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隱形宗派(六)---浸信會起源的個案研究

上一篇提到新教做為馬丁路德的傳人,已經面目全非了,如同斷了線的風箏般,隨風飄去;又指出新教有些人宣稱『羅馬』天主教才是斷了線的風箏,而自己才是承襲初代教會的正統。我歡迎這樣的主張,也希望他們真正回到初代教會的使徒繼承,傳統,和實存的普世教會的根基上。

到目前為止,我們假設所有的新教教會都源自馬丁路德的改教,而不論新教或天主教都相信尼西亞信經所謂的唯一(one,聖潔(holy,普世(universal,使徒繼承(apostolic)教會, 而所不同的是,新教所謂的普世教會是一個看不見的普世教會,一個沒有操作性的觀念,而她不承認”apostolic”指的是使徒繼承,而只是泛泛的『使徒性』的意思,而解釋說『使徒性』就是傳福音的意思。天主教則主張實存的普世教會,而教會的權柄是耶穌設立,使徒繼承而來。

為什麼這些教會的爭議與你我有關呢?如果你是一個認真的基督徒,首先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你所聚會的實體教會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你滿意自己的教會生活嗎?如果滿意,有兩種可能可能信仰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或者信仰是你生命的全部。不管是哪一種,你都不必繼續讀下去。如果你感覺你的教會並不能滿足你的信仰生活的需要,而問題是和真理有關,你可能會以下的問題感興趣。你真的覺得你可以按照聖經所教導的原則和你聚會的教會互動嗎?當你奉獻給教會,你覺得真的是奉獻給神嗎?你能夠真心實意地把教會的牧師或長老當作屬靈的權柄一樣的順福和接受,完全相信他們的分辨能力嗎?當你在教會委身服事,你真的覺得是在服事神嗎?當你的教會人數增長的時候,你真的覺得是神的國度在擴張嗎?當你的牧師談教會的異像(vision,你真的覺得那是出自神嗎?還有,最最重要的,你會興奮地向朋友介紹你的教會,像介紹耶穌一樣嗎(教會是耶穌的身體,不是嗎?)?或許你會被這些問題冒犯,或許你會覺得:『莫名其妙,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應該可以很具體的解釋所謂的普世教會和你所聚會的教會之間的關係。因為你的信仰基礎是這個普世教會,而不是你所聚會的實體教會,除非你可以把你所聚會的實題教會和你所信仰的普世教會連上線,你的教會生活真的有所依托嗎?這個問題對新教的朋友比較嚴重。因為你所相信的普世教會是一個看不到的東西,很多人說是所謂真正的基督徒的總和。你如果相信你所在地教會就是普世教會的一部分,你就等於相信你所在的教會裡的人全部都是真正的基督徒。你相信這一點嗎?如果不相信,那你只能憑信心,硬把它和你所聚會的教會連起來。至於你是怎麼連的,你不必說服我,只要你自己真的相信就好了。

如果你不是這麼確定你所聚會的教會和那個看不見的普世教會的關係,那我可以告訴你,不必這麼傷腦筋,因為有世界上有一個教會膽敢宣稱是實存的普世教會,這個教會就是天主教。對天主教徒來講就很簡單了。他日常聚會的教會,【就是】普世教會。而且世界上只有天主教敢這麼宣稱。所以你的選擇在於你相不相信普世教會是一個實存的教會。如果你相信的話,你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天主教。反過來說,你如果不承認天主教,就等於一定要相信所謂普世教會只是一個沒有實際操作意義的看不見的教會而已。這裡我無意為天主教是普世教會的主張辯護,只想釐清你真正的選項。

現在終於可以切入主題了。很多人覺得勢力龐大的浸信會也是新教(protestant)的一支。其實有一部分的浸信會否認這一點。這些教會相信浸信會是真正的正統教會,比天主教還早,可以追溯到第一世紀。他們不相信所謂的普世教會,不管是看不見的還是實存的他們都不相信,而只有分散的單個教會才是符合新約教導的教會。這麼說他們等於不承認尼西亞信經。這也難怪,因為他們壓根就認為這些信經都是變質的天主教會的產物。這裡介紹兩個教會的主張(以下簡稱Abrams Mason):

介紹這一派的主張並不是為了要駁斥他們,但是我必須先簡短的駁斥他們好表明我的立場。他們有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標榜按照新約標準,例子,或教導來衡量所謂真正的教會。典型的唯獨聖經的說法。問題是,先有教會還是先有聖經?新約聖經是主後49年開始寫作,主後一世紀結束前才寫成。教會是耶穌升天後,也就是大約主後三十年就開始存在。要說最正統的教會,當然是越接近耶穌時代的越正統。換句話說,最正統的教會,是沒有新約根據的,因為那時沒有新約,只有口傳傳統,和教會的禮儀,來傳遞這個教會的正統。再者,所謂的新約聖經也是在教會的權柄下立為正典的,時間是主後第四世紀。這派主張說浸信會才是正統,因為它是完全根據新約聖經,是不是犯了倒因為果的錯誤?其實他們應該否定新約聖經才對,因為新約聖經的成典恰恰是他們所謂的錯誤的教會的產物。

