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5, 2011

抓住神的應許向祂支取?(一)摩西篇

觀賞水彩畫家作畫是莫大的樂趣。如果不是自己內行的話,很難想像一副水彩畫是由哪些步驟完成的。有一些步驟,從成品看不出效果在哪兒,例如用水打一層底,或先用深色當底,再用『消去法』勾勒出主題。各種不同的色彩,濃淡,筆觸,成就一幅傑作,讓人感動。這一切的步驟或元素,單獨存在都沒有意義,而是這幅畫讓它們有意義。



讀聖經,就像是讓自己的心成為畫紙,經文就像是各種元素,而最終的成品或許根本不會有最終的成品,只有不斷修改的半成品是一幅耶穌的畫像,更貼切的說,是藉耶穌所顯現的神的畫像。這神的畫像越生動,越貼近我的經驗,越真實,我和神的關係就越親密,也就越捨不得一刻沒有祂,於是當然也就越發渴望放下別的一切來跟隨祂。



聖經也說『律法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這律法可以狹義的指摩西五經,也可以廣義的指整個舊約。重點是,將來的美事,或本物的真像,才是我們信仰的內涵。那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這一代是非常蒙福的。新約的啟示,至少證明了舊約是指向基督耶穌,隨著教會兩千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神學和考古的研究證明,神啟示的重心不但是耶穌基督,更是集中在十字架一個焦點上。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想要談一談一些常見的教導,鼓勵隨己意引用聖經。這些教導或做法已經普遍到包括我在內,幾乎人人都如此行,見怪不怪。我拿出來說是得罪所有人的事。也許換來的是嗤之以鼻,認為我自命清高,眾人皆睡我獨醒。之所以要捅這個馬蜂窩,實在是感覺這樣做簡直就像是撿髒東西來吃一樣。不提醒都過意不去。



舉幾個例子好了。



我周圍就有一個圈子,信奉成功神學。發現他們非常喜歡引用舊約。比如,申命記裡對遵守律法的應允,清一色的是物質的繁榮。這太合他們胃口了。不但是物質的好處,還有『成功』的應允。就有人喜歡引用2814節來禱告,求主讓他『做首不做尾,居上不居下』。他們可以陣陣有辭地說,這明明就是神的應許白紙黑字寫在這裡啊?神的話句句都帶有能力,抓住這個應許像神支取,是信靠神的表現,這有什麼問題嗎?首先,我要聲明我不想嚇唬人,說這樣做是多麼多麼得罪神,有大禍了。撿髒東西吃頂多拉場肚子,不見得多大了不得的,因為神是寬仁的。可惜的是,你這樣子理解聖經,這樣子抓住應允,有沒有幫助你心中耶穌的畫像更清楚一點?如果沒有的話,你在白忙一場,據我的觀察,白忙了大半輩子的基督徒大有人在。



這些物質好處,的確是神的應允,但是對摩西時代的以色列民的應許。為什麼當時的以色列人需要這樣子的應允?因為他們那時沒有得到像我們所受的那麼完整的啟示。神只能在他們的局限裡和他們立約。這種以物質好處的應允在新約幾乎已經完全絕跡,而且不論是耶穌本人,使徒的教導,都很明顯的不強調物質或世俗的成就,反而視為絆腳石或糞土。在此不多贅述。神的啟示是漸進的,而歷史上神的應允是對應神的啟示的。其實不必看新約,從舊約的歷史縱深裡就可以看得出來。以色列人並沒有遵守律法,所以就集體承受西奈之約定結果,全部被放逐。果然,幾乎所有人都被剝奪了物質的好處。這反而帶來了以色列人靈性更新的契機。果然,耶路撒冷聖殿因此而重新建造,祭獻又開始,律法又重新被奉行。而散居他鄉的猶太人在痛定思痛後也都建立會堂,傳講律法。而他們當中已經有人超越了所謂義人必享美福的應允。這從他們的詩歌就可以看得出來,如詩73,顯然已經接受惡人未必招禍,反而頤享天年。但詩人更仰望神,甚至覺得自己這樣為物質報償不公而埋怨如同畜類一般(第22節)。這已充分顯示部分以色列人已認清了在主裡面,人的價值有別於禽獸。可以說這位放逐詩人在對神的認識上已超過了約伯記,你看一千多年前的約伯記還是得恢復約伯的物質豐盛做為結局。以色列人這樣的轉變也造就了瑪麗亞,約瑟,伊麗莎白,加薩利亞,亞拿,西面等等的貧窮的義人,為耶穌的感孕和降生揭開序幕。而耶穌一開始講道就說『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這貧窮二字,馬太把它說成是虛心,直譯是靈裡貧窮。但路加就直接是貧窮二字。因此我認為這句話可以指物質或心靈的貧窮,各有深意。



