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蒙太奇世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蒙太奇世界. Show all posts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8

瘋狂亞州富豪Crazy Rich Asians

其實中文名稱應該是“超級亞洲富豪”,因為電影裡沒有人得用瘋狂來形容,只有凱的程度是到瘋狂等級。這電影很熱門,很多人看過,所以評論應該有人看吧!

我是抱著成見來看的。我有心理準備會看到一些長得像我但完全西化的演員和表演。其實ABC不見得行為舉止都像洋人。我的觀察,大概一半一半吧。這和他們的家庭環境有關,說實在的也沒什麼好與不好。但我感情上還是很厭惡舉止像洋人的華裔,雖然理智知道這是不對的。因此我警告自己,安份點,別發作。結果和我預期的差不多。雖然大部分演員好像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籍的,而且還有幾個演員根本不是中國人,包括男主角,總的來講,他們所呈現的美國的ABC的氣質。我認識的新加坡人不是那個樣子的。

還有就是,為什麼要說“Asian”,而不直接說”Chinese“?明明整個故事涉及的是清一色的華人,為什麼要叫“亞裔”?中日韓長相文化比較接近,但印度人,東南亞人,和華人的差異恐怕還大過於白人和華人的差異(看用什麼標準),為什麼我華人要扯他們進來,一起開心喊自己亞洲人?我不曉得這是不是美國特有的情況,但我覺得這件事本身就帶有輕視的成分。不覺知差異就是忽視,而忽視就是輕視。而華人不假思索的把這頂帽子往頭上戴,是奴性到了靈魂深處的現象。

種族偏見和對種族偏見的偏見發洩完了,談電影本身。

首先,表揚一下,做為好萊塢商業電影,它的成功實至名歸。很有娛樂笑果,節奏明快,沒有冷場,演員表演比我預料的好得多。說實在的黃皮膚在美國搞電影的我都很佩服,因為他們機會相對少很多。今天有這個成就,恭喜他們。

在內容方面,就不要期望太多了,很多地方禁不起推敲。等等,誰叫你推敲的?就浪漫喜劇一個嘛!娛樂娛樂,何必那麼認真?的確如此。所以以下發言,純粹是雞蛋裡挑骨頭,閒磕牙。

開場那段狗眼看人低的段子,華人爆富在自家買下的高級旅館不受待見,驗明身份後揚眉吐氣。這想說明什麼?不完全是表現主人翁家族有多凱吧?那是什麼?撩撥一下種族偏見那根弦,讓受歧視慣了的亞洲觀眾感覺很爽,同時又讓白人有機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自我批評,滿足於自己的泱泱大度?如果是的話,那編劇相當成功。的確有華人朋友談到這段眉飛色舞。但仔細想想,我看到的是淒涼。一個在新加坡顯貴到簡就是女皇(它是這麼演的)的華人,得受這樣的待遇,尤其是在傾盆大雨下的電話亭裡打電話給賣家求救的尷尬,雖然驗明身份後倆勢利伙計被判死刑,那又怎樣?你已經被虐待了,你的心情已經被糟蹋了。再者,得要女皇級的暴富剛好買下這家旅館才有機會報一箭之仇,所有其他身份的華人,管你是什麼大亨,律師,醫生,工程師,恐怕就只有一再被羞辱的份。這不淒涼,什麼叫做淒涼?另一個有揚眉吐氣意味的笑話是“別浪費,想想美國人在挨餓”,這如果是白人說就好笑,華人說就滋味不對頭,好像華人能顯擺的就是財大氣粗似的。

故事的主旨是年輕人有骨氣,有情人終成眷屬,西方進步個人主義最終戰勝了東方落後的集體主義。但女主角完全看不出男主角很凱,一直到上了飛機頭等艙才發現?不可思議。她和超級富二代拍拖的事已經美國新加坡鬧得沸沸揚揚(那短訊亂飛的段子),就她蒙在鼓裡?女主角愛男主角不是因為他的凱,這可以相信,因為她不知道他這麼凱(雖然不合情理)。但隨著接近這個家族,家族控制和同儕的敵意的影子就一點一點浮現,她難道不能預知自己處境會很尷尬嗎?難道她不能喊停,跟男朋友講清楚,咱們過我們的小日子,和這家族無關,不然就分手?就要讓這些好看的衝突戲碼發生後才回到原點?男主角就一富二代養尊處優的主,他一開始並沒有為這女主角打算放下自己的身份,他難道不曉得這女主角和家裡不相容嗎?一番折騰後他才發現必須與家裡決裂,才能繼續他們的關係,也選擇這麼做。劇中把這家族表現得這麼極端,那男女主角怎麼可能笨到非要去惹一堆事後才發現呢?

結局,女主角好偉大,為了他們母子關係,選擇退出,但又不死心,還要找女皇來,表示老娘我並不怕你,你兒子要我不要你,而我退讓是為了你。我比你懂事,我比你高,我比你強大。我才不是你說的只顧自己的香蕉人,你兒子將來討個你喜歡的媳婦闔家歡,你要記得是老娘我給的。這種行為成熟嗎?哈哈!話都講得那麼直白了,那個看似很俏皮的麻將自己不胡故意放炮給女皇的隱喻,不就是脫了褲子放屁嗎?這女皇也真就奇葩式的被感動了,就回心轉意接納她,還把自己的祖母綠戒指讓兒子當訂婚戒指。其實女皇真正的立場很難說哦!自己至今還得不到她婆婆歡心,當初她也是不被待見的“高攀”到這個家庭,女主角有點她當年的翻版的意味。如今是媳婦熬成婆,但到底她是以過來人的角度善意看待女主角,還是以熬成婆的身份來給媳婦小鞋?似乎都有可能。但無論如何她不可能越過皇太后來接納這個女的。何況皇太后的理由是這女的母親有污點,會影響他們家族的名聲。雖然於情她的母親不算有錯,而且她隱瞞事實的誤會也算洗清了,但名譽和流言不是講情的。這個私奔的理由並不會消失啊!另外,就算小兩口真的跑美國過小日子了,就等於是母子斷絕關係嗎?她這個善意的理由是不是有點牽強呢?

女皇好幾次批評女主角是老美,太個人主義,與中國家庭,尤其是豪門的文化格格不入。編劇有點反派化(antagonize)女皇所代表的集體,威權主義,而西方教育下的女主角非但有人本自由思想,也識大體,懂得委屈求全。這樣子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負面詮釋如果是出於洋人,也就算了,而華人自己這麽想,就挺悲哀的,而且是基於刻版印象的膚淺。中國社會裡的家族集體主義,和農業社會的結構有關。一整個家族做出犧牲挺一個最聰明的進京趕考,衣錦還鄉時當然有絕對的責任要反哺,任何事家族利益擺在最前面。上層社會其實不管西方或東方都一樣,家族責任很大一個程度不允許個人完全自由選擇。原因也很實際,除了自己家人,還有誰你信得過,能託付家業?女皇的表現可以說是恰如其份。倒是女主角就母女倆,又有終身教職不愁吃喝,當然可以我行我素不受那閒氣,臨走還要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羞辱別人一下,就完全正面嗎?

閒磕牙,別太認真了。

Tuesday, March 18, 2014

電影"Son of God”

這部電影未演就先在基督教圈子裡引起小小興奮的騷動,據說許多教會包下電影院領會中小小一同欣賞。不曉得這些教會牧師是如何知道這電影值不值得推薦,是否符合聖經,也許他們先看過pre-view也未可知。出於這份好奇,我也來電影院觀賞一番。

這部電影從藝術的角度說,並不十分成功。說實在也很難啦!聖經故事畢竟不是小說,劇情本身缺乏戲劇的張力,也因為耳熟能詳,沒有懸宕性。勉強拍得通順,就不錯了。演員的演出,堪稱稱職,但只有演彼拉多和彼得的那兩位比較有看頭。雖然如此,我認為是非戰之罪,不能苛責。至少我還沒見過任何有藝術價值的宗教片。

倒是從表達教義的角度,某些細節的安排上挺有意思。在耶穌召叫彼得做漁人的漁夫那段,他遠遠望著伯多祿(彼得),手裡拿著一粒石頭,這在聖經上沒有,但象徵意義很足,預示了彼得做為教會的基石的使命。同時,他對伯多祿(彼得)說,要讓他生命不一樣,做漁人的漁夫,而目的是改變世界. 這“改變世界”也是他自己加的。可見這編劇很勇於表達他自己的神學觀,必要的時候不拘泥於經文字面的意義。這一點讓我耳目一新。必竟,還有很大比例的基督徒還是相信世界末日的,對這改變世界的盼望,恐怕會不以為然。

另外一處,伯多祿(彼得)發現耶穌復活顯現後回到門徒中間分享好消息,馬上拿出餅與酒來大夥兒進行一次聖餐禮儀(communion),意象上直接聯繫最後晚餐時耶穌設立聖餐的那一刻。這也是編劇脫離聖經的創作。而更妙的是,耶穌先“驚覺“猶達斯(猶大)出賣他,哀傷片刻後馬上取出餅與酒進行聖餐的設立,這個轉折與連結,藉著猶達斯(猶大)賣主所提示的聖死,豐富了聖餐的意涵,雖然也忠實演出經文“為的是記念我”,但這小小的細節已經把聖餐的意義擴大到真的在吃喝基督的地步。我不禁納悶,這編導是不是天主教徒?

短短的兩個鐘頭,要交代這麼多情節,又要維持一個流暢的故事線,取捨是必然的。大體上,這部電影的取捨是合理的。美中不足的是,這取捨的目標,只是交代了耶穌其人的品格特性,和他天主子的身份。至於更深刻的基督的意涵,要借許多經文的象徵意義來表達,挑戰性太高,就徹底放棄了。這是為什麼加納婚宴,山中顯聖容等重要片段就被遺漏了。而耶穌來到世界,從頭到尾都微笑滿面,顯露出憂愁的時後都與面對被補審判有關。這也讓聖言成為血肉的意義流於單薄。耶穌苦世人所苦的這種憂傷,沒有見到。

總的來說,已經可以說拍得很用心了,要用電影表達豐富完整的教義,實在太難,恐怕觀眾要有心理準備,還是潛心研讀聖經為要。

Thursday, January 31, 2013

控訴的藝術--Django Unchained(被解放的姜戈), Syriana(辛瑞那), The Company Man( 企業風暴)

很佩服在好萊塢的環境下能拍出既不失去票房所需的娛樂性或故事張力,又迫使觀眾看完後沉吟片刻,控訴性質的電影。最近看了一部新片Django Unchained, 很過癮,就想起另兩部稍早的片子,一並記下自己的心得。不是影評。


《Django Unchained,2012》--番茄醬也有不同口味

黑人的悲情是一個被炒濫的題目。濫到於黑人只能助長不反躬自省的,”全世界都欠我”的無賴心態,而白人則只是再一次的藉以磨練自己政治正確的不卑不亢反應,骨子裡卻是更堅定自己的優越感和對黑人的蔑視。

這部片子看似一部徹頭徹尾的黑人悲情片,但如果只是如此,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首先,它的“好看”,就遠遠超過了這個陳腔濫調的主題。太好看了!那個靠抓壞人拿賞金的牙醫師的風趣魅力,還有那個莊園的壞蛋主人的喪心病狂,還有他那黑人狗腿子的諂曲邪惡都演得超棒!故事,拍攝技巧都好。不看是跟自己過不去。