Abrams認為真正的教會並不一定要靠繼承。他說:
“ The best illustration of this point can be made this way. Suppose an airplane flew over some isolated country that had no past or present contact with anyone else in the world. Further, suppose that a Bible somehow was to fall from the plane and the inhabitants of this isolated land were to be able to pick up that Bible and read the text for themselves. Suppose too that some of them on reading that Bible were to believe and repent of their sins and place their trust in God's Son and His redemption for personal sin. These new believers would then, following the New Testament example, submit to believer's baptism by immersion, and organize a local church. That local body of baptized believers would be as valid as any true New Testament church Christ ever founded.”
這個例子很生動的描寫,好像聖經是天上掉下來的,接到的人可以單單從研讀聖經,不靠任何幫助,就掌握真理,包括建立教會。他說,這樣建立的教會,即便沒有源頭,也是正統教會。

這種完全忽略聖經寫作和成典的歷史歷程,把它當天上掉下來的寶典,是唯獨聖經教導下的荒謬觀點,經不起起碼的常識檢驗。

AbramsMason這兩位標榜唯獨聖經,主張又這麼接近的浸信會弟兄之間的矛盾,更很容意理解每一個人對聖經的解釋都不可能完全一樣,而很可能在基本的問題上相左。這不就說明唯獨聖經行不通嗎?

他們之間的矛盾在哪裡呢?有許多浸信會的人用各種方式想要追溯到耶穌時代,但沒有一個『族譜』令人信服。他們兩人都承認這點。但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如前所述,Abrams拒斥繼承的主張,乾脆訴求以新約聖經為正統教會的唯一試金石;而Mason卻堅持這正統的教會必須是耶穌親自設立的,而且一脈相傳到現在。他用了很多間接的證據來證明浸信會在耶穌時代就存在。也真虧他想的出來。他的論證是這樣的。浸信會沒有辦法追溯到一個創立者,而其他教會,包括天主教都有創立者。有創立者表示那肯定是人意的教會,所以只有浸信會有可能是不從人意,有主耶穌設立的教會。這兩位弟兄都相信單憑聖經就得到真理,看看他們憑聖經得到的真理再基本問題上互相矛盾。這不是很諷刺嗎?

撇開對他們主張的駁斥,我真正要說的是,我蠻敬佩他們對真理的執著的。他們對新教有很正確的觀察。例如,他們承認新教並沒有脫離『羅馬』天主教的『錯誤』,例如,繼續嬰兒洗,繼續相信聖事(洗,聖體)的實質(非象徵)意義,相信普世教會等等。同時他們也很誠實面對自己的光景,知道一個看不見的教會做為基督的身體,和屬靈生命所繫,是毫無意義的。Mason就列舉這種虛無的看不見的普世教會觀的缺失,一針見血。因此他們拼命想和新教切斷關係,才想盡辦法來證明浸信會不像新教是從天主教分出來的,而是一直都獨立存在的。

可惜,他們陷在唯獨聖經主張太深了,忘掉了唯獨聖經的主張本身非但沒有聖經根據,也在初代教父的經典中找不到,怎麼可能反過來成為教會正統的依據呢?其實他們很適合回到天主教,但他們深陷在新教對天主教『大淫婦』,『敵基督』的指控中,暫時不可能回去。

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我之前所指出的福音運動的偏差全都在他們的主張中找得到,無論是福音的狹隘,唯獨信心,唯獨聖經等,而且是最狹隘的類型。他們的寬容性非常低。例如,Abrams『根據新約聖經』列出正統教會的條件,就是要浸水洗禮,點水洗禮的不算得救(當然是根據新約聖經嘍!)。深受新教福音運動偏離馬丁路德改革精神的變異現象的影響,卻反過來抱著這些他們憑著自己讀聖經得到的片面真理,說馬丁路德和天主教都不是正統。這些零零星星的另類主張是不是預示著新教在唯獨聖經教義下最終發展的死胡同?

我的禱告是神帶領這些新教裡看出問題,尋求突破的弟兄,找到可安歇的水邊。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隱形宗派(五)--- 斷了線的風箏

馬丁路德的改革,他自己是如何看呢?好像蠻後悔的。以下是他的話。


"We deserve that our Evangelicals (the followers of the new Gospel) should now be seven times worse than they were before. Because after having learnt the Gospel, we steal, tell lies, deceive, eat and drink (to excess), and practice all manner of vices." [Walch. III. 2727]


"People are now possessed with seven Devils, whereas formerly they were possessed with one Devil; the Devil now enters into the people in crowds, so that men are now more avaricious, unmerciful, impure, insolent . . . than formerly under the Pope." [Walch. XIII. 19]


. . . . "I confess, that I am much more negligent, than I was under the Pope, and there is now nowhere such an amount of earnestness under the Gospel, as was formerly seen among Monks and Priests." [Walch. IX. 1311]


福音運動所標榜的四大偏重,前面已經討論了三項,現在回顧一下。這個運動的問題是以偏概全和簡化。信德是神的恩典加上人的行動缺一不可,卻被簡化成簡單的決志禱告;耶穌的生命,死,復活,再來,成就了永恆的救恩,更彰顯了天國的屬性,而福音運動只關心個人的救恩,限定在一種赦罪的解釋唯獨聖經的標榜,從對聖經權威的尊重退化為一種浮面的解經方式,反而離真理越來越遠