所以舊約的猶太人就已經超越了企求物質應允的層次。由此觀之,我們接受新約教導和兩千年教會歷史中聖靈的啟示,理當比被擄時期的以色列詩人更超越才是,難道還要回到摩西時代,把自己貶為被擄以色列詩人所形容的畜類嗎?如果你是平信徒,因認識不清而曾經有這樣的理解,千萬不要自責,因為有太多的教會和傳道人做如此的教導。他們的教導有一個特色,就是強調抓住神的應允,只要有信心,一定會成就。判斷真偽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看看牧師一場講道下來,有沒有讓你對基督耶穌和十字架有更深的體悟。如果沒有,別的東西的最好都從心裡吐出來還給他。



或有人會問,難道就非得看到基督不可嗎?是的,但有一些舊約的故事和基督的關係不是那麼直接,但即便如此也是構成那幅畫像的底色或背景。何況,有許多直接相關的地方。就同樣是申命記的應許好了,那些抓著物質應許和成功應許朗朗上口的弟兄姐妹,你回想一下你的牧師可曾教導你申命記18章中神藉由摩西應許以色列人一個先知,而這個先知可是非同小可,神說這位先知像摩西。像摩西什麼呢?最可能的就是摩西和神的所謂面對面的親密關係(其實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面過,只是代表及親密的關係),要不就是摩西的謙和,或二者皆是。無論如何,我們大概有理由相信這位先知,至少在舊約中沒有任何一位先知符合標準。所以猶太教的很慘,到現在還在等這個應允應驗。而我們基督徒呢?可不可以大膽假設這應允以經應驗在基督耶穌身上了呢?如果你還懷疑,約翰福音中耶穌就提到摩西的書中有指著祂說的話(約546),而使徒行傳第三章彼得第二次講道中就直接引用這段經文說已經應驗在耶穌身上。耶穌像摩西,卻在和神面對面上超越摩西,因為他是神子。這代表耶穌這個慈悲忠信大祭司,為我們向父祈求,把我們帶到神的關係裡,不是空話一句。再者,耶穌說祂是道路,不經過祂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為什麼?看摩西做為以色列民的中保就更可以了解,而摩西為大發怨言的民眾求神赦免得垂聽,更襯托出和神面對面的重要,而帶出三一神之間的交通所含的深意。有了這條由摩西來的線索,我們讀約翰福音17章中耶穌對父的禱告就多了層了解,而當耶穌說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就更加篤定它的真實。再者,山中變像時摩西和以利亞顯現,和耶穌談他去世的事(路加福音),就可以看出從摩西就一路指向十字架,而神顯現的榮耀無論藉摩西所應允的猶太人,或是耶穌所應許的外邦人,都最終在十字架上歸於一。這時再回頭看神早早就應允的這為像摩西的先知,就知道他對全人類的拯救計劃早已四平八穩的擺在那裡。人性要得到恢復,律法和隨律法來的應允都不是最終的答案,就算當時以色列人果真奉行律法,得著所應許的物質繁榮,心靈還是需要耶穌拯救。這個超越,創世以先就已定下,並不是許多人所說的神不斷在失敗中修改計劃。神只有plan A,沒有plan B



摩西這顆多彈頭導向飛彈,跨越過去,現在,將來,每一個彈頭都直接命中耶穌和十字架。這是一條重要的彈道,讓我更加相信亞伯拉罕,以薩,雅各的神,是起先如此,今日亦然,直到永遠,又真又活的神,而這一位神藉由愛子在十字架上將真理和神本性一切的豐盛啟示給我們。如果有傳道人不向你教導這些,卻猛教你抓住物質應許像神支取,快跑離開他!