我想要發揮的地方,是這部片子處理血腥鏡頭的方式。無奈R級的鏡頭可能讓我大部分的教會朋友反胃。可惜了。不過,我發現我的弟兄姐妹們並不是絕對的潔癖,幾年前一部好評如潮的“The Passion of Christ”也是R級的,但那些血肉橫飛的場面,在崇高的對基督的愛之下,都變成可以豁免的。好像這些觸目驚心的鏡頭經基督的寶血聖化了就不會經由潛意識污染我們一顆純潔的心。因此我還是抱著希望的。如果你相信我,這部電影的血腥呈現,是你值得冒一點被精神污染的風險來玩味的。

番茄醬式(spaghetti) 的血腥處理,這不是首創,但我看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方式。一種是讓你感受真實,和最大的情緒震撼。那段莊園主人家奢華的客廳,杯晃交錯的賓客前蒙丁哥(Mandingo,指黑奴被挑選來彼此肉搏到死亡做為娛樂的,但是不是有此事並無實據)的決死搏鬥,和狗吃人的那一幕,屬於這一類。導演的功力在於運用極少的直接鏡頭,連番茄醬也寥寥數滴而已,卻借著音效,旁觀者的表情,甚至運鏡的技巧,激起觀眾的想像力填補看不到的部分,狠狠的讓你就算閉起眼睛來都躲不開如同就在旁發生的開腸破肚,骨頭折斷,肢體撕裂。同時,壞蛋的把這場屠宰當成一個饗宴來享受的表情又讓油然而生的憤怒又起來蓋住了噁心的感覺,真的像極了極重口味的麻辣臭豆腐。不管你承不承認,觀看後的你已是不一樣的人。

另一種表現方式,則是故意誇張到不像真的。這用在所有其他的槍戰中。被子彈打到的人好像是個裝滿血的皮袋子。那些喜歡槍戰電腦遊戲的朋友應該不陌生。最後一場大戰簡直像是正在噴漆的房子,“血“蒸汽瀰漫。再加上一些俏皮的對話引人發笑,這場大屠殺就成了詭異的狂歡會。這時你會發現,看到麻木自己比想像的要冷酷多了。原來,所謂的側隱之心是相對的。真的,如果平常借這種場景演練久了,拿起槍來走進校園大開殺戒不也是遊戲一場?

至於抗議,有這意思嗎?在不正經的娛樂片表層下,似乎緊繃著一股抗議的情緒,未必是為黑人,因為那黑人管家魚肉自己人壞到骨頭裡去。那是什麼?大概是抗議你我的無動於衷吧!

《The Company Man,2010》--不見血的血腥

這部電影在講失業,一種美國前所未經歷的經濟形態下的失業況味。

人們常說,在美國失業,待業,再就業,為工作而遷徙等等,是家常便飯,人們不但習慣了,就算有焦慮不安,也是暫時的,大環境總是讓你感到樂觀,這種工作沒有了,總有另一種工作等著我。電影裡的幾個主人翁的生活形態和所遭受的衝擊真的印證這一點。但好景不再...

故事背景是一個2008年大衰退下,在波士頓的運輸公司。主角包比是有十二年年資的超級業務員,就在他最風光,不可一世的當而遭到解僱,原因是部門重整合併。他的反應很典型。先是憤怒,此處不留爺,必有留爺處。找工作跩的很,姿態很高,薪水職務不能比原來差。四處碰壁了幾個月,慢慢知道形勢不同了,開始降格以求,姿態期望越來越低,最後到了要賣掉大房子和心愛的保時捷的時候,只好去大舅子那兒做建築工人。

菲爾,六十出頭,是公司的高級主管,不久也被炒魷魚。他可是老臣了,而且工作非常賣力的。可說是畢生心血都在工作上。他的反應和遭遇又慘烈得多。他發現自己的高資歷和高齡真是高處不勝寒啊!降格以求還是四處碰壁,一個誇張的場景是他走進等待面試的大廳,有一大排年輕小夥子也在靜靜的坐著等。沒救了!房貸和女兒私立大學學費繳不出來,屈辱無望到極點,就自殺了。

菲爾的老板金尼,是公司的第二號人物,包比和菲爾所屬的造船部門就是三十年他一手建立的,功成名就,腰纏萬貫,連他也被幹掉了。當然,他的選擇就多了。可以退休過好日子,也可以幹點別的,實現理想。同樣是解僱,他和菲爾和包比可不是一國的,即使私交不錯。他選擇再在公司廢棄的船塢上重建造船業,包比就被他找回去。這是勉強擠出來的Happy Ending,否則悲觀的展望就太另人洩氣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happy ending是天方夜譚。此刻美國怎麼可能恢復造船業?美國人還要再吃許多苦頭才知道自己該腳踏實地的幹,那時才可能恢復製造業。其實,片中真正的曙光,反而是包比的家人和岳家所代表的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和太太的堅韌與不離不棄,讓他有空間迴旋,放下身段,沉浸下來,認識到自己其實何其富有。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這電影描繪了同樣是受薪階級的老美的生活形態。包比再怎麼不可一世,年薪在2008年不過十二萬,波士頓不是個便宜的地方。看看他的奢侈生活吧!保時捷跑車,郊區的大房子。存款接近零,貸款一大堆。當然兩下子就賣得賣房子,賣車子了。這就看得出來老美的樂觀。有多少花多少,因為在過去,找不到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菲爾就更扯了!已經躋身主管級,薪水恐怕不低吧?六十多了怎麼還不乾脆不幹了退休享福去?你錢花到哪裡去了?怎麼房子還有貸款呢?答案不證自明,場面得維持啊!這樣子的生活,在他來說,是唯一的活法,因此自殺也是必然的。

金尼雖是有良心的人物,因為他極力反對用裁員的手段維持股價,但他畢竟是贏家,就算被炒魷魚,抱著堆成山的公司股票,他反而因此更賺。從他自己的偷情和太太的揮霍身上更可以看到糜爛。我是想不通他和包比和菲爾怎麼可能私交這麼好。根本他們之間就好似有一條裂縫,地震一來就永世分隔。

控訴在哪裡?電影的名子取得很好。“公司的人”,多麼反諷!把身家性命和自我認同都寄託在公司上是多麼虛無的事。百分之九十九的薪水階級都可以在包比和菲爾身上看到自己可能的下場。要怎樣掙脫這個輪迴?努力擠到百分之一裡去,還是節省一點為自己建立安全網?坦白講後者比較實際,但那些企業主和政客可不喜歡這樣,因為少了消費,美國經濟更慘。他們希望你繼續像包比和菲爾那樣寅吃卯糧。藉著各種媒體他們在極力創造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讓你以為生活形態就是生命的全部。這是菲爾自殺前說的話:

You know the worst part? The world didn't stop. The newspaper still came every morning, the automatic sprinklers went off at six. Jerry next door still washed his car every Sunday. My life ended and nobody noticed.

思想的牢籠,可以致死。

《Syriana》--誰不是不擇手段?

美國可愛的地方就是言論自由,容的下這樣子露骨揭露司法部和中情局幹的骯髒事,包括抹黑自己人,對石油公司非法勾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暗殺的手段操縱他國內政等等。

但美國真的可愛嗎?美國人真的天真嗎?看完此片你會覺得美國雖然只有兩百歲,但是非常老謀深算,知道怎麼樣玩,既可以有開放社會的形象,又同時可以凶狠邪惡如毒蠍。

這片子的情節格局太大了,真佩服這為編劇,能把好多條看似不相甘的故事線縱橫交錯,最後凝聚在一點上。人物一大堆,前因後果的微妙關係,大概要捧著筆記本來回看好幾次才能搞清楚。簡單勾勒如下:

一個中情局幹員到貝魯特阻止武器偷渡案子發現一枚威力強大的肩式飛彈被偷了運往埃及,背後出錢的是某產油國的王儲之一,於是他就被派去暗殺這個王儲。其實這個王儲是改革派,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理想希望發展經濟好把國家從對石油的依存中救出來,這等於就是掙脫美國的控制,難怪老美要把他幹掉,寧願扶植他那不成才的弟弟。情報員為執行任務,用了一個地頭蛇,沒想到中途地頭蛇又接了伊朗特務的活兒反過來把他給折磨一頓,還是伊朗政權扶植的Hezebolah組織官員及時阻止了他。倒霉的他又成了被中情局陷害的代罪羔羊,因為這個地頭蛇威脅要揭露美國想要暗殺王儲的事。他被逼得走頭無路,又發現中情局要用飛彈在沙漠中把載著王儲的車隊毀掉,於是就驅車去提醒王儲,結果就在追上車隊時一同死於飛彈。另一頭,美國某石油公司在這個產油國的地盤被中國搶走了,就與另一個小公司合併,因為這小公司賄賂哈薩克官員,拿到採油權。因為合併案規模太大,引起司法部基於反托拉斯法的疑慮,就僱用了一個律師事務所來為其抹粉。執行任務的律師發現了小公司賄賂官員的證據,甚至兩家公司的高層都知情。最後怎麼解決的呢?還是和司法部談條件,就讓事務所的人,包括他自己頂罪,保護合併案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一個來自巴基斯坦工人在這個石油公司因失去採油權而關掉的煉油廠遭解僱,生活困苦下被恐怖分子吸收,最後就用那枚被偷的肩式飛彈當人肉炸彈對這家石油公司的油輪攻擊。又,石油分析師抓住機會賭在這改革派的王儲身上,成為王儲的謀士,因緣是在王儲所辦的宴會中他的兒子在游泳池裡意外被電死,而王儲為補償他的損失就給他所屬的公司很大的顧問合同。太太不諒解就與他分開。最後他在被飛彈功擊的車隊中僥倖因生還,黃粱夢醒,回到太太和幼子身邊。

這個電影厲害的地方就是讓你發現每一個人都不例外的在不擇手段。而背後又有個自的不得已或幸酸。抗議什麼?抗議這個事實。我猜,它更抗議觀眾中自命清高,自已為不會如此不擇手段的人。

畫龍點睛的台詞(小石油公司的總裁):

No, I tell you. No, sir! Corruption charges! Corruption? Corruption is government intrusion into market efficiencies in the form of regulations. That's Milton Friedman. He got a goddamn Nobel Prize. We have laws against it precisely so we can get away with it. Corruption is our protection. Corruption keeps us safe and warm. Corruption is why you and I are prancing around in here instead of fighting over scraps of meat out in the streets. Corruption is why we win.