至於最後一項偏重,傳福音導向,我只能說,福音如果是殘缺的,就只剩『傳』而已。福音派的教導好像本末倒置了。信徒的主要使命是『傳』,教會的主要使命也是『傳』,而信徒的屬靈生命也寄託在『傳』上面。『傳』被高舉到神聖的地步,而所傳福音信息卻簡化為狹隘的個人救贖,失去了耶穌天國的福音的原味。福音派習慣以『大使命』來稱呼馬太福音2819『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且不說耶穌這段對十一個門徒的教誨到底能不能直接適用於所有基督徒,總要區分一下『傳福音』和『使做門徒』的差別吧?如果傳的福音只是『接受耶穌』,那距離做門徒還遠著呢!所謂做門徒,不是做牧師的門徒,而是做耶穌的門徒,也就是如同耶穌身邊的門徒一樣跟隨耶穌,與他同住同吃喝,像學徒一樣的學習。我們要做到這樣,耶穌又不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去具體認識耶穌,而不是憑想像來理解祂吧!祂念茲在茲的是天國,如果你對天國沒感覺,算是跟隨祂,做祂的門徒嗎?所以福音派的大使命,縱使看來成果斐然,基督徒人數增長快速,究其本質,恐怕多半是增加天國裡的稗子含量吧?


福音運動這些特點,已經背離了當初的改教精神。馬丁路德在世時就已經後悔了,但他如果看到今天福音運動的發展,恐怕就更不堪了。其實早在當初他砍斷使徒繼承教導權柄和教會傳統在解經上的權威,今天的局面就早已成定局了。新教恐怕會如脫韁的野馬,或如脫離軌道的行星,沒有下錨的船,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無法預料。


說來反諷,新教的一些理論家堅持新教才是正統教會,而『羅馬』天主教才是走偏的教會。他們的理論是,天主教走偏是在羅馬帝國承認教皇開始,而新教是恢復在那之前的教會教導。我是天主教徒,但坦白說我不太在意新教的朋友是如何貶低天主教,我反而希望新教真的如同他們說的,回到『羅馬』天主教之前的樣式。因為使徒繼承權柄,教會傳統的權威,和一個實存的普世教會的主張從主前第一世紀的初代教會就確立了。如果他們認為這段教會歷史是正統的主幹,要接枝回到這個主幹上,就應該重新回到使徒繼承權柄,教會傳統,和實存的普世教會的根基上。如果新教真的能夠這樣做,別管天主教是好是壞,對新教的發展,對神的普世教會的合一,都是太好太好的事。我會為這件事禱告!加入我吧!


附錄:一些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言論幫助你看清楚現在的基督教偏到那裡去了。】


加爾文對洗禮的看法,顯然不是一個形式上的宣告而已。


“….in baptism, God, regenerating us, engrafts us into the society of his church and makes us his own by adoptio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4.17.1)


加爾文對聖餐的看法,顯然不只是象徵性的紀念而已。


“A true and substantial partaking of the body and blood of the Lord.”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4.17.19)


加爾文對悔改和重生(在他來說是一回事)的看法,並不像現在福音派說的決志主義,反而是強調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Therefore, in a word, I interpret repentance as regeneration, whose sole end is to restore in us the image of God . . . And indeed this restoration does not take place in one moment or one day or one year; but through continual and even slow advances God wipes out in his elect the corruption of the flesh . . . In order to reach this goal, God assigns to them a race of repentance, which they are to run throughout their lives (Institutes 3.3.8).


加爾文闡述基督的感孕,出生,受膏,受苦,天國的福音,死,復活,方方面面都顯出救恩豐富。這才是全備福音。對照福音派狹隘的個人救贖的救恩觀,就知道有天壤之別。


“We see that our whole salvation and all its parts are comprehended in Christ [Acts 4:12]. We should therefore take care not to derive the least portion of it from anywhere else. If we seek salvation, we are taught by the very name of Jesus that it is ‘of him’ [I Cor. 1:30]. If we seek any other gifts of the Spirit, they will be found in his anointing. If we seek strength, it lies in his dominion; if purity, in his conception; if gentleness, it appears in his birth. For by his birth he was made like us in all respects [Heb. 2:17] that he might learn to feel our pain [compare to Heb. 5:2]. If we seek redemption, it lies in his passion; if acquittal, in his condemnation; if remission of the curse, in his cross [Gal. 3:13]; if satisfaction, in his sacrifice; if purification, in his blood; if reconciliation, in his descent into hell; if mortification of the flesh, in his tomb; if newness of life, in his resurrection; if immortality, in the same; if inheritance of the Heavenly Kingdom, in his entrance into heaven; if protection, if security if abundant supply of all blessings, in his Kingdom; if untroubled expectation of judgment; in the power given to him to judge. In short, since rich store of every kind of good abounds in him, let us drink our fill from the fountain, and from no other.”(Institutes 2.16.18.)


馬丁路德對聖餐的看法,同樣的也是有實質的意義,絕不是單單象徵而已。


For here in the sacrament [Communion] you receive from Christ's lips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which contains and conveys God's grace and Spirit with all his gifts, protection, defense, and power against death and the devil and all evils" (The Large Catechism -- p. 98).