對不起,寫太多了,先到此打住,下一段繼續談以利亞



(待續)

Friday, June 17, 2011

愛的『真諦』

還記得很小就聽人唱過這首歌,總覺得歌詞很美,曲調很好聽。一直到近幾年來接觸聖經,才曉得內容就是著名的『愛的詩篇』,也就是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到八節。



這段經文真如一串真珠,讓人讚嘆。我曾經花很多力氣研讀各家註釋,想要一窺堂奧,更想要好好身體力行。幾年下來,發現還是不懂,而更洩氣的是,原本行不出來的,還是行不太出來。現在想要來談一談,不是有什麼重大的突破了,或者有什麼長進了。而是“遠觀”這段經文,在它的門外打轉,來推敲一下我究竟應該從什麼角度,抱什麼心態,用什麼方法,才能有可能摸到這段經文的一點點皮毛,如果有幸得到一些不成熟的結論,看看有沒有廣泛應用的價值。



我要先承認,我就像那法利賽人一樣,談的道理,自己做不到。其實這個承認本身都是多餘的。又有誰不知道我做不到呢?我只是太軟弱了,禁不起自己被誤會為連這一點點的自知之明都沒有。



言歸正傳,我發現長久以來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想照著這段經文的每一條來做。這樣做有兩個結果,一個就是,非常有挫折感。就說『愛是不嫉妒』吧,我這個人的嫉妒心很強。只要是自己在乎的事,看到別人好沒有心裡不酸的。以前還就不假辭色,不高興就寫在臉上,現在可好,愛是不嫉妒嘛!就拼命強顏歡笑,還要特意表現出為別人高興的樣子。其實恨不得趕快離開現場,或至少抓一些別的東西讓自己覺得別的地方比他強。碰到那種各方面都比我強的,最好老死不相往來。結果是不但沒有愛的喜悅,反而心裡更是苦毒。沒用嘛!不嫉妒這種事不是照著做就成的。最後我終於做出明智的決定,放棄!另一個結果是,心裡老犯嘀咕。比如說,我看有人天生就『不輕易發怒』啊,但是這個人許多地方都讓我覺得和愛夠不上邊。我自己也天生就具備幾條優勢,例如,『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啦,『不計算人的惡』啦等等,但我怎麼就不覺得這些讓我懂得去『愛』啊!還有那種我根本就懷疑該不該這樣做的,例如『凡事相信』,顯然和『只喜愛真理』矛盾嘛!我當然看過許多有學問的人都解釋,說『凡事相信』實際上指的是如何如何,所以沒有矛盾。問題是誰說了算呢?



這就好像匆促上陣,被殺得七零八落,還不知道敵人在哪裡,只好敗下陣來,再也不敢輕敵,開始好好打探軍情,再擬定戰略。我現在就在嘗試做這件事。只是嘗試喔!走到哪算哪。。。



痛定思痛,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條文“是照著行行不出來的。那保羅寫它幹嘛?可不可以這麼看?哥林多前書主要是責備哥林多教會種種的不是,尤其是追求恩賜到了本末倒置的程度。這才有十三章一到三節『。。。若沒有愛,我就。。。』的強烈對比。這就好像在說,愛是最高的原則,而你們的表現實在是不像有愛。真正的愛表現出來是這樣的─『愛是恆久忍耐。。。』。換句話說,會不會是當保羅說『愛是恆久忍耐』,就表示哥林多人沒有恆久忍耐;說『不自誇,不張揚』,就表示哥林多人自誇又張揚。。。等等?