Monday, January 7, 2013

歲首年終看電影--Flight(機密真相), 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ncoln(林肯), Les Miserables(悲慘世界)

假期中要不遠征,就無處可去。連逛逛商店都被人潮倒足胃口。只好日伏夜出,看幾場電影打發時間。電影工業也看準這一點,大片紛紛出籠,這也就產銷盡歡了。

不是影評,沒有深入知識做後盾,只是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做為日後回味之用。

【Flight】

期望不高,所以超過期望。發胖的黑帥哥Danzel Washington演一個酒鬼飛行員,遇到機件故障,卻在酒意中讓飛機倒飛,最後迫降成功,只死了六個人。故事在事後的責任調查。這老哥了得,十個飛行員通過飛行記錄器重現的失事狀況,在模擬機裡通通墜毀,能迫降成功簡直是神才能做到。因此,他成了救命英雄。問題是,機上發現了這老哥偷帶進去的酒瓶子,在只有飛航人員能及的區域。我是不懂這個道理,但故事告訴我,儘管所有客觀證據都肯定是機件故障,如果發現他醉酒,那事情可大條了。身敗名裂,還要做牢。

可這老哥是真酒鬼,連這麼大的狀況也無法暫時戒掉酒,小心應付聽證調查過程,害得旁邊幫他的人焦頭爛額。直到最後一關,在最終的聽證會上,眼看要化險為夷,旁觀的仰慕者都等著要為他慶祝了,他突然翻供,坦承自己酗酒的事實。為什麼突然翻供?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審理者要他評價另一個唯一有可能帶那只酒瓶上去,也曾有酗酒記錄的同事,有多可能是酒瓶的主人。大概良心發現了,不該為了自己脫罪就嫁禍他人,他就認罪了。

其實這認罪有點突兀,且放下不表。總的來講Danzel Washington真的讓你感受到酒癮的可怕,令人毛骨聳然。這麼大的事,下了大決心的他,沒有辦法暫時不喝酒。單單這一幕就值回票價。最後聽證的前晚,在旅館中,幫他的律師還雇了保鑣看守在房門口,房間小冰箱的酒都被刻意換成汽水。首先鬼使神差的讓他不自主地手摸到小冰箱打開探探,好像要這樣才能令自己死心似的。好,沒有,該死心了。睡吧!輾轉難眠,忽然聽到輕輕的敲門聲,應門,除了保鑣沒別人啊!回床上又聽到敲門聲,再應門,還是沒有啊!他有點緊張了,起身尋找聲音來源,原來通往隔壁房間的門(美國旅館的特色)沒關好,窗子吹進來的風讓門作響。於是他開了門,進去關上窗,回來自己房間前冷不防瞥了小冰箱一眼,接下的災難就不必贅述了。

蠻喜歡結尾主角坦承酗酒的一句話:“我再也不要再裝下去了!”。人要不裝下去,就是救贖的開始。主角坦承後被判刑的理由也挺有意思的:背棄了公眾的託付。

話說回來,究竟是好萊塢出品,聳動光怪的情節都是為了票房,我是第一次學到緊急醒酒可以用毒品。是不是爛醉反而能為平日所不能,成就了英雄事蹟?藝術是非道德的嗎?扯不完了。


【Life of PI】

又要得罪李安的粉絲了。

李安當然是有兩把刷子,不然怎麼會有如此名聲?他的人品似乎也很不錯。看過他一篇自述,如何在妻子的鼓勵下沒有放棄走艱苦的導演之路,非常感動。勵志的自傳沒有幾個好的,他這篇是例外,值得推薦給年輕人讀。

但這片子只能肯定李安是成功的好萊塢導演,而不要期望太多別的。我是覺得李安早期的作品,如飲食男女,是他藝術的高峰。接下來只是技術的增長和票房的成功而已。斷背山,色戒的成功,是因為他對市場品味的精確掌握,才炒得出一盤好吃的菜,讓人吃得齒頰留香,但他自己的觀點卻是隱藏起來。而飲食男女卻是有他自己的聲音在裡面。我認為不朽的作品一定反映作者的聲音,這是”家“與”匠“的分際。

比起詮釋張愛玲的色戒原味盡失,李安這回卻是成功而忠實地反映了原著的精神。 不簡單啊!這本書被認為是不可能拍成電影的,而李安卻做到了,而且拍得觀賞價值很高,是視覺的饗宴,了不起。

但也僅僅如此了。不怪李安,因為他只是反映原著。我認為這原著僅僅是暢銷書的水平,想像力豐富的故事,引人入勝,還包裝了一些宗教意念進去,滿足觀眾的精神生活需要。但要真從裡面悟出一點哲理,它就像一團棉花糖,繞啊繞的,最後你發現是空的。叫好的人說這故事留給觀眾無限多種想像空間,這是它成功之處。例如,在哪一版故事是真實的這件事上,就帶出好多不同的觀點。但說實在的,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觀點不是一廂情願,一戳就破。孩子和老虎的關係,更是如此,各種心理分析都出籠。例如,或曰那老虎就像徵主角內心的獸性或什麼的,請問怎麼解釋作者說若非這虎的刺激,他熬不過去的?

宗教的包裝,也是在投觀眾所好。看似兼容並蓄,主角同時虔信印度,基督,伊斯蘭教,但如果沒有在劇情中有令人折服的發展,能讓你提到一個高度,見到宗教本質的普世性,這種兼容並蓄只是一種看來有趣的無知和恣意,沒有任何意義。

總之,當作者刻意隱藏自己,佈一個局來讓你自由創作,就要有心理準備,遊戲為之,不必當真。本就無意文以載道,何須硬安個道上去?

另一個題外話是,這部電影的拍攝和動畫製作大多在台灣。李安說台灣能找到所有他需要的技術,而又沒有好萊塢的積習,政府民間又有求必應底支持,讓他有自由做出理想中的效果。我第一個反應是為台灣高興,但仔細想想,蠻悲哀的。台灣似乎總是扮演沒有身份,沒有面貌的角色。空有資材技術人才,卻是楚才晉用。

【Lincoln】

飾演林肯的Daniel Day-Lewis把導演Steven Spielberg帶到他自己達不到的境界!

怎麼說呢?Daniel Day-Lewis所刻畫的林肯,就是林肯!看過”我的左腳“,就知道這位演員的功力。如果是Steven Spielberg帶著Daniel演,絕不會是這個樣子,可能要濫情的多。可Daniel的忠實刻劃,卻讓人內心升起真實強烈的感情來,導演其它部分的發揮,也都受到了節制,結果是一部傳世之作!

為達目的,可不可以耍手段?為了人權得到伸張,可不可以犧牲無辜的生命?整個故事就環繞在一個重要的決定上,關乎十三修正案的通過。那時南方已經被打得很慘,派遣特使求和,但如果這個時候接受議和,全國統一的話,南方諸州就要參與投票,那十三修正案(具體規範解放黑奴對州的強制力)就絕對通不過。於是,林肯力排眾議,寧願讓戰爭繼續打下去,犧牲更多無辜的人。片中也不隱諱的描寫林肯授意手下威逼利誘拉攏一些游離票的做法,顯然林肯不像不沾鍋小馬哥那麼“乾淨”。

有趣的是現場觀眾的反應。我看的那一場在結束時觀眾齊聲鼓掌,而另一個觀眾說他看的那一場,結束時一片靜默,沒有人離開座位,大家都陷入沉思中。可以看出美國人對林肯的熱愛,和對自己國家的立國精神的自豪。

大家都說林肯有智慧,我認為那是屬地的智慧。屬天的智慧卻比較像婦人之仁。能不打仗,為什麼要多犧牲人命?你憑什麼認為十三修正案的通過代表更高的正義?你憑什麼論斷在那個時空條件下廢棄奴隸制度一定為黑奴帶來解放?你是上帝嗎?

【Les Miserables】

雨果是泛泛的小說家,卻是卓越而博學的詩人。這是看完此片的感受。情緒就像美食,沒有嚐過就不知所云,而詩,則是情緒的廚房。這部電影,是一首好詩。

我小說原著沒讀過,只在小時候讀過東方少年文庫的兒童版本。但從那次的印像和幾次電影的經驗,大概可以肯定雨果刻畫人物沒有達到一流小說的檔次。所有人物充其量只是一個典型,非常簡單而可以預測。主角本來就是個倒了楣的好人,被神父感動了變成了完人。那警探是個偏執狂,最後自殺的原因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內在衝突,說是在自己的職守(將主角繩之以法)和人道之間落入兩難。常人在這種情況下會自動合理化,因此這個人物,只能說是理論上存在的特例。其他角色就更扁平化了。

比較突出的是情節,也是這本書的主旨--控訴社會的不公和底層的悲慘。但這部電影(或其所根據的歌舞劇)的重點並不在此,反而是在營造一個大浪漫。悲慘的部分匆匆帶過,而共和國黨(Republicanist)的流血革命是以一種嘉年華似的氣氛表現的,大概也是因為歌唱的關係吧。巷戰僵持之中暢飲的葡萄酒,與事後一排排屍體邊的血泊相映成趣。單戀的女子為愛人(主角義女的情人)犧牲的壯烈,與革命烈士的熱情交融在一起。把酒高歌吧!不論是什麼理想,不必深究!這激情綻放的煙火,才是人生!死而後已!唱吧!喝吧!燃燒生命吧!

我發現自己的情緒被帶動,也想引亢高歌!雖在現實上距離遙遠,似乎此時此刻,我加入了他們。

至於主角的救贖,太過於“標準答案”,就好像我最怕的見證會一樣。就擱在一邊吧。

Sunday, August 7, 2011

不可知論者的喜樂之城—Roland Joffe的City of Joy和The Mission

最近上映了一部電影There be Dragons,我還在等NetflixDVD。這裡想先記下它的導演Roland Joffe的另兩部電影:City of JoyThe Mission


自稱是不可知論者(agnostic),Roland這幾部比較嚴肅的片子都或多或少以天主教為背景,而探討的主題都有一點宗教性。因There be Dragons而被問到自己不可知論者的立場時,他是這麼回答的:


I was brought up to have an inquiring and curious mind. This film got me to consider very seriously the idea faith. Faith gets a bad rap from hard-line atheists, who treat it as a belief system free from questions. In fact, faith is an act of extraordinary effort and exquisite beauty. It's the application of reason to human experience,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life is asking us to answer certain questions. The struggle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is what faith is. It's actually a great human labor.


