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6, 2012

締造歷史的先驅者- 施乾先生 by 竹風


去年盧俊義牧師在咱教會的靈修會,提到他在他教會的兒童夏季學校,幾年來一系列介紹對台灣有貢獻的人物,其中一位施乾先生是咱教會施敏娜姊的父親。聽完後我大感興趣,於是前去詢問敏娜姊有關她父親的故事。她給我二本介紹她父親的書【註一】以及幾篇報紙與雜誌的報導。閱讀完這些文獻後,讓我對施乾先生及其夫人照子小姐有初淺的認識,並對他們對台灣弱勢乞丐(聖經中所謂的「至微小者」)的所作所為大感敬佩。

施乾先生生於1899年,淡水人,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台北工專前身)土木建築科。畢業後在一 次工作的「細民」調查中,發現台北乞丐繁多,其中更有一家三代都以行乞維生的悲慘現象,他的惻隱之心油然升起。一般人提到乞丐第一印象都是蓬頭垢面、令人掩鼻的尿騷味、教育水準低、不願靠勞力維生的社會寄生蟲,而鄙視他們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施乾因為覺得他們很可憐,反倒願意接近他們,常常在下班以後買東西給他們吃,教導乞兒識字,與他們聊天做朋友,聆聽每個人的悲慘人生境遇,就如同左拉所言「天下幸福的事都大小雷同,但悲慘的故事卻千言萬語道不盡」。為了能更深入地照顧乞丐,施乾不顧家人強烈反對,辭去總督府職務,抱著「我不入黃泉,誰入?」的捨我其誰的決心變賣全部家產,在1922年興建「愛愛寮」,作為乞丐救濟收容所,供他們食、衣與住宿,一切免費。他親自為乞丐洗刷污黑的身體、理髮、捉蝨、資助病者就醫;除了照顧他們三餐與生活起居外,施乾並教育他們或送他們的小孩去上學,改變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如衛生習慣、伸手牌的人生態度、今朝有酒今朝醉、賭博等),教他們種菜、養豬、製作豆腐、編草帽、及各種手工技藝,讓他們自力更生,用雙手養活自己,所以可以活得有尊嚴,不再以乞討與看人臉色為生。「愛愛寮」除了收容乞丐外,也接納鴉片、嗎啡癮者、痲瘋病患與被家人遺棄的重度精神病患。

施乾在其著作《乞丐撲滅論》裡闡述他的理想:「我願自始至終以如此熱情勇往邁進‧‧‧我深知利己之極必將變成利他,利他的徹底將成為利己之理‧‧‧只有如此,所有貧民、乞丐將被溫暖的手所救濟‧‧‧在我們面前將展現從黑暗的、絕望的、不可有的社會,轉移到更光明、更有希望、可有的社會」。為何取名為「愛愛寮」? 林金田著的「施乾傳」陳述:「原來那時乞丐,他們聚集的地方民間俗稱『鴨仔寮』,施乾的『愛愛寮』在台語的諧音上與『鴨仔寮』一樣,卻有更深一層含意,他希望大家能更愛自己也愛別人‧‧‧」。

身為社工的我對施乾先生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作為有很深的感觸。是什麼樣的憨人會辭去令人羨慕的金飯碗,而去照顧令眾人唾棄、捧著破飯碗的社會寄生蟲?是多麼深度的執著與豪邁熱情讓施乾可以不顧家人的反對聲浪,一磚一瓦地興建收容所給悲慘的乞丐與遭人遺棄的精神病患,使他們有一席棲身之處?是如何寬廣的悲天憫人胸懷,讓施乾從24歲這黃金年華「ㄌㄟˊ落去」拯救乞丐,做他們的心靈導師,帶給他們光明?是從何而來源源不絕的愛心,讓施乾可以不厭其煩地幫助乞丐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活得有尊嚴?有句話說「平凡人不會創造歷史」,唯有不平凡的人能夠看見異像,執著於夢想,以滿腔熱情付諸實際行動來實踐心中的理想,締造歷史。施乾便是這樣不平凡的先驅者。有人將施乾這位「乞丐之父」譽為「東方史懷哲」;盧俊義牧師則將其媲美於在印度照顧痲瘋病患的泰瑞莎修女。不是基督徒的施乾先生著著確確地活出基督的樣式, 如同馬太福音26章35-36節所諭「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他以實際行動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給在社會漆黑角落裡危危岌岌生存的至微小者吃、喝、穿、接到家裡、照顧他們。40節: 主說「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至微小者身上所做的這些事,就是為我做的

