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7, 2017

流動的空間美感

舞蹈的語言當然以肢體為主,但不限於肢體。動線和身體方位的交互作用,也會產生不可預期的效果。這往往被習慣在排排隊中狹小空間的排舞愛好者所忽略了。

其實國際排舞中許多的舞碼都編得很巧妙,如果在流動方向上充分發揮就讓整支舞呈現立體的效果,舞者如同水族箱裡的熱帶魚一樣,隨著音樂遨遊,戲劇張力十足。

這種流動的美感最普及的例子就是國際標準舞華爾茲,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可以說少了流動的美感,華爾茲是不太有觀賞價值的。

但往往這樣的編舞,甚至怎個國際排舞,都給不能明白這一點的愛好者一種轉身太多,方向讓人頭暈目眩的印象,讓人卻步。這實在是因噎廢食,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釜底抽薪的方式就是從流動的美感的觀點去理解這些轉身的戲劇效果,並在練習的時侯刻意體會這些方向變化和移動與音樂的關系。

一支好的舞就像一個活人一樣,是需要花時間與他相處的,這是一個『社交』(socialize)的過程。就像好朋友一樣,熟悉了就進入自己的意識中,印象深刻。你會很放心的把身體交給他,左彎右拐都是再自然不過的美妙經驗,頭暈?恐怕反而發生在結束後的意猶未盡吧?

舉一個例子,像Digital Age,舞者的詮釋就充分的發揮了流動的美感。同樣的編舞,如果一板一眼的跳,就是這個樣子,差別就不必我強調了。

順帶一提的是,由於簡易舞譜的撰寫方式,很難百分之百的描述它的詮釋上的可能性。這種局限性在方向和移動上尤其明顯。彈性發揮空間是很大的,這也是排舞迷人之處。例如,這支Pieces,女舞者在第四個八的第一拍,整個身體已經面向12:00,而舞譜是3:00。這就是為了讓整個擺盪折返時的張力更大,而之後5~8的四步旋轉,並沒有定在一個軸上,而是讓步之拉開形成以個立體空間,效果完全不同。對照一下教學版,好像不是同一支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