如果僥倖被我猜中是這個意思,我們可不可以進一步說,這所謂的愛的『真諦』,不如說是一些愛的外在表現,或是一些可以觀察得到的特徵?換句話說,這些屬性是愛的『結果』,而不是愛的『根源』,也不是愛的『定義』。如果我又僥倖猜對了,是不是表示愛另有根源和定義?



談到愛的定義,我不敢妄下結論,但可以分享一些觀察。我可不可以先問一個問題?愛是感情,意志,還是行動?有人說都是,有人說只是其中某一個,莫衷一是。主張愛不是基於感情的,說喜歡不代表愛。這也對,但憐憫,同情是不是一種感情?有人說愛是一種意志,因為不然怎麼可能去愛仇敵呢?如果你說愛是行動,請問愛這個行動是不是非得有受詞?而且,如果愛是行動,這段經文裡的十五條裡,為什麼沒有任何一條是非得有受詞的動詞?更有趣的是,絕大多數都是以『不』開頭的,所以與其說愛是要做一些事,不如說愛更像是不做一些事。還有,愛的反面是恨嗎?如果是的話,經由了解恨,不就了解愛了嗎?想了解恨嗎?一樣是一團霧水。神說他愛以薩,恨以掃,祂還不是照顧以掃到底?我們可以這樣繞得沒完沒了,結果只能證明愛實在是很難定義。好像只要一定義,立即少了些什麼。



好,猜謎到現在,我暫時得出這些『假設』:這段經文是無法照著行的,愛另有根源和定義,愛的定義很難捉摸。那愛的根源呢?如果有的話,這根源該有什麼樣的條件或性質呢?首先,我希望它有包含一切的廣泛性,換句話說,就是有絕對的超越性。再者,我希望這根源是我們可以追求的,而不是像這段經文雖然美極了卻令人洩氣。第三點,我希望這根源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只要具備了它,無需要有任何其他條件,就會結出這段經文所列的這些愛的『果子』。更確切的說,具有愛的根源的人,根本不需要有這些『果子』的念頭,就自然流露出來。例如,愛是不嫉妒,他就是不會感到嫉妒,所以不必像我一樣那麼辛苦,要壓抑內心的嫉妒; 愛是不自誇,他根本就沒想到自己,當然也就沒有自誇的動機。也因此他也不會需要去想凡事相信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有這樣的根源,你要不要?我要!這就是基督信仰的奧秘,因為神就是愛。祂的創造本身就是愛。不過這樣說太玄了,所以有基督耶穌。這根源肯定在祂裡面,而且是我們能懂的。我省略一大段過程,直接分享自己歸納的一點點不成熟的結論。好像這根源和基督身上最顯著的三件事有關:捨己,謙卑,和憐憫。而我們是如何從基督那裡得到這個根源呢?與其說是直接效法基督(很不可能,因為耶穌是神),不如說是接近祂,吃祂,喝祂的過程中,就慢慢靠近。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奧秘。要說得清楚就不需要神了。



後記:這小小的習作讓我體會到,聖經中有許多經文的存在不是叫我『單純接受』,而是領我超越,升高。急著將字句應用出來反而沒好處。

Thursday, June 9, 2011

兩種經濟學—電影“Lorenzo’s Oil”

華府一間醫學院的圖書館裡,一對中年夫婦埋在書牆裡伏案苦讀,不時的圖書館理員送上剛為他們找來的參考書籍。他們是Lorenzo的父母。一個銀行家的父親,和一個家庭主婦的母親著了魔似的在為七歲大的兒子尋找剛診斷出的罕見先天性疾病的原因和解藥。這部電影就是他們的故事。

這種病叫做ALD,才發現十年,不知道原因,也沒有解藥。發病都是在五歲到十歲之間的小男孩,大多兩年之內會死去。ALD的作用是破壞腦中神經細胞的神經鞘。神經鞘就好像電線外面的包的那層絕緣塑膠皮一樣,如果破壞了,神經傳導功能就喪失,可以想像身體機能就快速喪失,然後死亡。醫學界只知道是體內過多的非常長鏈飽和脂肪酸(以下簡稱C24/C26)在破壞神經鞘,而到底是什麼原因C24/C26量會變得異常地高,不知道。


