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2, 2011

李安vs張愛玲—“色-戒”

我很少在乎電影是不是忠於原著。一方面很難,一方面是,忠於原著可能跟本就不是導演的目的。就像黑澤明的羅生門,擺明了就是再創作。也正是因為如此,最好不要把電影和小說對照著看,然後用小說來補電影的不足,或用電影來補小說的不足。好的作品,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也是一個精巧的結構,增加或減少一點,整個結構就倒塌。所以我這個題目把二者並列,就需要特別的理由才能自圓其說。

看完李安的電影,就難忍一股衝動想要看看張愛玲到底怎麼說的。這怎麼可能是張愛玲的風格?做為電影的主要情節的幾場床戲,拍的如此的露骨,好像是惜言如金的張愛玲突然變成了囉裡囉說的。不像嘛!再著,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幾場床戲就一定得拍成這樣才能表現。我有一點為兩位演員覺得不堪。我覺得他們的犧牲沒有意義。這幾場床戲讓我做了一夜惡夢。別以為我是那種老古板。這麼說好了,如果我關掉腦中藝術欣賞的開關而就當它是個色情片,這幾場床戲就不這麼折磨我。這就是為什麽我想趕快看看原著,看看張愛玲著麼處理這種床戲。結果原著根本沒有床戲,還是張愛玲的一向的風格。我這才感覺舒服點。

故事是這樣。抗戰時一羣從佔領區流亡到香港的大學生,愛國心驅使下突發奇想,想要以美人計色誘漢奸情報頭子易先生,在伺機曝露他行踪好把他給暗殺掉。由於易先生夫婦返回上海而功虧一簣。但沒想到因緣際會,因為香港也淪陷了,原班人馬又各自都跑到上海,還被重慶的特務吸收,繼續色誘易先生。結局是,美人計主角王佳芝好不容易在一個預先設下埋伏的珠寶店把易先生引來,眼看就要得手了,她卻陣前倒戈,叫易先生快跑。結果易先生逃過一劫,立即把這一票間諜一網打盡,連王佳芝一快兒當晚就處決了。

我只想探討其中的一個主題,就是王佳芝最後的荒唐舉動。怎麼解釋?我發現電影和小說完全不同。這就牽涉到李安和張愛玲對人性的假設。電影讓你覺得這對男女之間有了愛情,有不少情節,包括那幾場床戲,都在鋪陳他們之間的感情發展,而王佳芝最後的倒戈是逐漸發展的感情的結果,像是慢慢醞釀中的決定。最後那一只鑽戒,在電影中是事先就已經訂下了,這回只是一塊去取而已,這就不足以構成最後她轉念的有力的觸媒。而小說呢?讓你覺得是臨時起義,是在那高度緊張的等待下,諸多不同心理,情緒,回憶,和場景交互作用,讓王佳芝一時糊塗,做出這種馬上就會後悔的蠢事。張愛玲的筆太神奇了!寥寥數筆,就安置好多耐人尋味的因素。同夥的同學隱約中對她出賣肉體的曖昧不屑態度,讓她非常孤立,日久也心生怨懟。她生性好虛榮,不但表現在陶醉於自己的演出,期待眾星拱月上,更從對那只鑽戒的遐想,可以看得出來。現場氣氛的緊張,即將來臨的血腥場面的懸宕,自己處境的危險和無助,讓她的心緒在胡思亂想中漸漸脫離現實。這時極端死寂中渴望一絲絲慰藉的她就不免思索易先生是不是喜歡她。可以肯定的是,她大概對易先生至少沒有反感。但也不像電影那樣,好像她愛上他了。小說沒有一點點跡象顯示她愛他,只有描寫她對他權力的依附(從她比較和她上床實彈演習的同學梁潤生和易先生中可以窺知),財富的覬覦,連最後關頭都還在遐想他上次順口說要給她買顆鑽戒那事,在琢磨要不要趁這個機會暗示他一下。可見這中間沒有真愛存在。與其說她在乎他,不如說她只在乎他愛不愛她。可是就在她在這特殊的脫離現實的思緒中,不料易先生居然主動像她提出就在這家珠寶店給她買個鑽戒,這下子有如久旱見甘霖。就在一塊兒選鑽戒時,她凝視他略帶悲哀的微笑,“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緊接著“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然後就做出傻事了。

事後從易先生的內心獨白,就知道王佳芝覺得他愛她根本是一廂情願的突發奇想,白搭。他當機立斷把她和同夥一塊兒解決了不說,最令人毛骨聳然的是,他“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這”知己“,對她感情如何強烈都無妨,只是有感情,而”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你說他夠不夠冷血?夠不夠獸性?倀是什麼?就是被老虎吃了以後變的鬼,卻甘願為老虎的差役。

人真的靠不住。王佳芝這一浪漫,害死了六個同志。但張愛玲就有這個說服力,讓你相信人人都有可能是王佳芝,只要擺在某一種情境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禱告“不要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為什麼謹慎(prudence)是一個重要的美德,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順服。就是不讓自己進入那種會做出致命的決定的情境。有一些佈道會,主講的人似乎就在利用人的一時衝動,呼召人決志,當一個人理智還沒有接受主,卻因一時衝動所作的決志,要不是事後後悔尷尬,就是硬著頭皮將錯就錯的糊里糊塗地信主。我想神大概不會喜歡這種把人擺在一個衝動中做決定的做法。

好的作品讓你對再壞的主人翁也生出同理心,甚至同情。但同時好的作品絕對不會在道德上鄉愿。王佳芝也好,易先生也好,固然因真實而讓讀者感到親切,終究被擺在他們應得的道德座標上,沒有寬貸。王佳芝的好虛榮,貪念,害人害己的行為,易先生的自私獸性,都提醒我們他們幹的可是壞事,並沒有得到作者的認許。好的作家也是“愛罪人,恨惡罪“啊!這一點李安就有一點把持不住。他的”色戒“和另外一部”斷背山“都有這個問題。壞事連同壞人一道被美化了。

有人說李安把小說寫的也表現出來了,更把小說沒有直說的,也演繹出來了。我完全不同意。雖然電影在許多情節上非常“忠於“原著,許多的對話根本是原封不動地照念,但二者實在是天壤之別。最有力的客觀證據是,電影的英文名字是”Lust, Caution”。這就可以看出,它的重點已經是“情色”。而那“戒“字就相應被理解成”戒慎“之類的意思。其實,原著指的是色誘和戒指,重點是這戒指所代表的情緒錯亂高潮,讓這色誘破局。差遠了。電影說不出另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卻太過著重情色,也失了原著的原味。不過捧的人還是很多就是了。

2 comments:

  1. 李安似乎抓住原著中"男人通往女人的心要經過陰道"這句話在電影中發揚光大,但我覺得原著中張愛玲對這句話應不是認可的?你寫得真好,真想按多個讚!

    ReplyDelete
    Replies
    1. 謝謝你提到。的確如此。這句話在小說中嘲諷的意味反而比較大。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