我很喜歡他這幾句話。用這幾句話來為他這兩部片子做註腳相信他也不會反對的。


City of Joy述說一位不滿現狀的美國醫生馬克斯,陷入生活的迷惘中,來到印度加爾各達來尋求靈感,看看能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在這裡他因被幫派搶劫巧遇了搭救他的印度人阿薩里。阿薩里也是剛從貧窮的鄉下帶著妻小前來討生活的打工仔。他才一進城身上僅有的一點點錢就被騙光了,還好遇到一個拉黃包車的貴人帶著他找車行找了一份拉黃包車的工作,也就在稱為City of Joy的貧民窟裡安頓了下來。這貧民窟裡有一個愛爾蘭女護士主持的簡陋的天主教慈善門診站。馬克斯又在街上因追趕之前搶劫他的壞蛋而認識了這個護士。馬克斯起初拒絕了護士的邀請,因為他可沒這麼大的志向來當志工,一派個人主義作風。但因為一個痲瘋病孕婦臨產狀況緊急,他被趕鴨子上架成為臨時接生婆,阿薩里和太太也去幫忙。這件事後馬克斯勉強答應來診所幫忙幾個月。診所和貧民窟居民面臨地痞流氓的種種欺壓,馬克斯看不下去,就鼓勵大家團結起來抵抗。這過程中一來顯出馬克斯和阿薩里之間的矛盾,一來也讓這兩個人互相啟發,乃至互相尊重,欣賞,而成為朋友。最後馬克斯發現這裡才是他的家,決定留下來。


The Mission的背景是十八世紀在南美洲的一個耶穌會所辦的宣教教會(mission)。片頭是印第安人殺了前來傳教的耶穌會宣教士,但馬上又有一位跟上。這位宣教士加百列爬上瀑布頂端,拿出拿出一把雙簧管吹奏起來。沒想到這招管用,印第安人接受他了。教會就建立起來,印第安人全族就在教會的組織之下興旺起來。這時原來專靠獵捕印第安人賣給殖民地商人當奴隸的孟都薩,因女人的關係殺了自己的親弟弟。加百列就說服他為自己的過犯進行懺悔(penance,天主教的聖事之一),方式就是拖著一大包自己的盔甲爬上瀑布。在他千辛萬苦爬上去之後,真的卸下心靈的重擔,淚流滿面。這時曾經被他殺害的印地安人上來,嘴裡咕囔了一頓,就替他解開繩索,算是饒恕他了。他在此住下後就成了耶穌會士。當時這值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爭奪地盤,保護耶穌會宣教活動的西班牙政府和葡萄牙交易下要讓出他們所在地這塊地方,這主教在被迫宣布早已做成的決定放棄這個教會,但在宣布之前還造訪了他們的教會,害他們還燃起一片希望。結果印地安人分成兩派,一派在酋長和孟都薩的帶領下抵抗葡萄牙軍對,而另一派在加百列帶領下首在教堂前禱告。結局都一樣,全族連同所有的宣教士都被屠殺,只剩幾個小孩子駕獨木舟離開。


兩部電影都有許多可觀之處,這裡我只想觸到他們中間一些共通之處,好像由此看得出導演的情懷。


City of Joy的主角最後選擇留在貧民窟,因為他發現那裡才是他真正的家,有真實的愛。貧民窟的條件真的不僅僅是缺乏而已,從電影的寫實刻畫來看,那是一種生命都受威脅的存在狀態。這位個人主義作風,只是抱著觀光客的心態來此尋找靈感的老美,被這裡的一窮二白的人單純的喜樂,和對鄰人的慷慨轉化。阿薩里太太在接生時緊握著痲瘋病孕婦那雙潰爛殘缺的手,是如此自然。想到教宗和耶穌觸摸痲瘋病人的情景,差可比擬。這喜樂之城,看似反諷,實則名符其實。


The Mission中的印地安人,大可以回到叢林裡去,也不過就是回到原來的原始生活方式,但寧願死也不願意。導演處理結局的這場抵抗戰爭和屠殺,是以維美的手法,讓你感覺好像是一場莊嚴的彌撒。這視死如歸的殉道背後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難道原始人覺得原先叢林裡的生活比死還不如嗎?莫非是為了尊嚴?還是新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看到了一些東西讓他們懷抱著超越死亡的盼望?沒有答案。


老美選擇貧民窟的喜樂,印地安人選擇莊嚴的殉道,都透露了這位不可知論者導演內心的渴望。就如同他對信仰的詮釋(見前面的英文引述),信仰的追尋是一個極美麗,卻又艱難的努力,是一種體認,那就是生命要我們用理性的探尋來回答一些終極問題。我相信他還沒有找到答案,而這追尋的過程堪稱美麗。


我是基督徒,看到這兩種境界就自然地有一種衝動說,這些不就是天國的體現嗎?可是且慢,這天國出自這位不可知論者的一個真誠探尋的心。這位所謂的『不信者』是我們傳福音的對象。還可能是一些人『憐憫』的對象,只因為他沒有成為形式上的基督徒。當然我並不是說他是實質的基督徒,但似乎他比許多形式上的基督徒還基督一點。

Thursday, June 9, 2011

兩種經濟學—電影“Lorenzo’s Oil”

華府一間醫學院的圖書館裡,一對中年夫婦埋在書牆裡伏案苦讀,不時的圖書館理員送上剛為他們找來的參考書籍。他們是Lorenzo的父母。一個銀行家的父親,和一個家庭主婦的母親著了魔似的在為七歲大的兒子尋找剛診斷出的罕見先天性疾病的原因和解藥。這部電影就是他們的故事。

這種病叫做ALD,才發現十年,不知道原因,也沒有解藥。發病都是在五歲到十歲之間的小男孩,大多兩年之內會死去。ALD的作用是破壞腦中神經細胞的神經鞘。神經鞘就好像電線外面的包的那層絕緣塑膠皮一樣,如果破壞了,神經傳導功能就喪失,可以想像身體機能就快速喪失,然後死亡。醫學界只知道是體內過多的非常長鏈飽和脂肪酸(以下簡稱C24/C26)在破壞神經鞘,而到底是什麼原因C24/C26量會變得異常地高,不知道。


這對絕望的夫婦,當然是想盡辦法,就算沒有解藥,至少也要減輕痛苦。於是他們加入一個研究ALD食物療法的組織所做的臨床試驗。按照指示吃了一段時間,沒有效果。這食療其實也很單純,也不過就是減少C24/C26的攝取,但結果體內的C24/26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增加。即便如此,主辦單位還是準備繼續推廣這個食譜。在一次支援團體的會議上,這對夫婦和另外幾為家長提出來說自己孩子的經驗這個食療沒有作用,甚至更惡化,可不可以暫緩推廣這個食療,主辦單位以測試還未期滿,和少數病人結果不足以代表為由不予理會。這對夫婦這才察覺到靠這些官僚的醫學團體是緣木求魚。就開始自己尋求答案。他們發現身體的自動合成過程才是要對付的對象。經過一次不完全成功的試驗後,他們鍥而不捨,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機制利用另一組非飽和脂肪酸(以下簡稱C18/C20)來佔用製造長鏈脂肪酸的酶,這樣C24/C26的合成就受到抑制。這C18/C20就被稱為Lorenzo’s OilLorenzo的病情,雖已惡化到失去各種感覺運動能力,如同植物人一樣,連吞口水都不會,但因著這C18/C20,沒有繼續惡化。這對夫婦接著又發起了另一個尋找修補受損的神經鞘的辦法的計劃。你如果搜尋“Myelin Project”可以看到他們基金會的網站。

這部電影讓我情緒起伏很大。小孩子受的痛苦,父母受到煎熬,真是讓你心都揪在一起。媽媽的那種恨不得代替孩子受這些苦的心,令人動容。夫妻間的關係,在共同的目標下,成為親密戰友。媽媽看到爸爸在白板上用廚房水槽為例子來說明他的理論,臉上綻放出希望和戀慕之情,但另一方面,媽媽的自我封閉(她說“孩子這個樣子,我怎麼可以享受?”),也造成了夫妻間的緊張,但爸爸最終還是激勵已經要放棄尋求解藥的媽媽,重新出發,好好對待自己,才有力氣打這場仗。這對患難夫妻讓我看到動人的愛情。


如同植物人一般的小孩,媽媽並不放棄,堅持孩子的靈魂的燈還是亮的,想盡辦法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孤單,讀書給他聽,對他說話,也要求來家裡的特別護士這樣做。也因此她趕走了兩個護士。她們大概都覺得她有問題,明明是植物人了嘛,何況我是護士,又不是保姆!可見媽媽的心是多麼不同。但也不是每一對父母都像他們一樣。一個對比就是那對組織食療支援團體的志工夫婦,似乎太過熱衷於志工事務,而似乎把病情相同的孩子就當作植物人擺著。這兩種態度到底孰是孰非,真的很難蓋棺論定。

這個故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突顯了兩種經濟學的對比。一種是正常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我們看到,醫學界所謂的臨床試驗這樣的制度,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被扭曲。由於這種疾病非常罕見,得的人當然就少。因此就沒有足夠的誘因來刺激相應的研究。如果一對外行夫婦,憑著毅力苦讀,可以找到根源,進而找到解藥,醫學界對這個病的忽視就到了很可笑的程度。相對於多少患者的生命,這個忽視簡直像是集體犯罪。不但本身忽視,這個體制近乎麻木。所以雖然這治療法已經有理論根據,還是沒有辦法說服醫生進行臨床試驗,原因很好玩,因為說C18/C20在動物實驗證明有負面反應,但這對夫婦反駁說幾千年來亞洲人的食物裡都含了大量的C18/C20,也沒事啊!基金會害怕冒風險,被指沒有按照規定來,搞不好還會被迫關門。這個主流經濟體制下也有義工,也有慈善事業,但他們的特色,就如同那對義工夫婦一樣,重要的是“要救最多的人”,對眼前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立即的需要,立即的感受卻沒那麼有感覺。所以他們看重專家,權威,統計,所謂“look at the bigger picture".

這對父母憑著自己的力量,居然可以突破萬難,一路走來也碰到了一些幫助,是運氣也好,是受他們的愛心和毅力感化也好,總之最終也成就了不可能的事,拯救了無數生命。社會中這種螳臂當車的故事,或成功,或失敗,總是有一些怪人,或正常人在特殊狀態下,會去做。隱隱約約地,在主流經濟學之外,也悄悄地有另一個經濟學存在,它的動力是捨己的愛,或說的更白一點,一顆感同身受的不忍人之心。這個經濟學的貨幣是靈魂。這個經濟學不是需求拉動的,而是供給推動的。這個經濟學不講供需均衡決定價格,因為用靈魂這個貨幣標價只有零和無限大兩種。這個經濟學裡成敗都可以是贏家。



瑪麗亞拿貴重的香膏用自己的頭髮為耶穌抹腳,門徒斥責她為什麽不換成錢賙濟窮人。耶穌卻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門徒就是站在主流經濟學的角度,講求實效。而耶穌看重瑪麗亞,不計代價,專注在眼前這分對耶穌的不忍之心。靈魂的經濟學。

電影最後的鏡頭是在天主教堂內特寫天花板上的彩繪,一副天堂景象,似乎在提醒我們,天堂隱約就在人間。

Friday, May 13, 2011

疑惑與信仰—電影“Doubt”

【8-25-2013補記】懼怕懷疑的心態不光是基督徒如此,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在其《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一書裡也提到這件事:”如果你怕產生懷疑、怕徹底研究一件事,這表示你不太相信這件事會經得貣嚴密的檢查,因此你的信心便沒有理性的基礎。“ 信心不會因為盲目喊口號而增,反而是出奇不意的薄弱。

【最初的文章】
這個電影的背景是1960年代紐約的一個天主教堂,和所屬的學校。這個故事探討很多層面,包括見證天主教在那個時代從嚴肅守舊到開放的轉變,和其中新舊兩種心態的衝撞。我所知有限,不能談這些大題目。但很想藉著這個故事來談一談疑惑和基督信仰的關係。不要因我片面的介紹而錯過這部電影,單單梅莉史翠普的演技就值回票價了。

