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7, 2011

可能有失敗的約伯嗎?—電影“阿瑪迪斯”

你相信基督徒會失去救恩嗎?他對神的愛可不可能轉化為更深的恨?

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是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故事,其實主角是另一位當代的作曲家薩里耶利。故事以莫扎特的生平為主軸,但大部分的情節都是虛構的。這裡面有許多作者(導演?編劇?)想說的話。

這故事的表面主題是嫉妒。天才可以很可恨。至少對薩里耶利來說是如此。他熱愛音樂如同生命,也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矢志要用音樂來事奉主。他也非常有成就,是維也納的宮廷首席作曲家,一生可說是名利雙收。恐怕誰也沒有料到,在他的心中悄悄地進行驚天動地的掙扎,源自於對莫札特的嫉妒。這嫉妒並沒有因為莫札特的早逝而撫平,反倒在之後的三十多年中不斷的折磨他。最後他瘋了。電影的故事是他瘋了之後對神父的長長的“告解”。

真的,不要和天才過不去。有些天才是神直接傾倒祂的傑作的傀儡。莫札特就是這樣的傀儡(至少劇中如此)。他是個極端粗俗的人,沒有涵養,狂傲而目中無人,生活白痴,不負責任,是拖累身邊的人的毀滅性人物。果然,他把人得罪光了,沒活幹,又寅吃卯糧,最後為了趕活兒還債,過勞死。薩里耶利也深知這一點。他管莫札特叫“動物”,也知道神是藉著這個動物的手來“謄寫“”祂“的傑作。他因為自己造詣很高,當然只有他最識貨。故事中有幾處很戲劇化地表現出他看著莫札特的手稿,就被那“此曲只應天上有“的完美感動不已,也注意到手稿一點刪改的痕跡都沒有,表示這些音符已經擺在莫札特腦中。他只需要騰寫出來罷了。

所以他並不是對莫扎特這個“動物“過不去。他是不理解神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質問神,既然把如此熾熱的對音樂的愛放在他心中,為什麼要讓這個動物來嘲諷他,讓他進退失據,好像自己的一切的才華和為音樂的委身都是多餘的。他感覺神藉著這個動物把他的生命奪走了。為什麼?他每晚熱切地禱告求問神,可不可以給他一條生路。可是致命的是,他又沒有辦法不被這”天籟“吸引。這樣的矛盾愈發讓他覺得自己相形見絀這件事是神給他的酷刑,而神沒有垂聽他的禱告減輕他的痛苦。最後他絕望了,把十字架燒掉,展開復仇計劃。其實他這樣在技術上不真算是謀殺。莫札特遲早要自己滅亡的。他僅僅是利用莫扎特的絕望,匿名重金給他活做,加速他的死亡而已。我想他自己知道這樣做並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本來他就一直是當代最享盛名的作曲家,他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完全是出自內在的,莫札特就算死了也沒用。他這樣做是在用行動向神抗議。他是和神過不去。

一般人遇上這種事,各種心理學所謂的“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就順利啟動了,很容易可以自我安慰嘛!他大可以陶醉在自己外表的成功中(他還是最富盛名的作曲家,而且位高權重,從任何角度看都是成功者),天才有什麼用?曇花一現而已。生活還不是一團糟。。。諸如此類。致命的就是,他太真誠了,所以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他太擺上了,音樂是他的全部,也是他和神的關係的全部。他太信靠神了,一直熱切禱告向神求問。

難道真誠,擺上,信靠神錯了嗎?他到底問題出在哪?答案說起來也很明顯—驕傲。

如果我們僅僅得到這樣的結論,就不免辜負了作者的苦心。首先,薩里耶利絕對是一個眾人都敬仰的謙卑的人物。驕傲是藏在深處,躲過了所有人的眼目。不僅如此,驕傲甚至也躲過了薩里耶利本人的省察。他不自主地用其他的信德包裹驕傲而不自知。作者要藉著這個複雜的人物表明,驕傲在撒旦的詭計中享有絕對“崇高“的地位。驕傲可以把一切都毀滅,驕傲甚至可以穿透所有屬靈的教訓,仍然有辦法潛入我們的一顆自以為虔敬的心,把我們毀掉。驕傲可以利用一切屬靈的教導,也可以讓一切都變質。例如,薩里耶利本是一個謙謙君子,有一定的品格,卻拗不過妒火,強迫莫札特妻子出賣色相,卻在她寬衣解帶的時後把她狼狽地逐出,來表達他對莫札特和他所暗戀的女人有染的不屑。人可以捨己,可以捨命,可以背十字架跟隨主,但仍然靈魂失喪,如果他不能在驕傲的本質上對付驕傲。驕傲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它不屬於肉體,而是直接來自於地獄,是靈魂被撒旦下的藥。所有苦修的方式,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操練都不管用。因為驕傲不在身體內。你看天使跟本就沒有身體,但卻是驕傲的原發灶。要除掉驕傲,或者要謙卑不是”努力“可得的。烈士都有可能帶著驕傲的靈魂走向身後。

