們日子過得如何。就向你現寶了。

嚐嚐我的牛肉麵吧!我試了各種調味,最後發現還是單放八角,而不要用買來的鹵包。加一點酒好像有幫助。牛肉嘛,我發現那帶筋的牛腱肉比較煮得爛,Costco的燉牛肉反而容易太硬。大概我煮太久了吧!你走了以後,我弄了一個法寶---意大利快鍋。沒辦法啊!要上班,就不能現炒現吃。原來想訓練孩子自己炒,我只需洗好切好。但發現還是不可行。我只好放棄各種炒菜,除非是假日。平常我就用快鍋煮一鍋主菜。當然是肉類為主。這兩個都像你,喜歡吃肉。哈!這快鍋可真了得。不管多難對付的,總可以在一個鐘頭之內解決。我的快鍋食譜就有印度加里羊肉(你吃過的), 紅燒牛肉,意大利式清燉羊腿(Shank),紅燒蹄膀等等。

我也用快鍋煮湯。要偷懶的話,煮一鍋羅宋湯只要多放一些馬鈴薯就可以頂一頓了。這真要謝謝孩子們總是這麼包容,讓我有一個錯覺好像自己可以出師開餐廳了。說到孩子胃口好,你的擔心是對的。老二這一年來體重直線上升,早已超過警戒線了。從來不生病的他,也開始出現兩次小感冒。照顧不周,該打屁股。不過我已經開始留意了,不要太擔心。倒是眼睛,我們恢復了醫生門診,換新了一副治療鏡片,度數倒沒惡化,感謝神保守。我實在是很粗心,不像你以前每天一定檢查牙套,眼鏡,刷牙。孩子的保健真的一部份要靠他們的自覺了。老大我已經好久沒有管他的起居了。大概也大了,倒是沒出什麼狀況,每天吃得飽睡得足,只是和大多數大學生一樣,晨昏顛倒,夜貓子一個。

除了牛肉麵,我還煮雞湯來下麵。說起這個我倒是蠻得意的。我弄了幾個調味的東西。一是冬筍,一是老美醃制的火腿(和咱的金華火腿沒兩樣),一是干貝,一是少許八角。我還發現蒜苗切成絲加在麵上很受歡迎。煮雞湯我都是用Costco買的帶皮的大腿肉(thigh)加火腿,冬筍,干貝和一大堆的大蒜,用快鍋狠狠地燉他個皮開肉綻。湯汁還是清的,但是極鮮美。我還用同樣的調味煮魚湯,用活的鱸魚,連不太愛吃魚的老大都懷疑我說是自己做的是在騙他。說到老大,你知他不像弟弟味口這麼來者不拒,你在的時候還聽得到他抱怨我做的東西。現在倒是非常捧場。不知道是我技術進步了,還是他有意讓我高興。劉妹,他已經度過了最苦澀的時期。你不僅可以放心,從前一切的苦,都可以冰釋了。雖然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辦法談論到你,好像你的離開對他一點影響都沒有似的,但你要有耐心。我知道他的心在解凍。我可以感覺的到。有一天早上,我弄了一鍋粥配一些醬菜,豆腐乳吃(什麼時候變成和你媽一樣愛吃這些了?),正巧他早起,就心血來潮邀他一起吃,沒想到他真的來吃了。平時我們吃飯難得一起圍著餐桌的。他向我說了不少學校的事,和將來的打算。感覺他真的站在土地上了。

這快鍋要不是一次煮成,中間要再開蓋子加料的話,可就是學問了。如何降溫減氣壓呢?向你賣弄一下小小物理教室。我一開始,照著那不負責任的說明書說的,把整個鍋子放在水龍頭下冲,你猜結果怎樣?鍋子裡的湯汁從排氣閥湧出來,弄得一塌糊塗。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氣壓降下來後,沸點馬上下降,突然降到低於裡面湯汁的溫度,湯汁就開始氣爆,就上演七孔流血的慘劇。下次就學乖了,要慢慢用海綿蘸水在鍋蓋上擦,不要降溫太快。生活就是這樣,時間要花上去,不能操之過急。我現在開始當家了才發現你以前真是三頭六臂再加上心細如縷。