電影的第一幕就是這個天主教堂的神父講道。講的重點就是信仰的疑惑。他很生動地描素這種信仰的疑惑後,出乎意料的以這樣一句話做為結束:“人人都有可能經歷這樣的疑惑,當這疑惑臨到你時,不要覺得孤單。這疑惑反而會成為我們之間的連繫!”所屬的學校校長是一位幹練但作風守舊,不通人情,以高壓手段治學的修女。這位校長不知道從那裡開始對神父起了疑心,覺得他有可能玷污了學生。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這位神父作風人性化,很愛學生,尤其是其中一位特別需要關懷的黑人男孩。故事就始於校長的懷疑,和她在修女中布下疑竇,其中一位年輕修女目擊一些枝節的事,校長刻意向神父有罪的方向解釋,到最後神父和校長私下的衝突,最後校長在沒有人證物證,也沒有一個人相信神父有不當之舉的情況下,用一種威脅的手段,假裝說她打電話去尋問神父上一個服事單位(其實她根本沒有打),說知道他的底細。究竟神父有沒有什麼底細不清楚,反正他就低頭,接受校長的條件,自己請辭調走了。過程中這位年輕修女其實從事證來看並不相信神父有錯,她質疑校長為什麽這麼確定神父有錯,校長的回答都是“我確信他有問題”,當然,這位神父讓步離開,正好證明校長的確信是對的。最後一幕,是若甘日子之後,校長和年輕修女談到此事。雖然校長還是陣陣有辭說自己料事多神,但冷不防突然情緒激動的說:“我其實也心虛哪。。。“故事就倏然而止。

這個故事中的疑惑和確信,表面上似乎是在神父是否有罪這件事的真實性上。如果是這樣的話,和開頭神父講道中所講的信仰的疑惑,就對不上盤了。好在片中有許多的精彩細節讓觀眾明白,校長的確信神父有罪這件事,是在信仰的層次。比如,校長自認為是她的信仰賦予她自己這種直覺,也因此確信,她所做的盡皆出於神的旨意。她一意孤行,卻自認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她說:“我不惜自己被打下地獄,也要為神把你拉下來。“另外一些細節也說明,她雖然作風教條嚴峻,主要是信仰的關係,其實她骨子裡是很有愛心的。她對每一個學生都暸若指掌,知道他們的花花腸子要怎麼對付,這觀察入微不就是愛的表現嗎?而她對老修女的細節也證明她的愛心。她對神父雖是欲除之而後快,還是厚道地為他留出路。

因此,我們看到的衝突,其實是一個抓住自己的信仰不放,到了因著信仰之故,昧於事實的程度的盲信,和開放,包容,勇於承認自己的疑惑的信仰方式之間的較量。 結果表面上是盲信贏了,神父退讓,還背了惡名;但令人非常感動的是,神父的“死“卻最終帶來校長的”生“--最後這校長也承認自己的疑惑,她這疑惑,就是她生命的長進,而種子來自於她所趕走的神父。呼應片頭的伏筆,神父講道所說的”這疑惑成為我們之間的連繫“,多麼令人動容的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因著疑惑,校長和神父在神施恩寶座前和好了。


疑惑這個辭,在新約聖經中出現,幾乎清一色帶有不信,小信的負面含義。說真的,如果按字面解釋聖經,很膚淺地事奉神,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懷疑就是不信“的文字獄。且看這些經文:

1:6 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1:8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14:31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11:23 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


按字面解釋,這些經文就足以讓人不敢承認自己的疑惑了。其實,有更多的經文,以並不非常直接卻非常清楚的方式,教導我們真正的信仰是來自於實事求是的探求。可惜這些教導都需要細心研讀聖經才能體會。因此,在一種翻聖經辯論的環境裡,文字獄很容易產生。我刻意不在這裡做冗長的申論,來證明疑惑在信仰中的積極性。我相信有心人自己會去探索,只要記得片頭神父說的“你並不孤獨“就好了。



我們真需要像片中這樣的神父。我自己在天主教的教名就是多馬,是我最喜歡的使徒。多馬勇於承認自己的懷疑,換得復活主慈愛的恩准他觸摸肋旁。多馬得以確信:“我的主,我的神!“因著多馬的懷疑,我們也得以更加確信:”我的主,我的神!“


願神給我如同這位神父的勇氣與愛心!

Friday, April 15, 2011

愛是生命的錨—電影【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如果我被終身監禁,獄卒大發慈悲,准許我看電影,但只能選一部反覆觀看,我大概會選這部電影。導演Sergio Leone以荒野大鏢客聞名,但他野心最大,策劃歷時最久,最偉大(我認為啦)的一部是這個以紐約猶太社區的黑道為背景的史詩鉅片。這部片子因為片商搞烏龍,硬把四個小時的導演版刪減成兩個小時,結果沒人看得懂,票房不佳。現在有機會重新觀看完整的導演版,就心甘情願地成為它的俘虜。

我實在不配以影評的角度談論這部電影。它的可觀之處太多了。我沒有足夠的知識談論它而不把它矮化了。希望我這篇文章沒有壞了你的胃口。一定要親自看,而且準備看不只一遍!它既是壯闊的史詩令人不勝唏噓,又是處處可以駐足觀賞的精緻的花園。每一個元素的每一個細節,都如此的貼切,精巧,又緊扣人心。真是令人目不暇給。它又像是一個童話故事,既寫實又如幻似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導演的一顆心,捧到我們面前,令人感覺親切,看完覺得沉甸甸的。

故事的主角小名叫麵條,是從他十四五歲時說起的。他帶著三個小一些的小哥兒們在街頭當小混混,小小過節中巧妙地結識了另一位年齡相仿的主角麥斯,兩人惺惺相惜聯手做起黑道生意。靈動而“志向遠大”的麥斯左右逢源,帶領大夥兒幹了不少票勾當,小有成績,但也因為太過囂張,惹到了地頭蛇,二人就已經被狠打了一頓。足智多謀的麵條想了一個奇招,讓大夥兒賺了一大票,正高興著,不料又撞見地頭蛇。地頭蛇這回要下毒手了。他們當中最小的孩子不幸被一槍斃命,正當地頭蛇搜索下一個躲起來的目標時,麵條拿小刀挺身而出抱住地頭蛇朝他猛刺,警察過來拉他也被刺了幾刀。他就這樣被關進監獄。當他出獄時已是二十七八了。麥斯來迎接他,現在他們的“公司”在麥斯的經營下已頗有成就。他歸隊後當然又更如虎添翼了。但他們二人之間的差異一點一點的浮現。當禁酒令解除時,他們最大的生意,販賣私酒,就消失了,面臨“失業”的危機,麵條想見好就收,麥斯卻野心極大,計劃帶大家搶劫聯邦準備銀行。這可以說是送死的舉動,但麥斯卻一意孤行。麵條在麥斯的女友的建議下,在下一次買賣時向警察告密,把麥斯送進監獄,這樣他就沒有機會進行這個送死的計劃。沒想到麥斯也有行動,但麥斯的計劃是剷除連同他的這幫兄弟,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他的絆腳石。結果麥斯得逞,只有麵條僥倖脫逃,亡命到別的城市。一晃三十年,流亡的麵條早就金盆洗手,做起小買賣維生了。他一直以為麥斯也和所有兄弟都在那場買賣中死了,因為他有去現場看屍體。但麥斯的屍體被燒得面目全非。有一天他收到一個神秘的帖子邀他來紐約,他這才發現麥斯沒有死,反而改變身份,成為一個政要。麥斯以政要的身份請他赴宴,在密室裡把故事告訴了他,並放一把槍在桌上,說反正他自己走投無路了。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甘脆來還欠他的債他等於奪走了麵條的一切,包括他的女人,請麵條來結束他的生命。麵條不肯,理由是他珍惜過去的友誼,而他也為了不同的理由背叛他,如今總算也釋然了。麵條離開不久,麥斯也就被仇人殺了。

《愛》

麵條其實是本質很好的人,算是蠻仁厚的,心也軟。有好幾段情結說明這一點。例如,他和麥斯一同落水,找不到麥斯就非常著急,慌張地潛水找他,結果發現麥斯早就惡作劇地回到船上。被地頭蛇追殺時,也是他奮不顧身搭救中槍的小兄弟,之後又衝上去解決地頭蛇,一方面出於憤怒,一方面保護已經被地頭蛇發現的另一個同伴。就這樣關了十幾年。他去告密,也是出於保護麥斯和這些兄弟。他真的算是“男怕入錯行“。不像麥斯,他根本不是在黑道混的料。他不夠狠,也沒有野心。有一次麥斯沒經過他同意就答應他們的”老板“去除掉和他們同夥的另一票,他很不諒解,對麥斯說,他今天要你除掉別人,明天就有可能叫我除掉你。從小環境貧困,家庭也沒有溫暖,他就寧願不住在家裡,四處混,就這樣走上這條路。他不是沒有上進的心。在他寄住的貧民窟的廁所窗戶外,他藏了一本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甸】。劇中有一段和青梅竹馬的黛博拉的愛情,令人扼腕。黛博拉代表著上進的力量,從小就勤學芭蕾,志在出人頭地。她雖然也非常喜歡麵條,也想要讓麵條回到正途,卻無法勝過另一方麥斯的吸引。他們俩之間,就如同【馬丁伊甸】中的出身寒微的作家馬丁中受產階級出身的羅絲激勵而自學上進一般。有一次麵條都要聽從黛博拉去猶太會堂了,又禁不住麥斯的口哨聲的呼喚。這兒時情景又在麵條出獄後和黛博拉重逢時重演,兩次黛博拉都失望地揶揄他說”去吧,你媽在叫你!“他的人生就這樣過去。

黛博拉和麥斯其實是類似的人。雖然她走的是上進的路,和麥斯稱霸黑道的野心在本質上沒有不同。如果這幫兄弟是麵條的“媽“,她和麥斯的”媽“就是事業。沒有任人或事值得讓他們放棄攀上枝頭的路,她對麵條的愛情再熾熱綿長,事業心仍然堅決地把麵條摒除在外。小的時候,麵條被麥斯吸引從她家出去讓她失望後,就在她家門口被地頭蛇打得半死。地頭蛇離開後,她還刻意把門反鎖,就在門後壓抑對麵條的心疼,卻不讓麵條進來,儘管麵條大聲敲門呼求。這和稍早她主動製造機會,故意不鎖門讓他進來成了鮮明的對比。長大重逢後,麵條極大的手筆,包下正在淡季歇業的海邊高級餐廳,把全部人員請來,連同一個樂團,就為了討她的歡心。但她卻是心意已決,偏偏挑這時候告訴麵條她已決定遠走好萊塢發展,等於是同他分手。這兩次的拒絕都挺狠的。她不曉得如果她對麵條再寬容一些,【馬丁伊甸】的麵條就有機會勝過麥斯的麵條。

命運作弄人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麵條的一生,十幾年在監獄度過,三十年流亡生活大概也是黯然無光。等到回到紐約,再見到黛博拉,已垂垂老矣。他發現當年拒絕他的黛博拉竟然和背叛他的麥斯結合,黛博拉如願成了頂尖的巨星,麥斯也搖身一變權傾一時。他們倆都得到他們所要的,似乎這三人的命運,是很公平的回報他們各自的選擇。麵條的人生看似一塌糊塗,但導演安排了最後一幕,是倒敘他當年告發麥斯後躲在鴉片館進入仙境時一個大特寫的燦爛笑容,鏡頭就定格在這個笑容上做為結束。這代表了導演對麵條一生的評價。相反地,他給麥斯的臨別贈言是:“但願你這次調查可以全身而退,一輩子的經營毀於一旦是蠻可惜的。“這又是導演給麥斯人生的評價。黛博拉呢?當麵條告訴她說,他很為她高興,沒有因他而放棄自己所要追求的,才發現她並不快樂,她坦承她也墮落了而把自己給了麥斯。