也許把薩里耶利和約伯做個比較有點幫助。二人都在經歷靈魂的試煉。差別在哪兒呢?就在約伯關心的是神本身,拼命想向神靠齊;而薩里耶利關心的是神的應許,希望神來將就他的理解。約伯通過試探,靈魂的驕傲得到潔淨。薩里耶利卻被驕傲吞噬。

幸虧這是一個虛構故事。我衷心盼望,沒有人會落到薩里耶利這樣的下場。但我也只能盼望而已。救恩的確據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弔詭甚至試探的問題。我還是不碰為妙。

6 comments:

  1. 謝謝您的分享,永恕,斯哉言也!

    許多的時後, 我們不自覺的會被自己的驕傲所淹沒!電影裏的薩里耶利不就像宗徒時代的法利塞人一樣嗎?

    我常想,怎樣的把所謂的自信,與"自負"做個切割? 過於自信,招眾議,無行之中成了目中無人.自信不足,畏畏縮縮,郷怨難成不大小事.

    或許我們姐妹弟兄之間,彼此多一些友愛的勸告和幫助能讓我們走得更加的穩建吧. 大家常在一起分享,言談間很容易讓自己發現自己的破綻,那時在拉回來都不遲.

    家興

    ReplyDelete
  2. 謝謝你的留言,家興。
    的確,自信和自負是一紙之隔。能互相提醒是天主的恩典。

    ReplyDelete
  3.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4. 這篇文章寫得真是好,你說得對,薩里耶利所經歷的是靈內極端的痛苦,是眼高手低也好,是驕傲自負也好,約伯找到了脫離痛苦的鑰匙:“以前我只聽見了有關祢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祢"(約42:5),薩里耶利終其一生只在乎主的音樂,沒有親眼見到主。

    Fr. Hampsch 說人的信仰分兩種,一種像是小小孩拆聖誕禮物:得到的禮物合意就開心,不合意就失望,還要和別人比比自己收到的禮物到底有多好。心中沒有對於送他禮物人的情分與感謝,重點全放在禮物上。

    另外一種信仰,是大人收禮物:禮物本身不重要,心中主要的感動源自於送禮者的心意。對方記得我,藉著一份禮物所傳達的關懷與情義,遠勝於禮物的價值。這,當然是神父希望我們能有對於天父的感情 - 只求與天主相愛,不求恩寵。

    “阿瑪迪斯”電影中最打動我心的一幕,是莫札特把家人喧鬧嘈雜的聲音關在門外,進入(心靈的)內室,完全陶醉沉浸於音樂中時所散發出的平安和喜悅。在音樂中他碰觸到了天主愛的泉源,那份靈內的喜悅,他品嘗到了;他的音樂是不是成功賣座,對他已不是那麼重要。在整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一個對於所有的事都一無所謂毫不在乎的莫札特,卻一聽到自己的音樂就立刻變得嚴謹堅持,對於歌劇演員要求嚴格,犀利反擊奧地利王外行要他減幾個音符的建議…,在在顯示出他對於音樂的熱愛與執著 - 一份在音樂中真正感受到被愛的經驗後,才能產生出的由衷的狂熱。

    對照的一幕,是薩里耶利為了能在眾人前誇耀自己,坐在鋼琴前求主給他好聽的音樂。他的眼光只在音樂好不好聽,主的禮物好不好,對他有沒有用,完全沒有對於在創作過程中與主交流(他知道音樂來自主)的渴望。

    莫札特雖然飽受身心折磨,但我以為他一生直到臨死都在音樂中感受到滿滿的愛,同時也藉著音樂傳達出他生命澎湃的愛,這份愛來自天主,自然,他的創作會在我們心中激發出深刻的迴響。祈求主的恩寵,真是不如祈求與主相遇相愛啊!

    ReplyDelete
  5. Here is the question from a different angle: Who do you live your life for?

    莫扎特, at least according to the Movie, lived his life only for himself. He enjoyed his music. He did not care much about others, not even the Emperor. On the other hand, 薩里耶利lived only “for” others. He cared much about what others thought about him and how his music compared to those of others.

    Not sure either of the two was happy in their life, as both were not in-balance between two end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chools of philosophy teaching various balancing points, and sometimes contradictory approaches to achieve the balance; it is nevertheless a struggle for every one of us in every day of our life how to balance the two ends that we are both self-satisfying and (worldly) successful.

    Christian teaching lifts our focus upwards into a different dimension: We live our life for Jesus, or some may phase it differently, we let Jesus live in our heart. … Easier said than done. The daily challenge is still there!

    The difference is: challenge makes life fun; struggle makes it miserable. The struggle remains to a Christian is how much he/she is willing the subscribe the Christian teaching.

    ReplyDelete
  6. 是的,基督就是超越,讓我們脫離過猶不及的鐘擺。

    謝謝兩位的灼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