這對絕望的夫婦,當然是想盡辦法,就算沒有解藥,至少也要減輕痛苦。於是他們加入一個研究ALD食物療法的組織所做的臨床試驗。按照指示吃了一段時間,沒有效果。這食療其實也很單純,也不過就是減少C24/C26的攝取,但結果體內的C24/26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增加。即便如此,主辦單位還是準備繼續推廣這個食譜。在一次支援團體的會議上,這對夫婦和另外幾為家長提出來說自己孩子的經驗這個食療沒有作用,甚至更惡化,可不可以暫緩推廣這個食療,主辦單位以測試還未期滿,和少數病人結果不足以代表為由不予理會。這對夫婦這才察覺到靠這些官僚的醫學團體是緣木求魚。就開始自己尋求答案。他們發現身體的自動合成過程才是要對付的對象。經過一次不完全成功的試驗後,他們鍥而不捨,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機制利用另一組非飽和脂肪酸(以下簡稱C18/C20)來佔用製造長鏈脂肪酸的酶,這樣C24/C26的合成就受到抑制。這C18/C20就被稱為Lorenzo’s OilLorenzo的病情,雖已惡化到失去各種感覺運動能力,如同植物人一樣,連吞口水都不會,但因著這C18/C20,沒有繼續惡化。這對夫婦接著又發起了另一個尋找修補受損的神經鞘的辦法的計劃。你如果搜尋“Myelin Project”可以看到他們基金會的網站。

這部電影讓我情緒起伏很大。小孩子受的痛苦,父母受到煎熬,真是讓你心都揪在一起。媽媽的那種恨不得代替孩子受這些苦的心,令人動容。夫妻間的關係,在共同的目標下,成為親密戰友。媽媽看到爸爸在白板上用廚房水槽為例子來說明他的理論,臉上綻放出希望和戀慕之情,但另一方面,媽媽的自我封閉(她說“孩子這個樣子,我怎麼可以享受?”),也造成了夫妻間的緊張,但爸爸最終還是激勵已經要放棄尋求解藥的媽媽,重新出發,好好對待自己,才有力氣打這場仗。這對患難夫妻讓我看到動人的愛情。


如同植物人一般的小孩,媽媽並不放棄,堅持孩子的靈魂的燈還是亮的,想盡辦法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孤單,讀書給他聽,對他說話,也要求來家裡的特別護士這樣做。也因此她趕走了兩個護士。她們大概都覺得她有問題,明明是植物人了嘛,何況我是護士,又不是保姆!可見媽媽的心是多麼不同。但也不是每一對父母都像他們一樣。一個對比就是那對組織食療支援團體的志工夫婦,似乎太過熱衷於志工事務,而似乎把病情相同的孩子就當作植物人擺著。這兩種態度到底孰是孰非,真的很難蓋棺論定。

這個故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突顯了兩種經濟學的對比。一種是正常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我們看到,醫學界所謂的臨床試驗這樣的制度,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被扭曲。由於這種疾病非常罕見,得的人當然就少。因此就沒有足夠的誘因來刺激相應的研究。如果一對外行夫婦,憑著毅力苦讀,可以找到根源,進而找到解藥,醫學界對這個病的忽視就到了很可笑的程度。相對於多少患者的生命,這個忽視簡直像是集體犯罪。不但本身忽視,這個體制近乎麻木。所以雖然這治療法已經有理論根據,還是沒有辦法說服醫生進行臨床試驗,原因很好玩,因為說C18/C20在動物實驗證明有負面反應,但這對夫婦反駁說幾千年來亞洲人的食物裡都含了大量的C18/C20,也沒事啊!基金會害怕冒風險,被指沒有按照規定來,搞不好還會被迫關門。這個主流經濟體制下也有義工,也有慈善事業,但他們的特色,就如同那對義工夫婦一樣,重要的是“要救最多的人”,對眼前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立即的需要,立即的感受卻沒那麼有感覺。所以他們看重專家,權威,統計,所謂“look at the bigger picture".