在導演眼中,黛博拉和麥斯登上頂峰,卻是一場空,而麵條看似潦倒卻有可觀之處。差別何在?我覺得是因為麵條敢愛!真正的愛一定是準備被傷害,被背叛,被拒絕。真正的愛永遠不後悔。真正的愛會饒恕。麵條一生雖然誤入歧途,但他真正的愛過。麵條不因麥斯當年要除掉他不成,卻也悔了他半輩子而殺麥斯,回朔一幕幕的兒時情景,說他珍惜兩人的友情,活在計算和交換的邏輯中的麥斯不解地問:“這是不是你向我復仇的方式?”他笑笑說:“當然不是,我本來想法就是如此。“愛是人生的錨。有了無悔的愛,生命無論被命運帶到什麼光景,都是篤定的。反觀黛博拉和麥斯都曾經歷歷久彌新的感情,卻沒有做出真正愛的選擇,生命就如漂泊的船。麵條在鴉片館燦爛的笑容,深深刻在我心中。

《急躁》

電影中有一個貫穿首尾的意念,就是“時間“。小時候麵條和麥斯邂時的一幕,兩人俏皮地爭奪麥斯的懷錶,搶到手的就故意把時間念出來,好像掌握時間就掌握了一切一樣。結尾時麥斯又把那只懷錶掏出來說“十點二十五了”,預示他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

時間真的這麼重要嗎?難說!電影讓我們看到時間的一個陷阱急躁。

在街頭做小混混,是急躁。長大做大混混,是急躁。

導演用一個幽默的插曲側寫急躁,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個小男孩知道了賣淫的小女孩的價碼後,就照價買了一個漂亮的蛋糕去找她。就在門口等待時,他看著蛋糕,禁不起誘惑,先是用手指沾一點包裝角落的奶油,然後就一點一點地,最後索性打開來大口吃個精光。

片中每一個性愛的片段,都在表現當事人的急躁。和事後的悵然若失。

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似乎也在諷刺美國文化的急躁。

急躁的本質是什麼呢?所謂的“珍惜光陰”。許多人一輩子就像一個天平,一邊是時間,另一邊是時間可以換來的東西。急躁的表面意義好像是,不認識好東西的時間代價。

但急躁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以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轉換成時間這個貨幣單位。黛博拉在第一個意義上是充滿耐心的,所以她得到所要的。但是,在第二個意義上,她是急躁的。麵條說“沒有人會像我這樣愛你。”此話不假!她抓得住時間可以換的東西,卻讓時間不能換的東西(Timeless)從手指中流走。麥斯出賣摯友,不是也一樣嗎?

有些事是不能看錶的!我的人生中像這樣的事有幾件呢?

認識你獨一的真 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3

Tuesday, March 22, 2011

李安vs張愛玲—“色-戒”

我很少在乎電影是不是忠於原著。一方面很難,一方面是,忠於原著可能跟本就不是導演的目的。就像黑澤明的羅生門,擺明了就是再創作。也正是因為如此,最好不要把電影和小說對照著看,然後用小說來補電影的不足,或用電影來補小說的不足。好的作品,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也是一個精巧的結構,增加或減少一點,整個結構就倒塌。所以我這個題目把二者並列,就需要特別的理由才能自圓其說。

看完李安的電影,就難忍一股衝動想要看看張愛玲到底怎麼說的。這怎麼可能是張愛玲的風格?做為電影的主要情節的幾場床戲,拍的如此的露骨,好像是惜言如金的張愛玲突然變成了囉裡囉說的。不像嘛!再著,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幾場床戲就一定得拍成這樣才能表現。我有一點為兩位演員覺得不堪。我覺得他們的犧牲沒有意義。這幾場床戲讓我做了一夜惡夢。別以為我是那種老古板。這麼說好了,如果我關掉腦中藝術欣賞的開關而就當它是個色情片,這幾場床戲就不這麼折磨我。這就是為什麽我想趕快看看原著,看看張愛玲著麼處理這種床戲。結果原著根本沒有床戲,還是張愛玲的一向的風格。我這才感覺舒服點。

故事是這樣。抗戰時一羣從佔領區流亡到香港的大學生,愛國心驅使下突發奇想,想要以美人計色誘漢奸情報頭子易先生,在伺機曝露他行踪好把他給暗殺掉。由於易先生夫婦返回上海而功虧一簣。但沒想到因緣際會,因為香港也淪陷了,原班人馬又各自都跑到上海,還被重慶的特務吸收,繼續色誘易先生。結局是,美人計主角王佳芝好不容易在一個預先設下埋伏的珠寶店把易先生引來,眼看就要得手了,她卻陣前倒戈,叫易先生快跑。結果易先生逃過一劫,立即把這一票間諜一網打盡,連王佳芝一快兒當晚就處決了。

我只想探討其中的一個主題,就是王佳芝最後的荒唐舉動。怎麼解釋?我發現電影和小說完全不同。這就牽涉到李安和張愛玲對人性的假設。電影讓你覺得這對男女之間有了愛情,有不少情節,包括那幾場床戲,都在鋪陳他們之間的感情發展,而王佳芝最後的倒戈是逐漸發展的感情的結果,像是慢慢醞釀中的決定。最後那一只鑽戒,在電影中是事先就已經訂下了,這回只是一塊去取而已,這就不足以構成最後她轉念的有力的觸媒。而小說呢?讓你覺得是臨時起義,是在那高度緊張的等待下,諸多不同心理,情緒,回憶,和場景交互作用,讓王佳芝一時糊塗,做出這種馬上就會後悔的蠢事。張愛玲的筆太神奇了!寥寥數筆,就安置好多耐人尋味的因素。同夥的同學隱約中對她出賣肉體的曖昧不屑態度,讓她非常孤立,日久也心生怨懟。她生性好虛榮,不但表現在陶醉於自己的演出,期待眾星拱月上,更從對那只鑽戒的遐想,可以看得出來。現場氣氛的緊張,即將來臨的血腥場面的懸宕,自己處境的危險和無助,讓她的心緒在胡思亂想中漸漸脫離現實。這時極端死寂中渴望一絲絲慰藉的她就不免思索易先生是不是喜歡她。可以肯定的是,她大概對易先生至少沒有反感。但也不像電影那樣,好像她愛上他了。小說沒有一點點跡象顯示她愛他,只有描寫她對他權力的依附(從她比較和她上床實彈演習的同學梁潤生和易先生中可以窺知),財富的覬覦,連最後關頭都還在遐想他上次順口說要給她買顆鑽戒那事,在琢磨要不要趁這個機會暗示他一下。可見這中間沒有真愛存在。與其說她在乎他,不如說她只在乎他愛不愛她。可是就在她在這特殊的脫離現實的思緒中,不料易先生居然主動像她提出就在這家珠寶店給她買個鑽戒,這下子有如久旱見甘霖。就在一塊兒選鑽戒時,她凝視他略帶悲哀的微笑,“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緊接著“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然後就做出傻事了。

事後從易先生的內心獨白,就知道王佳芝覺得他愛她根本是一廂情願的突發奇想,白搭。他當機立斷把她和同夥一塊兒解決了不說,最令人毛骨聳然的是,他“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這”知己“,對她感情如何強烈都無妨,只是有感情,而”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你說他夠不夠冷血?夠不夠獸性?倀是什麼?就是被老虎吃了以後變的鬼,卻甘願為老虎的差役。

人真的靠不住。王佳芝這一浪漫,害死了六個同志。但張愛玲就有這個說服力,讓你相信人人都有可能是王佳芝,只要擺在某一種情境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禱告“不要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為什麼謹慎(prudence)是一個重要的美德,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順服。就是不讓自己進入那種會做出致命的決定的情境。有一些佈道會,主講的人似乎就在利用人的一時衝動,呼召人決志,當一個人理智還沒有接受主,卻因一時衝動所作的決志,要不是事後後悔尷尬,就是硬著頭皮將錯就錯的糊里糊塗地信主。我想神大概不會喜歡這種把人擺在一個衝動中做決定的做法。

好的作品讓你對再壞的主人翁也生出同理心,甚至同情。但同時好的作品絕對不會在道德上鄉愿。王佳芝也好,易先生也好,固然因真實而讓讀者感到親切,終究被擺在他們應得的道德座標上,沒有寬貸。王佳芝的好虛榮,貪念,害人害己的行為,易先生的自私獸性,都提醒我們他們幹的可是壞事,並沒有得到作者的認許。好的作家也是“愛罪人,恨惡罪“啊!這一點李安就有一點把持不住。他的”色戒“和另外一部”斷背山“都有這個問題。壞事連同壞人一道被美化了。

有人說李安把小說寫的也表現出來了,更把小說沒有直說的,也演繹出來了。我完全不同意。雖然電影在許多情節上非常“忠於“原著,許多的對話根本是原封不動地照念,但二者實在是天壤之別。最有力的客觀證據是,電影的英文名字是”Lust, Caution”。這就可以看出,它的重點已經是“情色”。而那“戒“字就相應被理解成”戒慎“之類的意思。其實,原著指的是色誘和戒指,重點是這戒指所代表的情緒錯亂高潮,讓這色誘破局。差遠了。電影說不出另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卻太過著重情色,也失了原著的原味。不過捧的人還是很多就是了。

Friday, March 11, 2011

從感官到實際—從電影“送行者”談起

日本電影”送行者“(Departures)不是我可以用筆墨形容的,要是可以憑筆墨形容的話,我這篇文章也失去意義了。這部電影太豐富了,而我只是抽取其中的一個面向。我深怕誤導你,所以先要聲明不要以為就只有這一點東西。而且我極力推薦,如果你還沒有看過的話。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年輕夫婦,男的原來是平庸的大提琴師,勉強在東京的一個交響樂團任職。因為樂團解散,他就失業了,而技藝平平,也就放棄了音樂生涯,兩夫妻回到男的故鄉展開新生活。男的因誤會報紙廣告的意思,找上一家專為死人化妝的店謀職,大概是難得有人上門,老板就馬上顧用他,且預發工資,讓他無法推托,就這樣開始所謂“禮儀師“的工作,從跟著老板見習,漸漸可一獨挑大樑。給死人化妝,是多麼不體面的工作,他連太太也瞞著。最後瞞不住了,太太實在受不了,就暫時離開他了。他的老鄰居也都不諒解他從事這份工作。

可是他自己,他太太,和原來不諒解他的人,都隨著故事的發展因著這個化妝的過程受到感動,不但不再怪他,反而各自這樣的經歷都為他們洗滌了心靈。我真的不會形容,最好你能自己看。日本的習俗很有意思。死去的人是擺在家中,化妝師是登門造訪,在所有家屬面前完成這個化妝的儀式。家屬則都席地而坐觀看全部過程。電影的唯美處理手法越發讓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從巧妙又有尊嚴的褪去衣服,擦拭身體,按摩肢體,到臉部的細節處理,那種對死者身體的尊重,那種細膩溫柔,讓每一個家屬的心得到安慰,令人由衷的相信,自己若是在觀看的家屬,也會有同樣的反應。