馬丁路德也是認為受洗是救恩的起點,而不是什麼決志那種福音運動的產物。


"Thus we see what a great and excellent thing Baptism is, which snatches us from the jaws of the devil and makes God our own, overcomes and takes away sin and daily strengthens the new man, always remains until we pass from this present misery to eternal glory. ... As we have once obtained forgiveness of sins in Baptism ..." (The Large Catechism p. 90).


馬丁路德認為教會的聖潔是來自於對聖言和聖事的忠心。聖言和聖事就是實體普世教會的要件。新教有一部份宗派已把普世教會虛無化,恐怕也不是馬丁路德的初衷。


The church is holy even where fanatical spirits reign, if only they deny not the Word and sacraments. For if these be denied, there cannot be the church. Wherefore, wheresoever the substance of the Word and sacraments remaineth, there is the holy Church." (Galatians, op. cit., p. 40)


馬丁路德對聖母的尊崇,她的無罪,終身童貞,都是肯定的。現在這些馬丁路德的跟隨者盲目批評天主教,不知道他們其實是在批評馬丁路德。


One should honor Mary as she herself wished and as she expressed it in the Magnificat. She praised God for his deeds. How then can we praise her? The true honor of Mary is the honor of God, the praise of God's grace . . . Mary is nothing for the sake of herself, but for the sake of Christ . . . Mary does not wish that we come to her, but through her to God. (Explanation of the Magnificat, 1521).


It is a sweet and pious belief that the infusion of Mary's soul was effected without original sin; so that in the very infusion of her soul she was also purified from original sin and adorned with God's gifts, receiving a pure soul infused by God; thus from the first moment she began to live she was free from all sin" (Sermon: "On the Day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Mother of God," 1527).


Christ . . . was the only Son of Mary, and the Virgin Mary bore no children besides Him . . . I am inclined to agree with those who declare that 'brothers' really mean 'cousins' here, for Holy Writ and the Jews always call cousins brothers. {Pelikan, ibid., v.22:214-15 / Sermons on John, chaps. 1-4 (1539) }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隱形宗派(四)---唯獨聖經

福音派四大偏重之一就是聖經主義(參考第一篇緣起的介紹)。用大家耳熟能詳的術語,就是所謂的唯獨聖經。馬丁路德主張唯獨聖經,是因為他發現天主教的做法違反了聖經的原則,而這些錯誤做法的原因,就是教皇和主教的教導凌駕了聖經本身。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主教當局的錯誤),我覺得馬丁路德別無選擇,他必須要在聖經和教會權威之間做選擇。換了是別人,只要是堅持真理,恐怕都會走上這條路。


但現在的唯獨聖經主張,也是被一般化了,成為一種僵硬的教條。容我嘗試把它理清楚。


首先,我要聲明,唯獨聖經的主張本身並沒有錯--如果它指的是聖經做為神的啟示的媒介的絕對權威性的話。換句話說,任何人的任何教導,包括教皇,主教,神父,牧師,都不能和聖經抵觸。這個主張,相信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各新教教派都非常堅定。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對聖經的解釋上。首先要確立的是,我們必須把『聖經裡的神的啟示』,和『經由聖經在每一個人心中所領受的神的啟示』這兩件事情分開。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假設我們說聖經是神對我們說話,那神所要表達的,和我們實際上意會到的,是兩件事。所謂聖經的絕對權威,當然指的是神想要借聖經說的道理是絕對的權威。而個人所意會到的,就看你如何認定它和神真正想要說的有多大的差別而定。


你相信神要說的和我們意會的完全一樣,大致相同,還是很不同?如果你相信神藉由聖經想要說的,平信徒直接讀聖經就可以大致無誤地意會,你就會和馬丁路德一樣,主張平信徒本身就是解釋聖經的權威,無需透過教會的教導權柄。如果你相信聖經一般人自己讀很可能會誤會神真正的意思,所以必須有其他東西的輔助,那我可以告訴你,所謂的教會傳統,或使徒繼承的教導權柄,就是這樣的機制,來確保平信徒所領受的真理,是神經由聖經所要啟示的真理。換句話說,這些批評的人所謂的聖經以外的權威,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維護聖經的絕對權威。


聽起來很弔詭,對不對?現在所謂的唯獨聖經這個標簽,已經脫離了原本馬丁路德的目的,為了捍衛聖經的絕對權威(相對於教會那些與聖經直接抵觸的教導),而是一個勁的反對任何確保聖經被正確理解的輔助措施,如使徒繼承權柄和教會傳統。從某個角度看,這樣反而讓個人隨己意的領受凌駕在神所要啟示的真理之上,說是捍衛聖經的權威,實則是保障隨意解經典自由,而損害了聖經的權威。


馬丁路德掙脫了這個『枷鎖』的結果是什麼呢?加爾文的後悔。請看加爾文自己承認教會必須是解經的權威:


“We admit therefore, that ecclesiastical pastors are to be heard just like Christ himself.”


~Calvin’s Letter to Sadoleto (Calvini Opera 5:404)


“Pastors and teachers [are] in charge of… Scriptural interpretation- to keep doctrine whole and pure among believers.”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4.3.4)


這種狹隘的,一廂情願相信聖經是不證自明的觀點,在以下討論中不得不暫且以『唯獨聖經』這個標簽來代表。我還是強調我所反對的是這種理解下的唯獨聖經,而不是反對聖經的絕對權威。


唯獨聖經的影響是什麼?