這對父母憑著自己的力量,居然可以突破萬難,一路走來也碰到了一些幫助,是運氣也好,是受他們的愛心和毅力感化也好,總之最終也成就了不可能的事,拯救了無數生命。社會中這種螳臂當車的故事,或成功,或失敗,總是有一些怪人,或正常人在特殊狀態下,會去做。隱隱約約地,在主流經濟學之外,也悄悄地有另一個經濟學存在,它的動力是捨己的愛,或說的更白一點,一顆感同身受的不忍人之心。這個經濟學的貨幣是靈魂。這個經濟學不是需求拉動的,而是供給推動的。這個經濟學不講供需均衡決定價格,因為用靈魂這個貨幣標價只有零和無限大兩種。這個經濟學裡成敗都可以是贏家。



瑪麗亞拿貴重的香膏用自己的頭髮為耶穌抹腳,門徒斥責她為什麽不換成錢賙濟窮人。耶穌卻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門徒就是站在主流經濟學的角度,講求實效。而耶穌看重瑪麗亞,不計代價,專注在眼前這分對耶穌的不忍之心。靈魂的經濟學。

電影最後的鏡頭是在天主教堂內特寫天花板上的彩繪,一副天堂景象,似乎在提醒我們,天堂隱約就在人間。

Saturday, June 4, 2011

看見孤兒寡婦,看見愛

昨天是Candy離開一週年“紀念”。“紀念”,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算得上紀念的事。我前兩天就去她的墓地打掃一翻,順便“敦親睦鄰”, 替旁邊老夫婦荒蕪的墓碑也整了兩下。算是為她做個人情。我知道這是她的習性。臨到“紀念”日,反而無事。我刻意弄了一頓飯在桌上,堅持兩個孩子一快上桌吃晚飯(平時都各吃各的),本想在飯桌上談談媽媽,但話到嘴邊又吞回去。看他們並沒有意思要記念媽媽,我提也沒有意思。我已經學會了耐心,也不失盼望。知道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會回到媽媽身邊的。當下,吞下思念和落寞吧!就這麼靜悄悄地,這個紀念日就在日常忙碌中度過。臨睡前發現電郵信箱躺著一份電子慰問卡片,來自一位雖然每週在基督教團契會見面,卻不是那麼熟識的朋友。我真的蠻驚訝的,居然還有人記得Candy去世的日子,送來溫暖。而且是這個平常沒有什麼話,含蓄低調的朋友。



也在同一天,巧合地,天主教的教友登門探訪我。我很好奇問他們為什麼要來看我,不是在教堂都見面了嗎?弟兄說,每一次都看到我一個人望彌撒,結束後就孤孤單單地匆匆走掉。同時,另一對教友夫婦,邀我全家去他們家共度端午。大概也是怕我我每逢佳節倍思親吧!雖然,我匆匆離開彌撒是因為要趕著弄晚飯(結束已下午五點多),還要專心預備第二天一早的週報(每週的第一場硬仗);雖然我本來就不是這麼看重節慶,也從來沒有認真過節,所以也不會太有孤單的感覺, 我還是非常感謝這兩對夫婦的關愛。






他們都看見了我裡面的“孤兒寡婦“。我也樂意以“孤兒寡婦“的姿態接受他們。



“孤兒寡婦“是神最顧念的。如果我說我愛耶穌,卻看不到”孤兒寡婦“,我對耶穌的愛,恐怕是空想出來的。



我最喜歡的一段經文是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耶穌說誰能夠承受神的國,就是“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的人。那人說,我沒有這麼對你做什麼啊!耶穌解釋:”這些事你們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最小的“是指什麼呢?