這個電影很成功的展現,在一個靈魂已經離開的軀體上的儀式,可以把所有人的靈魂都帶進一個和死者親密的境界,同得安慰。同樣這樣的以肉身為媒介觸動靈魂深處的主題還有幾處。例如,主角和自幼就離棄家庭的父親之間,就由兩顆石頭做為聯繫。小時候在河邊,父要和他玩一個遊戲,就是各自撿一顆石頭代表自己想到對方時的心情來交換。他就撿了一顆很光滑的白色小石頭,而父親的是一塊粗糙的大石頭。主角成長過程中父親音訊全無,一直很不諒解,直到最後接到父親的死訊,還是在老婆和同事的鼓勵下才去料理後事。他為自己的父親化妝時才發現父親手中正握著那顆小白石頭。十足的催淚彈情節。另有一處,是在還是菜鳥的主角和老板接了一個活,去處理被發現死在家中有好一段時間的獨居老婦人。過程可想而知。下班後主角去澡堂拼命洗刷身上的屍臭,回到家中,緊緊地抱住不明究裡的妻子,死命地一頭栽在在妻子胸前磨蹭,恨不得鑽進妻子肚子裡才感到安慰。可見導演有意識地刻畫感官和靈性的微妙關係,很有說服力。

身在美國,雖沒有這樣的習俗,我卻有感同身受的經歷。送走Candy的過程中,Candy交待告別式時不要瞻仰遺容,而只要家人(我,兒子,和一位摯友)來見她最後一面。殯儀館的服務又是定型化的,不是你要去看就看得到她。我只好選擇一個“檢驗遺體”的服務,好見她最後一面。想到電影上把屍體從冰櫃裡抽出來的情景,心裡很是不舒服,即便陪伴我的牧師安慰說這些有形的儀式都沒有意義,不必在意。畢竟她已經在天上了。結果出乎我所料,雖說是“檢驗遺體”,殯儀館人員知道我們的用意,其實還是把Candy安放在和告別式同一個莊嚴的禮堂,用厚厚的優美地墜下的毯子蓋好,端端正正地躺在那裡,臉上表情是如同熟睡般地安詳,顯然有處理過。Candy天生麗質,從來不化妝,所以眼前的她除了比較消瘦外,正是她完美的樣子。我親親她的嘴唇,撫摸她的手,相信她會一如往常地感受到我的溫暖的。我真的非常非常地感激殯儀館人員的體貼,讓這最後一面劃下完美的句點,成為我美好的回憶。

因此,我開始檢視自己的信仰。我再也不敢輕看一切有形的事物,和一切感官經驗的神聖的一面。在信仰生活上,很明顯的人要經歷神同在的實際,很依賴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的接觸。這些都拿掉,人就會感到空洞。當然,人可以憑記憶重溫所儲存的感官經驗,但至少要先有感官經驗在記憶裡。感官經驗不僅是靜態的。儀式就是最好的動態的例子。這是為什麼神為以色列人設計會幕,和所有的禮儀,物件,而不是單單刻在石板上的誡命。這些神所創立的典章制度和物件,雖說是像徵性的,但是所營造的經驗卻是不折不扣的實際。這是為什麼人的身體的神聖性絕對不能被抹殺。沒有身體,人就失去了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甚至失去了與自己的關係,何況是與神的關係!

今天的基督教,典章儀節在那裡?感官經驗在那裡?從各色的音樂事工,敬拜的氣氛營造的趨勢等可以看得出來信徒這方面自然的需要。很可惜,神所親自設立的教會,和最核心的聖餐禮儀,卻被擺在一邊,成為不得不行,卻又流於形式的點綴。反而充斥的是一些人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來填補這個空缺。

這是為什麼我這麼看重天主教的彌撒。彌撒忠實底保存了教會的實際--神的道和耶穌的身體。教堂的設計也是啟示錄所描述的天堂的再現,而整個儀式把神的話,人的回應(禱告),和基督的身體(聖餐)完美的結合,配合聽覺,嗅覺,視覺的經驗,很自然的把人帶到神的同在裡。或許有人說有很多是後來加的,也是人的設計。但就像啟示錄中新耶路撒冷流出的生命之河,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有源頭又同時連繫到現今,這些儀式從初代教會最早的教會寫實記載“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就由神設立,經由教會傳統和使徒繼承的延續,一脈相承,至今或有諸多因時因地制宜之處,卻精神完全保留。

彌撒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什麼叫做普世教會。基督教徒都知道,教會是“一個“身體,而教會這個身體要合一。說真的,除了天主教透過彌撒和其他聖事,讓全世界的天主教徒有共同的等屬靈經驗外,還有什麽堪稱是教會合一的實際呢?所以普世教會要離開彌撒,就完完全全地抽象化了。在上海的猶太人紀念館碰到一群火熱的基督徒,在紀念館中的猶太會堂一會唱唱跳跳,一會兒熱情禱告,遇上一位猶太人訪客,那簡直就興奮極了。他們也熱情地和我攀談,知道我是基督徒後高興的不得了。其中有一位說:”雖然我們不認識,但我們靈裡是通的。“我真的很仰慕這羣大陸基督徒的愛主的火熱,也感謝他們對我的熱情。可是我很努力的想從他們這句話裡擠出一點意義來,卻徒勞無功。我們除了稱為基督徒,捧著同一本聖經,還有什麼不用說就知道的相通之處呢?聖經嗎?靠不住。教義(對聖經的解釋)的分歧已經大到沒有任何共通之處。聖靈嗎?問題是聖靈是真理的靈。如果真理的認識都不一樣,同感一靈不也是空話嗎?

無怪乎現今基督徒的屬靈經歷就越來越走向個人化,私密化。倒不是個人的靈修有什麼不妥,而是要看這個靈修過程是把個人帶向與教會的合一,還是始終封閉在“關鎖的園中“和耶穌一對一。看到一些姐妹的分享,以雅歌中的關係來默想與耶穌的關係,說真的,感覺怪怪的。羔羊的新婦是整個教會,而不是個人。如果我以雅歌來默想耶穌和教會的關係,我會受到感動而更加在弟兄姐妹身上尋求基督。如果我以雅歌來默想我個人與耶穌的關係,如果我會受到感動的話,可能眼目就更往裡面去。我頂多是樂於告訴好朋友我這樣的關係,就好像告訴好朋友我戀愛了。然而我的朋又並不能和我分享這個關係。當我朋有高興的祝賀我時,我知道這不代表我跟他們在基督裡有任何相交,就好像我們不能分享同一個愛人一樣。這樣的互相祝賀聲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其實沒有--合一。我相信這樣的個人化,私密化的屬靈經歷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則不會這麼熱門。其實會有這樣的追求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這表示對信仰的實際的渴望,而相信神紀念這樣的渴望。但神所看重的,祂的拯救計劃所要完成的最終的的合一和同在,總是圍繞在普世教會,甚至是更大的集合,例如全人類,甚至全宇宙。其分別不可不察。(參考經文:太28:19~20; 林前3:21~23; 弗1:10)

走出來吧!全宇宙,整個歷史都是我們的,而那裡才有耶穌。

Tuesday, March 1, 2011

勇者形像—電影“King’s Speech”

還記得“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溫莎公爵嗎(英王愛德華八世)?溫莎古堡如今成為一個浪漫的旅遊景點。多少旅客在此遙想這段愛情故事。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他的弟弟英王喬治六世(以下以本名亞伯簡稱)。

故事背景很簡單。愛德華八世愛上了美國社交名流辛普生太太(離過一次婚,還在婚姻中),在她再度離婚重獲自由後,愛德華八世堅持要與之結婚。首相和內閣基於政局考量,當然不能接受。結果愛德華八世就寧願退位,由他弟弟亞伯繼承王位,時值納粹德國發動攻擊前夕。

亞伯一百個不願意繼承王位,有一個理由,他有嚴重的口吃。身為王室成員,他已經在不能迴避的公開場合演說,出盡了洋相,痛苦不堪。這下子身為英王壓力就更大了。他個人出糗事小,做為英王,可就牽扯到民心向背。更可怕的是,歐戰不久就開打,他馬上面臨一次關乎民心士氣的對全國名眾的演說。最後在他和他的語言治療師的努力下,總算是克服困難,勉強完成使命,成功地激勵了全國軍民。電影沒演,但資料顯示,這個卑微的皇室家庭成為英國戰時抵抗的精神領袖。他們接受和平民一樣的食物和用水的配給。敵機空襲時白金漢宮也被擊中,他們僥倖生還。皇后的名言:“幸虧我們也挨炮彈,否則在城東(傷亡慘重區)人的面前抬不起頭來。”

亞伯是一個平庸的人,而且因為口吃和兒時的教養的緣故,個性怯懦。他這種口吃不僅僅是不流暢而已,而是字字辛苦,簡直就是半個啞吧,等於是個殘障。而他的身分雖然尊貴,卻恰恰曝露這個缺陷,連個照著稿子念的花瓶都砸鍋,可見他活的有多屈辱。隨著故事的鋪陳,點點滴滴的細節讓你跟著他的舉步維艱,看到了他那種忍辱負重的勇者形像,很令人感動。演亞伯的演員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據說他本人是非常愛說話的人。有趣!

希臘哲學家和天主教不約而同地定義四大美德(Cardinal Virtue):Prudence(慎行), Temperance(節制), Justice(正義), Fortitude(堡壘)。這位亞伯,和他所領導的皇室家庭的確是這樣的堡壘。真正勇敢的人,不見得大有能力,沒有懼怕,而是願意面對自己的軟弱和懼怕。真正勇敢的人,自然也就具備了其他的品格。他有責任感,審時度事不盲動卻不怕事,也懂得節制,在關鍵的時候靠得住。

世人都傳頌溫莎公爵的專情,但如果你知道他天平的另一端是亡國的可能,也是他弟弟的痛苦,恐怕就不覺得浪漫了。他其實能力和受愛戴的程度遠超過老弟,做戰時的精神領袖,身為空軍飛行員,又具有英雄氣派的他更適合。他也不是沒有勇氣。一次大戰時他也一直爭取去前線卻不被准許。可惜他不是靠得住的堡壘。他還在戰前甚至戰時與希特勒友誼甚篤。希特勒還說要不是他下台,英國可能成為成為他的盟友。堡壘要破了洞,就什麼都可能發生。

因為神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心,而是剛強,仁愛,僅守的心。~提後1:7

Sunday, February 27, 2011

可能有失敗的約伯嗎?—電影“阿瑪迪斯”

你相信基督徒會失去救恩嗎?他對神的愛可不可能轉化為更深的恨?