1.容易產生對聖經字面無誤的偏執。抑制了運用理性,根據客觀考古事實,學術研究成果,從更深的層次領受神的啟示的努力。


如果聖經不是一本科學教課書,堅持它在自然科學上的無誤性有何意義?到今天還有許多人堅持地球只有六千年壽命,因為根據創世紀算一算地球只有六千年。有必要這樣堅持嗎?這是神想要說的嗎?你知道創世紀前十一章是什麼時候寫成的嗎?多數學者相信是在被擄歸回建了第二聖殿的時候,也就是文士以斯拉編訂律法書的時候。你知道所謂的文件說嗎?也就是摩西五經最可能是由一票人東拼西湊,從好幾處不同的文件編撰而成,而創世紀前十一章可能是另外加上的序言。我說可能,因為不見得所有學者都同意這種理論,正確性已不重要,這是一個例子,來說明聖經以外的知識有可能大幅改變我們對神的啟示的認識。我們面對這些新的知識,是盲目打為離經叛道,還是接受它,使用它,讓我們更深的認識神的啟示?有人很天真的以為,聖經是神的話的意思是,神只是用作者的手,所以每一句話的每一個字都是神直接的話。所以無需知道作者在想什麼,作者所處的環境是什麼,他寫作的用意是什麼。因為作者只是一個傀儡。神的本意是要這樣啟示的嗎?保羅在加拉太書情緒化的咒詛割禮派把自己給割絕了,是人的話還是神的話?人的情緒還是神的情緒?啟示錄該當成預言看還是寓言文學?耶穌說法利賽人如何如何差勁,而文獻顯示當時的法利賽人的教導和祂的教導是一樣的,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你們說如何如何,我說如何如何,全都在冤枉法利賽人的教導,你要如何看待這件事?當崑蘭古卷出土,愛色尼人的研究成熟了,才發現有可能愛色尼人才是耶穌修理的對象,法利賽人的本相才得澄清。太多新的證據讓我們不能迴避,只能往更深處尋求神的啟示。這難道不是神的本意嗎?很多人對歷史批判研究法很有戒心,認為那是站在不信的立場把聖經當作人的著作來研究,嚴重褻瀆神。難道神不是讓萬物互相效力,巧妙地借由每一個肉身,依循自然規律和自由意志,來完成祂的啟示嗎?就一定要把作者當傀儡才算對神的話有敬畏之心嗎?


2.給斷章取義開方便之門。


斷章取義不僅存在於異端之中,而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教會的日常的教導之中。第一篇中所介紹的屬靈四定律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為了說明我們必須接受耶穌為個人的救主,引約翰福音1:12『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 神的兒女』。偷換概念在哪裡?請看原文有『必須』的意思嗎?更別提這段經文的上下文了。為什麼唯獨聖經的說法會助長斷章取義?因為他鼓勵你相信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神的意思,而不鼓勵你尋求經文之間的平衡,和表面上的抵觸下的更深的涵義。


3.助長了教會的分裂,有形和隱形的宗派林立,和對信徒的轄制。


這很明顯吧?嚴格講起來自從新教砍掉使徒繼承教導權柄和傳統後,教會中就沒有真正的屬靈權柄。我沒有意思要貶低牧師的價值,但很不幸的,我很同情牧師的處境。我相信他們心裡清楚沒有人真正把他當權威。有一些牧師或佈道家很有魅力,教會很成功,跟隨著眾,這些牧師就講話比較大聲。有些教會是長老執事當家,牧師只是受僱,往往在真理上都得妥協。成立教會太容易了。你只要口才好,人喜歡聽,聚個十幾個家庭就可以開一間教會。沒有資格限定,你說你是牧師,你就是牧師。也因此新教教會很重視人數。是十足的民粹主義,人數就是你的屬靈權柄!


對信徒的轄制怎麼說?很簡單,就是我這幾篇文章的主旨,讓你看到有許多沒有必要的教條,無形中加在信徒頭上。


4.福音內涵日趨狹隘偏頗,福音喪失時代性,信徒在福音之外找刺激,滿足。


聖經的啟示是多層次的。有許多真理真的要借助許多外在的資料才能夠呈現出來。我們所處的時代應該讓我們左右逢源,多方參考,享受神啟示的深度和豐富才對,可是結果正好相反,福音的內涵日漸狹隘乾枯。此外,如果聖經不是擺在歷史文化之中被理解,難怪道理也無法抽離歷史文化後再重新應用在現今的文化中。福音失去了時代性。當年的最小的是孤兒寡婦,現在的最小的是什麼呢?當年病和罪被理解成一件事,所以這麼多醫治的神蹟,而且和赦罪常常連在一起(你得病表示你有罪被懲罰)。放在今天,現代醫療和科學已完全將病和罪分開,醫治這件事的屬靈意義還如同當年嗎?


福音乾枯又過時,那些刺激你腎上腺素的教會,表演魔術的教會,信心喊話的教會,和安立直銷大會一樣的教會就受到歡迎。這些都叫做基督教,你說基督教到底是什麼?