炸醬麵也是我常做的。因為很省時間。但醬料要費點心思。好像單純一種醬,不管是什麼,味道就不夠好。於是我就弄了幾種,甜麵醬,豆瓣醬,豆豉,沙茶醬都試。反正每次做出來都不太一樣,而銷路都不錯就是了。說到這麵條,弄來弄去我發現還是意大利的Angel Hair最理想。易熟不易爛,沒有加鹼,放著也不結塊。中式吃法也不覺得奇怪。孩子們除了自己煮飯,煮麵,熱菜外,也開始自己做。老二現在就會自己烤雞腿。步驟還蠻講究的呢!首先,把雞腿洗乾淨用紙吸乾,加一薄層醬油,不要多到淹水,再用鹽,花椒,胡椒一點點按摩上去。烤的時候,先用錫箔紙封起來烤,保持水分,最後在打開來把表面的皮烤脆。我真希望你嚐嚐老二做的這道烤雞腿,又香脆又多汁。

青菜是我最頭疼的。因為我只能一週買一次菜。老中超市的青菜靠不住,油菜,菠菜兩天就完蛋,包心菜,青花菜,白花菜,洋蔥好一點,大概可一撐到下次買菜前。有些材料為了一個目的買,有多出來,得在壞掉前用掉。我就發明一些雜碎菜,消化庫存。你知道我生性吝嗇嘛。比如說,為了炸醬麵,就要買豆芽和小黃瓜。這兩樣東西最容易壞。我只好泡一點乾木耳,和黃瓜切絲連豆芽一起亂炒一通,冒充合菜帶帽。這道菜我就不建議你嚐了。為了做墨西哥的salsa,買了香菜,酪梨,jalapeno, 剩下的怎麼辦?jalapeno還可以泡一泡醬油吃,香菜就丟掉,酪梨就看等不等得到下一次。說到salsa,以前還用果汁機打,控制不好就成泥了。現在發現,還是原始工具可靠,而且省時間,熟能生巧,一把菜刀搞定。

我們也慢慢發展出一種Spring Mix的沙拉,蠻唬人的。除了加上小番茄,黑莓外,你知道關鍵是什麼嗎?還記得我們去過幾次,在舊金山漁人碼頭的螃蟹餐廳嗎?就是那蠻貴的,但好吃斃了那家?我發現他們的沙拉和螃蟹都有一種特別的味道,琢磨半天,我猜是把大蒜粉烤到半焦的味道。我就自己試,結果雖不中也不遠矣。用balsamic,蘋果醋,橄欖油,糖,再加上烤焦的大蒜粉,拌沙拉要份量剛好到每一片葉子都蘸到,但不會泡透。Yummy!

只有主菜,怎麼配飯呢?要再炒青菜,放冰箱就不好吃了。我只好再弄一種gravy,老二喜歡菇類,我就用蘑菇弄成台灣的黑胡椒牛排的那種gravy擺冰箱。吃的時候就一盤飯擺上主菜,燙(或蒸)一點青菜,淋上gravy。看老二吃得津津有味,我就算過關了。Gravy也可以從主菜的湯汁中變出來,就隨性發揮了。我在教老二用講究一點的方法做花菜。把花菜蒸熟,兩片培根和大蒜切碎,平底鍋上慢火乾煸到變脆,加上一點奶油,再把已經熟的花菜放在上面炸,讓油被吸進去,再把花菜放盤子上,小心把培根粒覆在花菜上再撒鹽和dill。有時候發現雖然這兩個人都是粗線條,但偶爾講究一下色香味,還是有感覺的。

好啦!劉妹,這就是母親節獻給你的大餐。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