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是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故事,其實主角是另一位當代的作曲家薩里耶利。故事以莫扎特的生平為主軸,但大部分的情節都是虛構的。這裡面有許多作者(導演?編劇?)想說的話。

這故事的表面主題是嫉妒。天才可以很可恨。至少對薩里耶利來說是如此。他熱愛音樂如同生命,也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矢志要用音樂來事奉主。他也非常有成就,是維也納的宮廷首席作曲家,一生可說是名利雙收。恐怕誰也沒有料到,在他的心中悄悄地進行驚天動地的掙扎,源自於對莫札特的嫉妒。這嫉妒並沒有因為莫札特的早逝而撫平,反倒在之後的三十多年中不斷的折磨他。最後他瘋了。電影的故事是他瘋了之後對神父的長長的“告解”。

真的,不要和天才過不去。有些天才是神直接傾倒祂的傑作的傀儡。莫札特就是這樣的傀儡(至少劇中如此)。他是個極端粗俗的人,沒有涵養,狂傲而目中無人,生活白痴,不負責任,是拖累身邊的人的毀滅性人物。果然,他把人得罪光了,沒活幹,又寅吃卯糧,最後為了趕活兒還債,過勞死。薩里耶利也深知這一點。他管莫札特叫“動物”,也知道神是藉著這個動物的手來“謄寫“”祂“的傑作。他因為自己造詣很高,當然只有他最識貨。故事中有幾處很戲劇化地表現出他看著莫札特的手稿,就被那“此曲只應天上有“的完美感動不已,也注意到手稿一點刪改的痕跡都沒有,表示這些音符已經擺在莫札特腦中。他只需要騰寫出來罷了。

所以他並不是對莫扎特這個“動物“過不去。他是不理解神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質問神,既然把如此熾熱的對音樂的愛放在他心中,為什麼要讓這個動物來嘲諷他,讓他進退失據,好像自己的一切的才華和為音樂的委身都是多餘的。他感覺神藉著這個動物把他的生命奪走了。為什麼?他每晚熱切地禱告求問神,可不可以給他一條生路。可是致命的是,他又沒有辦法不被這”天籟“吸引。這樣的矛盾愈發讓他覺得自己相形見絀這件事是神給他的酷刑,而神沒有垂聽他的禱告減輕他的痛苦。最後他絕望了,把十字架燒掉,展開復仇計劃。其實他這樣在技術上不真算是謀殺。莫札特遲早要自己滅亡的。他僅僅是利用莫扎特的絕望,匿名重金給他活做,加速他的死亡而已。我想他自己知道這樣做並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本來他就一直是當代最享盛名的作曲家,他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完全是出自內在的,莫札特就算死了也沒用。他這樣做是在用行動向神抗議。他是和神過不去。

一般人遇上這種事,各種心理學所謂的“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就順利啟動了,很容易可以自我安慰嘛!他大可以陶醉在自己外表的成功中(他還是最富盛名的作曲家,而且位高權重,從任何角度看都是成功者),天才有什麼用?曇花一現而已。生活還不是一團糟。。。諸如此類。致命的就是,他太真誠了,所以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他太擺上了,音樂是他的全部,也是他和神的關係的全部。他太信靠神了,一直熱切禱告向神求問。

難道真誠,擺上,信靠神錯了嗎?他到底問題出在哪?答案說起來也很明顯—驕傲。

如果我們僅僅得到這樣的結論,就不免辜負了作者的苦心。首先,薩里耶利絕對是一個眾人都敬仰的謙卑的人物。驕傲是藏在深處,躲過了所有人的眼目。不僅如此,驕傲甚至也躲過了薩里耶利本人的省察。他不自主地用其他的信德包裹驕傲而不自知。作者要藉著這個複雜的人物表明,驕傲在撒旦的詭計中享有絕對“崇高“的地位。驕傲可以把一切都毀滅,驕傲甚至可以穿透所有屬靈的教訓,仍然有辦法潛入我們的一顆自以為虔敬的心,把我們毀掉。驕傲可以利用一切屬靈的教導,也可以讓一切都變質。例如,薩里耶利本是一個謙謙君子,有一定的品格,卻拗不過妒火,強迫莫札特妻子出賣色相,卻在她寬衣解帶的時後把她狼狽地逐出,來表達他對莫札特和他所暗戀的女人有染的不屑。人可以捨己,可以捨命,可以背十字架跟隨主,但仍然靈魂失喪,如果他不能在驕傲的本質上對付驕傲。驕傲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它不屬於肉體,而是直接來自於地獄,是靈魂被撒旦下的藥。所有苦修的方式,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操練都不管用。因為驕傲不在身體內。你看天使跟本就沒有身體,但卻是驕傲的原發灶。要除掉驕傲,或者要謙卑不是”努力“可得的。烈士都有可能帶著驕傲的靈魂走向身後。

也許把薩里耶利和約伯做個比較有點幫助。二人都在經歷靈魂的試煉。差別在哪兒呢?就在約伯關心的是神本身,拼命想向神靠齊;而薩里耶利關心的是神的應許,希望神來將就他的理解。約伯通過試探,靈魂的驕傲得到潔淨。薩里耶利卻被驕傲吞噬。

幸虧這是一個虛構故事。我衷心盼望,沒有人會落到薩里耶利這樣的下場。但我也只能盼望而已。救恩的確據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弔詭甚至試探的問題。我還是不碰為妙。

Tuesday, February 8, 2011

這道離你不遠--羅生門

我看的羅生門是黑澤明拍的電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以及另一本叫做“竹林中”的小說混合改編而成。故事主要是來自“竹林中”。這兩本小說我都沒看過,所以不知道電影有沒有忠於原著。以下討論我只能以作者來泛指芥川龍之介或者是黑澤明。

故事是這樣的。在林中,一個土匪碰到一個武士偕妻子經過,見色起義,設計把武士捆綁,再將妻子強姦,結局是武士被殺。離奇的是,土匪,妻子和武士三人在衙門的供辭都截然不同。

土匪(被衙役僥倖擒住)號稱反正罪孽深重,活不成了,乾脆如實招出。結果把自己描繪成情聖和一代梟雄。說那妻子雖然起初抗拒,但融化在他的魅力中,而事後因妻子要求二男子中只有一人可活以保全顏面,只好與武士決鬥,最後很英勇地殺了武士。

妻子則把自己描繪成貞節烈女。被羞辱後,因無法承受丈夫不屑的眼神,情緒無法控制而誤殺了丈夫,事後幾度投河自盡沒有成功。

武士的供詞最聳動,是藉著靈媒說出來的。武士的靈魂,把自己描繪成義薄雲天的正氣之士。妻子完事後答應跟土匪走,但要求把武士殺掉,甚為狠毒,連土匪都看不下去將妻子拿住,問武士要如何處置這個蛇蠍女子。武士內心已原諒土匪,但對妻子卻耿耿於懷,最後選擇悲壯地自殺。

故事還涉及三個關鍵人物。最初是在大雨下,為此事做證,得聽到所有供詞的和尚和樵夫在羅生門(一座殘破的古城樓)內躲雨,二人喃喃自語。樵夫直呼不懂,和尚則說這故事太可怕了。此時有一庶民來躲雨,樵夫因熬不住心中的困惑,就將所見到的告訴庶民。最後還透露了自己並沒有把真相在衙門全盤托出,說是怕被捲入。樵夫將真相告訴了庶民。

原來,這妻子是個骨子裡渴望浪蕩的女人,遇到土匪如久旱見甘霖,說要跟他做山寨夫人去也。丈夫見狀至為氣憤,斥責妻子該當場自殺。妻子則鼓起三寸不爛之舌,訴求兩個男人的面子,叫他們決鬥,結果兩人在不得不的情況下,打了一場爛杖,完全曝露了武藝平庸,內心膽怯。最後土匪僥倖佔上風,武士委屈求饒,說自己不想死,土匪還是不講義氣地把他殺了,趕緊迎向浪蕩女。不料浪蕩女對這個孬種大失所望,就跑了。

這個故事,一般認為是刻畫了人的軟弱,和隨之而來的不誠實。也的確是如此。

但我倒是被作者的觀點吸引。其實這個和尚就是作者的化身。看看和尚如何評價此事。首先,從三人口中,我們知道時代背景是天災人禍不斷,道德淪喪,人命如草的亂世。和尚卻說,見過各種可惡可怕的事,沒有一件事比眼前這個故事更令他感到恐怖。他因此幾乎要對人失去信心了。他說不願意這世界如同地獄一般。接下來犬儒主義的庶民把一個棄嬰的衣物和寶石取走,樵夫要責備他,他反唇相譏,說樵夫瞞不過他的洞察力,自己也順手牽羊,盜走了那妻子貴重的匕首。果然樵夫立即慚愧無比,庶民大笑離去。樵夫欲從和尚手中接走嬰兒,和尚因誤以為他還要動私心而斥責,不料樵夫是要收養這個嬰兒,令和尚慚愧不已。樵夫慚愧的說,自己真是無法理解自己的靈魂。和尚最後謝謝樵夫,因他的緣故,自己對人又燃起了希望。結尾剛好雨過天晴。

看似一個普通的說謊的故事,為什麼作者看成是比其他一切人的邪惡兇殘都可怕,而犬儒主義的庶人卻見怪不怪?為什麼作者以地獄稱之?作者到底看到了什麼?

我猜,作者所謂的恐怖,不是指這幾個人的心有多麽邪惡,而是指人性的徹底無助。和尚身處亂世,理當見過各種人性的醜陋。但這些人性的醜陋在他或許都是可以解釋的。比如,自私,貪婪,仇恨導致殺人搶劫;驕傲,嫉妒,導致人際傾軋或欺騙詭詐等等。而這個事件中,和尚傻眼了。這三人都在最不需要撒謊的情況下,為了很蠢的原因說謊。強盜不願面對自己原是個膽小草包的事實撒謊。這妻子不敢面對自己骨子裡的放蕩,寧願充當兇手,也要撒謊維持自己烈女的形象。這武士更有趣,明明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不好好申冤讓兇手強盜正法,反而莫名其妙的為自己臉上貼金。離世的靈魂應該笑看塵世,反璞歸真才是,可在作者眼中不然,認為人的靈魂本身就是扭曲的,被虛幻和驕傲折磨,永不得超生。

作者就差沒有扯著喉嚨嘶喊了!地獄啊!人真的活在地獄中不能自拔!這地獄就在每一個人的內心,用各種荒謬的幻覺扭曲人性!這三個人按其本色活著,無論是小土匪,豪放女,小男人,都比自己想要裝的人可愛,卻都活在別人的期望或自己不切實際的理想中,做鬼也不敢脫掉假面具。這就是地獄!

如果作者就此打住,就和那個犬儒主義的庶民沒兩樣。這庶民其實是非常有洞見的。他看穿了一切的荒謬,但選擇同流合污,以荒謬合理化自己的荒謬。其實人要生存在世上,多多少少都要帶點犬儒主義,否則真實的重量是無法承受的。除非。。。救贖!

作者看到了救贖!或者說,作者渴望救贖!最後樵夫畫龍點睛的一句:“我無法理解自己的靈魂!”就是這救贖的開端,也是悔改的原型。作者藉著樵夫的話,透露自己認清了人沒有辦法自救的本質,不但不灰心,反而看成是走向光明的希望。

我猜不論是芥川龍之介或黑澤明,恐怕都無意為基督做見證,在日本文化下的他們,恐怕受佛教的影響遠高於基督教。但我看到神藉由偉大的藝術作品,把那種人對救贖的渴望闡述得如此震撼人心。作者們或許不知道他們救贖的渴望,正是耶穌要來滿足的。他們此生或許和耶穌失之交臂,但我相信當保羅引摩西的話:“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與其說是指的那些“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有“得救確據”的基督徒,倒不如說更適用於像作者這樣,沒有機會認認識耶穌的名,卻非常貼近基督的道。

到時候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