《結語》


再重申一次,唯獨聖經的意思已經變質了。就好像馬丁路德的其他改革理念一樣。今天的唯獨聖經指的不是堅持聖經的權威,而是指一種解釋經文的態度。是這種解釋經文的態度造成問題,而不是對聖經權威的堅持。


天主教當年的錯誤,造就了馬丁路德,而馬丁路德也幫助了天主教的改革。其實天主教最黑暗的時期,她的教皇主教體系爛掉的時候,經院哲學和修道主義都在開花結果。經院哲學發揚了神所賜的理性思考的恩寵,是現代大學的濫觴,而修道主義開拓了人和神心靈的交通。神的工作看似受阻,其實從未停歇。當年媽媽生病而出走的孩子,現在恐怕連馬丁路德都認不出來了。不過我相信,神借馬丁路德醫治天主教,祂也能借天主教保守失散的孩子。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1

隱形宗派(三)---被冤枉的保羅和馬丁路德

上一篇主要是在說福音派的福音是以個人為中心,誘因是神對個人的奇妙計劃,和如何得到這個奇妙計劃,而奇妙計劃是什麼?沒有交代。其實真正完整的福音卻是以這奇妙計劃為中心,而這奇妙計劃卻是以大我,也就是全人類,為中心,簡單說就是天國的福音。


這樣的福音內涵與第一篇裡所揭示的福音運動的四大偏重其中的兩項有直接關係,那就是認信主義(conversionism)和十字架贖罪觀(crucicentrism)。認信主義可以說就是決志主義,意思是相信人信耶穌是從一個有意識的決定開始。我曾經為文指出這種想法的荒謬,不再贅述。而十字架贖罪觀,是指兩件事,一是堅持人的罪得赦免是因為耶穌的死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二是忽略十字架的其他屬靈涵意,單單強調它的赦罪目的。其實,十字架的涵意是多重的,我可以辨認的至少有四款:除贖罪外,它還象徵了勝過惡者(『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來2:14),榜樣(『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彼得4:1),認同(『為人人嘗了死味』來2:9)。十字架的豐富涵意也貫穿耶穌道成肉身的一生,更彰顯了天國和世界的國的反差。我也有專文討論,不多說。


反而是福音派所特別看重的贖罪說,雖有不少聖經根據,並不能看為唯一的解釋,更不是基督教的基要真理。C.S.Lewis是基督徒很喜歡的作家,我身邊的福音派主日學老師號稱早就讀過他的Mere Christianity而且喜歡得不得了。我就很納悶當他們讀到這一段時是如何理解的:


Now before I became a Christian I was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first thing Christians had to believe was one particular theory as to what the point of this dying was. According to that theory God wanted to punish men for having deserted and joined the Great Rebel, but Christ volunteered to be punished instead, and so God let us off. How I admit that even this theory does not seem to me quite so immoral and so silly as it used to; but that is not the point I want to make. What I came to see later on was that neither this theory nor any other is Christianity. The central Christian belief is that Christ’s death has somehow put us right with God and given us a fresh start. Theories as to how it did this are another matter. A good many different theories have been held as to how it works; what all Christians are agreed on is that it does work.


文中很直接的指出耶穌的死讓我們和神的關係有個新的開始是基督教要義,但是用像贖罪說這樣的說法來解釋這件事情,並不是基督教要義,而且文中也透露連他也不完全相信這種說法,更別提把它視為唯一的說法了。耶穌說他自己有赦罪的權柄,可沒有附帶十字架的條件。福音書也記載他赦免人的罪的事蹟,並不需要通過買贖的代價。可見這種買贖的觀念只是為了說明的方便。別忘了當時的羅馬帝國中有一半的人口是奴隸,另有一大半是曾做過奴隸後來被贖出來的自由人,因此奴隸的買贖是大家切身的經驗,這種說法最容易被理解。


換句話說福音派是抓著雞毛當令箭,完全搞錯方向了。豐富的十字架涵意被壓制,而無關緊要的贖罪說佔據了舞台。這個錯置的後果非常嚴重,以後的文章中一併總結。現在且先往前再推一步,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其實認信主義和十架贖罪說都源自一處,就是馬丁路德的『唯獨信心』教義。


馬丁路德當時是天主教的神父,他當時所反對的主要是天主教的倒行逆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贖罪券。他把九十五條宣言釘在教堂門上,而他自己匯總三個主要主張:


1.販賣贖罪券來籌資建聖彼得教堂是錯的。



2.教皇沒有權利決定煉獄的赦罪(這是針對教會宣稱買贖罪券可以讓死去的親人早一點脫離煉獄)



3.贖罪券讓教徒有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以為用錢可以代替真心的認罪悔改,這反而讓他們失去救恩。


從這些現在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主張就知道當時天主教的做法有多離譜。當時馬丁路德只希望教會改革,沒想到顢頇的當局竟然把他給逐出教會了。這樣就逼得他不得不另組教會,這才有今天的新教。馬丁路德提出唯獨信心的主張,是針對贖罪券問題。唯獨信心就是一個人的救恩完全來自於他的信心,不需要別的東西,比如說購買贖罪券。馬丁路德從保羅的羅馬書找到理論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他獨尊保羅,特別是保羅的羅馬書。