以賽亞書第一章有一段是這樣的:



可嘆,忠信的城變為妓女!從前充滿了公平,公義居在其中,現今卻有兇手居住。



你的銀子變為渣滓;你的酒用水攙對。



你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作伴,各都喜愛賄賂,追求贓私。



他們不為孤兒伸冤,寡婦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們面前。



因此,主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大能者說:“哎!我要向我的對頭雪恨,向我的敵人報仇。



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煉盡你的渣滓,除淨你的雜質。



我也必復還你的審判官,像起初一樣;復還你的謀士,像起先一般。然後,你必稱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



首先,我們得知道這段責備的文字是以一種稱作“chiastic structure“的古文體寫成的。其中最頭的段落和最尾的對應,依次類推到中間段落。而中間段落是全文的強調重點。整段就像是DCBABCD,而中心(A)就是” 他們不為孤兒伸冤,寡婦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們面前。“可見神心中最看重的就是他的子民如何對待孤兒寡婦。像這樣看重孤兒寡婦的例子在聖經裡多到隨處可見。



一個敗壞的社會,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孤兒寡婦都消失了。所謂消失了,就是沒有人為他們伸冤,他們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主事者面前。我們不是很習慣這樣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就發生在我們心中嗎?我反省自己給出去的有形無形的禮物,服務,讚美,有多少是往“朱門”送,又有多少是送往“凍死骨”?我真的很難為情。我好像總是在錦上添花,絕少雪中送炭。我發現癥結是我看不見在雪中的人。



我們所處的社會,主流價值是要成為贏家。而成為贏家就要和贏家在一起。因此我們的眼目都被訓練成投向贏家,或所謂有辦法的人。我們教育子女,重點也是讓他們成才。老中拼命鑽營學業,老美面向廣一點,但骨子裡都是一樣的,IQ也好,EQ也好,都是打造孩子的競爭力。社區服務?個個大學申請表上都功業彪炳,但有多少家長看重孩子是不是真的濟弱扶傾?



聽到許多對Bill Gates的頌揚,說事業有成了傾囊而出造福人群。如果Bill Gates這麼做是出於一個大徹大悟的悔改,為自己過去弱肉強食累積財富作風的痛悔,我尊敬他。如果他代表的是“先不擇手段累積助人的本錢,然後再助人”的世俗智慧,我只能說,神看不上他的億萬家當。世人看重的是具有幫助人的能耐,神看重的卻是“看見”該幫助的人。



“看見”該幫助的人真的很難。因為我們在生存競爭需要下,眼睛要盯著主宰我們命運的人,再也沒有餘力瞧一瞧左右。所以我們渴求速成的愛心,而常常捨近求遠。汶川地震,我們趕忙大筆捐輸,好平衡一下愛心賬簿的收支。



好在耶穌的福音,為我們照亮了一條出路,幫助我們看見孤兒寡婦。



更神奇的是,耶穌的福音讓我們發現,人人裡面都有一個“孤兒寡婦”,都輪得到做那“最小的”。要送溫暖?就看看身邊的人吧。例如,在重要會議中,我一句話就可以為一位同事解圍,但可能冒一點得罪人的風險。這位同事此刻正是“最小的”,我看到了嗎?我的選擇是什麼?一個脾氣乖戾得不得了的人,沒人敢接近,沒有朋友。我願不願意成為他的朋友,還是心裡想“他自作自受”?



更更絕的是,承認自己裡面那個“最小的”,是多麼有福的事。倒不光是為因此而得到幫助,更為因此感受到神的愛是多麼化腐朽為神奇,而不自主地愛上為這樣的愛做見證。其實做見證不一定要說自己如何如何,而是為神的光做見證,也就是說,“看見”本身就是光的見證。瑪麗亞的禱告是真的:



“因為祂顧念祂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



這裡“有福”的翻譯我不滿意。應該是稱頌的意思。聖母瑪麗亞為萬人稱頌,不是她有多大能耐幫助別人,而是看到自己裡面的“最小的”。很吊詭的是,當一個人看不到自己裡面的孤兒寡婦時,就看不到別人的孤兒寡婦。孤兒,無父母也。寡婦,無夫也。神用父子和夫妻來比喻祂與人的關係。“孤兒寡婦”不就是失去和神關係的人嗎?神拯救的奧秘就在此。神顧念“孤兒寡婦”的我,因此我也要顧念“孤兒寡婦”的別人。



“看見”是最難的,也是最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