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8, 2011

這道離你不遠--羅生門

我看的羅生門是黑澤明拍的電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以及另一本叫做“竹林中”的小說混合改編而成。故事主要是來自“竹林中”。這兩本小說我都沒看過,所以不知道電影有沒有忠於原著。以下討論我只能以作者來泛指芥川龍之介或者是黑澤明。

故事是這樣的。在林中,一個土匪碰到一個武士偕妻子經過,見色起義,設計把武士捆綁,再將妻子強姦,結局是武士被殺。離奇的是,土匪,妻子和武士三人在衙門的供辭都截然不同。

土匪(被衙役僥倖擒住)號稱反正罪孽深重,活不成了,乾脆如實招出。結果把自己描繪成情聖和一代梟雄。說那妻子雖然起初抗拒,但融化在他的魅力中,而事後因妻子要求二男子中只有一人可活以保全顏面,只好與武士決鬥,最後很英勇地殺了武士。

妻子則把自己描繪成貞節烈女。被羞辱後,因無法承受丈夫不屑的眼神,情緒無法控制而誤殺了丈夫,事後幾度投河自盡沒有成功。

武士的供詞最聳動,是藉著靈媒說出來的。武士的靈魂,把自己描繪成義薄雲天的正氣之士。妻子完事後答應跟土匪走,但要求把武士殺掉,甚為狠毒,連土匪都看不下去將妻子拿住,問武士要如何處置這個蛇蠍女子。武士內心已原諒土匪,但對妻子卻耿耿於懷,最後選擇悲壯地自殺。

故事還涉及三個關鍵人物。最初是在大雨下,為此事做證,得聽到所有供詞的和尚和樵夫在羅生門(一座殘破的古城樓)內躲雨,二人喃喃自語。樵夫直呼不懂,和尚則說這故事太可怕了。此時有一庶民來躲雨,樵夫因熬不住心中的困惑,就將所見到的告訴庶民。最後還透露了自己並沒有把真相在衙門全盤托出,說是怕被捲入。樵夫將真相告訴了庶民。

原來,這妻子是個骨子裡渴望浪蕩的女人,遇到土匪如久旱見甘霖,說要跟他做山寨夫人去也。丈夫見狀至為氣憤,斥責妻子該當場自殺。妻子則鼓起三寸不爛之舌,訴求兩個男人的面子,叫他們決鬥,結果兩人在不得不的情況下,打了一場爛杖,完全曝露了武藝平庸,內心膽怯。最後土匪僥倖佔上風,武士委屈求饒,說自己不想死,土匪還是不講義氣地把他殺了,趕緊迎向浪蕩女。不料浪蕩女對這個孬種大失所望,就跑了。

這個故事,一般認為是刻畫了人的軟弱,和隨之而來的不誠實。也的確是如此。

但我倒是被作者的觀點吸引。其實這個和尚就是作者的化身。看看和尚如何評價此事。首先,從三人口中,我們知道時代背景是天災人禍不斷,道德淪喪,人命如草的亂世。和尚卻說,見過各種可惡可怕的事,沒有一件事比眼前這個故事更令他感到恐怖。他因此幾乎要對人失去信心了。他說不願意這世界如同地獄一般。接下來犬儒主義的庶民把一個棄嬰的衣物和寶石取走,樵夫要責備他,他反唇相譏,說樵夫瞞不過他的洞察力,自己也順手牽羊,盜走了那妻子貴重的匕首。果然樵夫立即慚愧無比,庶民大笑離去。樵夫欲從和尚手中接走嬰兒,和尚因誤以為他還要動私心而斥責,不料樵夫是要收養這個嬰兒,令和尚慚愧不已。樵夫慚愧的說,自己真是無法理解自己的靈魂。和尚最後謝謝樵夫,因他的緣故,自己對人又燃起了希望。結尾剛好雨過天晴。

看似一個普通的說謊的故事,為什麼作者看成是比其他一切人的邪惡兇殘都可怕,而犬儒主義的庶人卻見怪不怪?為什麼作者以地獄稱之?作者到底看到了什麼?

我猜,作者所謂的恐怖,不是指這幾個人的心有多麽邪惡,而是指人性的徹底無助。和尚身處亂世,理當見過各種人性的醜陋。但這些人性的醜陋在他或許都是可以解釋的。比如,自私,貪婪,仇恨導致殺人搶劫;驕傲,嫉妒,導致人際傾軋或欺騙詭詐等等。而這個事件中,和尚傻眼了。這三人都在最不需要撒謊的情況下,為了很蠢的原因說謊。強盜不願面對自己原是個膽小草包的事實撒謊。這妻子不敢面對自己骨子裡的放蕩,寧願充當兇手,也要撒謊維持自己烈女的形象。這武士更有趣,明明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不好好申冤讓兇手強盜正法,反而莫名其妙的為自己臉上貼金。離世的靈魂應該笑看塵世,反璞歸真才是,可在作者眼中不然,認為人的靈魂本身就是扭曲的,被虛幻和驕傲折磨,永不得超生。

作者就差沒有扯著喉嚨嘶喊了!地獄啊!人真的活在地獄中不能自拔!這地獄就在每一個人的內心,用各種荒謬的幻覺扭曲人性!這三個人按其本色活著,無論是小土匪,豪放女,小男人,都比自己想要裝的人可愛,卻都活在別人的期望或自己不切實際的理想中,做鬼也不敢脫掉假面具。這就是地獄!

如果作者就此打住,就和那個犬儒主義的庶民沒兩樣。這庶民其實是非常有洞見的。他看穿了一切的荒謬,但選擇同流合污,以荒謬合理化自己的荒謬。其實人要生存在世上,多多少少都要帶點犬儒主義,否則真實的重量是無法承受的。除非。。。救贖!

作者看到了救贖!或者說,作者渴望救贖!最後樵夫畫龍點睛的一句:“我無法理解自己的靈魂!”就是這救贖的開端,也是悔改的原型。作者藉著樵夫的話,透露自己認清了人沒有辦法自救的本質,不但不灰心,反而看成是走向光明的希望。

我猜不論是芥川龍之介或黑澤明,恐怕都無意為基督做見證,在日本文化下的他們,恐怕受佛教的影響遠高於基督教。但我看到神藉由偉大的藝術作品,把那種人對救贖的渴望闡述得如此震撼人心。作者們或許不知道他們救贖的渴望,正是耶穌要來滿足的。他們此生或許和耶穌失之交臂,但我相信當保羅引摩西的話:“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與其說是指的那些“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有“得救確據”的基督徒,倒不如說更適用於像作者這樣,沒有機會認認識耶穌的名,卻非常貼近基督的道。

到時候就知道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