這裡要先說明一個重要觀念。你看一個人的言行一定不能脫離他所在的處境。舉例來說,如果我單單讓你看一個正在拔河的人的姿勢,繩子和對手都看不到,你一定會覺得他那樣站會跌到。這就好像我讀一場辯論中單單一方的發言,其實他的發言是有針對性的,也只有對照對手的主張才有意義。如果你把它辯論中的發言一般化,就很有可能會誤解他的本意。馬丁路德的唯獨信心說,和他的獨尊保羅,就是這樣子被一般化了,成為新教的基本信仰基礎。而他的獨尊保羅,更影響了新教解釋聖經的觀點。新教可以說是把保羅的學說放在最中心的地位,而所有其他書信,包括福音書,都必須為保羅的神學服務,也就是說,他們的解釋,不能違反保羅的神學。實在沒有辦法調和的,就忽略。


順著這條獨尊保羅的思路發展,保羅最有系統的論述羅馬書就成了福音的內容。很自然的,就產生了對十架救贖說和認信主義的偏重。唯獨信心的說法原來只是為了平衡贖罪券的離譜,被無限上綱成基本教義,進而抹殺了一切行為對救恩的必要。其實用常識想就不通嘛!主張信心是救恩的絕對必要條件是一回事,而把信心看成是充分條件,只要信心就得救,完全是兩碼事,相信這也不是馬丁路德的初衷,甚至也不是保羅寫他的書信的初衷。


說到保羅的書信,如同所有其他的書信一樣,同樣是上面拔河的例子裡的一個人的姿勢。我們知道書信的目的都是針對一些敵對主張(不一定錯誤哦!)的挑戰。保羅的因信稱義神學的背景是他和耶路撒冷的律法派在打仗,而他出拳很重,是為了保護外邦人的信仰,因為律法派的直接找上門來強迫信徒受割禮,手段蠻橫。另一方面對照他的加拉太書反對行律法稱義,一年之內律法派的首腦雅各就推出雅各書,同樣用重拳反擊,明文主張行律法的絕對必要性(『你們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該照這律法說話行事』2:12;『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2:24),還反唇相譏,說只談信心是死的(2:20 17)。雅各也是用心良苦,為了保全猶太人的信仰,因為猶太信徒這下可以用保羅的主張為藉口,不甩律法了,開始犯罪。這兩個人的完全相反的主張要硬把它們調和嗎?我覺得擺在當時的情境中,這種敵對是必然的現象,沒有什麼需要刻意調和的。就好像交戰的兩國士兵都是基督徒,而各自根據聖經的教導為國效忠,在戰場上互相殘殺一樣的身不由己。如果你想要刻意調和,就產生偏差了。馬丁路德曾一度企圖拿掉雅各書,就是這樣的偏差,而新教神學家想盡辦法為雅各書化妝,好讓它順服羅馬書也是同樣的偏差。


至於把福音內涵框在保羅神學之內,就更是離譜了。最明顯的是,保羅的書信,如同其他的書信一樣,是在回應特定的威脅主張,而不是在說明福音。使徒形傳中明顯的記錄保羅是在傳神國的福音,你看使徒行傳裡保羅傳福音的內容,和彼得,斯提反的講道非常吻合,而和他的書信內容很不一樣。這不表示中間有矛盾,而是目的不同,內容就當然不同了。學術界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保羅書信和福音書的信息像是兩種福音。這種觀察本身沒錯,但如果考慮到二者的目的本來就不同,就可以解釋的通,而看得見其內在的一致性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的敵對團體,如不信派或伊斯蘭教,就抓住基督教的保羅化這個事實 (很不幸的我要說這真的是事實),來攻擊基督教本身就背離了福音書的福音精神,企圖荒謬化基督教。說真的,從敵人的手段,我們最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弱點,也就是福音運動無限上綱馬丁路德主張,所造成今天的偏差。


避免這個偏差的關鍵是建立正確的解釋聖經原則,要了解辯論一方的真正立場,必須重建辯論的另一方的主張。可惜這種解經原則在福音派是一種禁忌,因為他們的手被另一個信條捆住,那就是唯獨聖經和聖經無誤的無限上綱。這在下一篇會再詳述


補充一下,我說唯獨信心的說法連常識都通不過,你可能聽著很刺耳。我算什麼?那就看看福音派朋友也喜愛的C.S.Lewis怎麼說吧:

And let me make it quite clear that when Christians say the Christ-life is in them, they do not mean simply something mental or moral. When they speak of being “in Christ” or of Christ being “in them”, this is not simply a way of saying that they are thinking about Christ or copying Him. They mean that Christ is actually operating through them; that the whole mass of Christians are the physical organism through which Christ acts—that we are His fingers and muscles, the cells of His body. And perhaps that explains one or two things. It explains why this new life is spread not only by purely mental acts like belief, but by bodily acts like baptism and Holy Communion. It is not merely the spreading of an idea; it is more like evolution—a biological or superbiological fact. There is no good trying to be more spiritual than God. God never meant man to be a purely spiritual creature. That is why He uses material things like bread and wine to put the new life into us. We may think this rather crude and unspiritual. God does not: He invented eating. He likes matter. He invented it.

Thursday, September 1, 2011

隱形宗派(二)---兩種福音

上一篇提到福音運動的四大偏重,而體現在現今基督徒傳福音的方式和內容,非常吻合。福音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相信耶穌所傳的是父神的福音,而使徒所傳的是耶穌所傳的父神的福音,那麼耶穌到底在傳什麼福音呢?簡單說就是天國的福音。這天國還是太抽象了。為方便說明,容我暫時把天國比作一個人間的理想的社會。你聽過烏托邦嗎?烏托邦是一個負面意義大於正面的名詞,因為走過人類歷史的現代人根本不相信,認為這是一種空想的理想社會。共產主義浪漫實驗了幾十年證明烏托邦的理想不切實際,而烏托邦更被認為是集權暴政的藉口,例子比比皆是。烏托邦不可行的關鍵大家都清楚,因為人的品質不夠。


而耶穌的天國福音,可以說就是這樣一個在人看來是烏托邦的理想社會的藍圖。這麼多人相信耶穌的『烏托邦』正是因為耶穌針對人的品質的問題提出了解答。你可曾聽過有人這麼向你傳福音的嗎?


『親愛的朋友,你相信一個理想的社會可以實現嗎?在這個社會裡,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愛心,沒有罪犯,因為人都沒有私心。再也沒有懼怕,因為需要幫助的人一定得到照顧。人們努力工作,因為他們希望看到別人因他們的工作獲得益處。個人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生計,鰥寡孤獨殘病,不但有人照顧,更被當家人一樣的關心。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大家庭。親愛的朋友,我知道你一定認為這是天方夜譚。我以前也和你一樣嗤之以鼻,直到我認識了耶穌基督。兩千年前耶穌來到世間宣傳這樣一個理想社會,起先沒有人了解,他還因為得罪了當權派被處死。他死後的一連串的神奇的事發生,促成他的門徒回想他以前所描述的理想社會,才恍然大悟是玩真的,而且耶穌就是這位造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獨一真神,當然可以實現啦!於是大家真的照著耶穌的吩咐在一起生活,短短時間之內造成了轟動,有一大堆的人加入,大家都興奮異常,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好消息傳出去。這一群一起因著同一個理想聚集的人到今天有增無減。人們稱我們是基督徒,因為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好消息,也按著祂的藍圖和榜樣生活。雖然經過兩千年這個理想社會還沒有實現,但我們在一起彼此相愛,看到了人彼此影響而被改變的可能,或許這個理想社會的實現我們有生之年看不到,但它終究會實現,而我們每一個人的小小努力都有永恆的意義,這樣的盼望讓我們迫不及待地向你分享我們的喜樂,希望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這時會有人說:『我不可能啦!我夠不上這樣的標準,我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我不配加入。』或者有人說:『怎麼可能?社會上那麼多壞人,況且大多數的人都蠻自私的,大家都不是一張白紙了,就算有改過自新的念頭,恐怕別人也不會相信你。』,這時才輪到講述赦罪的恩典,意思是任何人只要願意,都有一個嶄新的開始,因為神不計較我們以前的過犯,沒有相信神的人能拿我以前的過犯說我現在一定不是好東西。


你大概沒聽過這樣的福音吧?荒謬嗎?如果你仔細研讀福音書和使徒行傳,應該會同意大體上不離譜吧?現在受福音運動影響下的福音很好玩,沒有理想社會的藍圖(耶穌的天國),僅僅訴求個人,誘因是神對個人的『奇妙計劃』,但因為人有罪,和神的關係是切斷的,就沒有辦法享受這個『奇妙計劃』。而好消息是神提供了解答,只要接受耶穌,擋在我們和神之間的罪就被取消,我們就可以領受這個『其妙計劃』了。


這種福音最大的陷阱不是它說的部分,而是它沒說的部分。請問什麼叫做『奇妙計劃』?當然是好東西嘛!但是什麼樣的好東西?福音派信徒會說,先信了,再慢慢在教會接受教導就知道了。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的。你會發現這個『奇妙計劃』可以是任何東西,好像領了一張空白支票,你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


這就是我說的引狼入室。我前幾篇文章提到成功神學信心佈道家,就是這樣子的狼。他們玩弄人的私慾,投其所好,這奇妙的計劃就成了私慾的滿足。


就算沒有被這麼離譜的狼吃掉,有許多基督徒從來就沒有弄清楚過這『奇妙計劃』是什麼,結果就是靈裡非常枯乾,於是就有人開始亂抓,造成追求經歷的風氣,信仰就越來越表面化


其實這『奇妙計劃』就是天國的福音。讀過福音書的都知道耶穌對天國的描述可是非常豐富的,包括天國的價值觀,行為準則,怎樣才夠資格進入天國,天國的實現方式(酵的比喻),現階段的彰顯方式(教會),最終的實現景況等等。可是你聽過那個牧師講天國的道理嗎?就算有也很少吧?這表示沒人真正當它一回事。大家最關心的是自己死了有沒有進天堂,天國才沒人有興趣呢!(請注意,天堂和天國是徹頭徹尾兩碼事!)


所以傳福音沒有天國,教導也沒有天國。人信耶穌也不是因為受這天國吸引,信了以後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在這天國有份,更不會如同初代教會真正因天國的價值觀而興奮。


這樣因變了質而軟弱無力濫竽充數的基督教,就是這隱形宗派(福音派)個人化福音內涵的果實。但我並不因此就失去盼望,因為真正的天國的確存在,不見得是在教會的圍牆內就是了。這說來話長。

為什麼會演變成今天這樣的光景?下一篇再嘗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