施乾的元配謝惜身體一直都不好,無生育,他們領養了二個女兒(明月美代)。謝惜而後在愛愛寮因勞瘁過度而死。元配過世後,施乾在堂妹的介紹下認識了一位日本女子- 清水照子,京都人,家境富裕,是一位千金大小姐,有三個妹妹。經過一段時日交往照子小姐深為施乾悲天憫人的崇高胸懷所吸引,不顧家人強烈反對(哈!也是與一頭ㄌㄟˊ落去的施乾一樣,具有飛蛾撲火的果斷個性),離開日本與施乾締結連理,非常的浪漫(啊…..)。那年(1934年)照子24歲、施乾 35歲。他們育有三女一男(敏娜、施香、愛鄉、武靖)。照子嫁到台灣後,放下千金小姐的身段,化浪漫愛情為力量,與施乾一起管理愛愛寮,照顧院民成為艋舺居民口中的「乞丐之母」。
然而,施乾在1944年(時年46歲),因突發腦溢血而與世長辭。照子在35歲成為寡婦,最大的女兒敏娜那時九歲,最小的兒子武靖才三歲,又有近二百人的院民加上員工,等待她扛起重擔,繼續經營愛愛寮(後改名為「愛愛救濟院」)。那時又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食物、捐款都極具缺匱照子曾想帶著孩子們回去京都與父母同住。當時院民一直懇求她「先生娘,不拋棄我們!不要回去日本!沒有妳阮會安怎?」,她也放不下乞丐們,最後她選擇留下來,歸化為台灣人,承繼施乾未竟的理想與志業照子位虔誠的基督徒,她說:「我只是平凡的弱女子,都是靠主耶穌的愛與恩賜,才能持續事業至今。所以我日夜學習主的犧牲精神,忍耐到底,以求無愧於心而已。」
照子於2002年以92歲高齡去世,愛愛院由么兒武靖續任院長,提供給自費或公費的老人安養餘生。愛愛院的住址為台北市大理街175巷27號。

我也去採訪咱教會的敏娜姊,她是施乾的掌上明珠。七十多歲敏娜姊含著淚水婉婉闡述其父親:「他個性很開朗,人很善良,但是個急性子,有點雷公脾氣,尤其當別人做不好的時候,他會罵人(但不會罵我)」;她又說:「父親頭腦很好,很聰明又有愛心,且朋友很多。他常常買東西給乞丐吃,他記得誰喜歡吃可口乃滋、誰中意牛奶糖、誰喜愛吞雲吐霧。他會根據他們的喜好,自掏腰包買東西請他們吃,買很多東西,一大包一大包的,但是香菸只給一包。」敏娜姊覺得父親最偉大的地方是「無私、有愛心」。她說她因為是父親的長女,最深得寵愛。他們父女感情很好,爸爸在她五、六歲時還一直抱她,也會一起在日式澡盆洗澡(當時父親與子女都是這樣,敏娜姊道),彼此幫對方洗背。敏娜姊常與父親前往日本或香港,她的妹妹們都很忌妒她獨得父親的恩寵。從出生到20歲結婚前的敏娜姊,常常在愛愛寮裡「混」。她將院內的小朋友組成少棒隊,請院裡員工當教練,有模有樣地訓練他們,並與鄰近的小學球隊對打,而她是啦啦隊隊長。敏娜姊回憶父親很喜歡音樂,除了愛唱歌以外,也喜歡吹口琴,他組了一個約有30人的青年口琴樂團。敏娜姊最喜歡幫父親擦皮鞋,擦到黑得發金。談到父親去世的情景,敏娜姊淚水直流,久久無法言語。她說:「父親騎自行車回家時已經腦溢血了,他一手緊緊抓住我的手,另一隻手握住母親。爸爸把我的手抓得好緊,好緊,口裡一直叫著我的名字。他那時鼻子、耳朵、嘴巴都在流血,20分鐘後他就走了。」與父親相處的最後一刻是如此的肝腸寸斷,留給當時年僅九歲的敏娜姊非常創傷的記憶,永遠無法抹滅。然而,失去父親又加上時逢戰亂,敏娜姊無憂無慮與歡樂的兒童年華也因此提早劃下句點。
敏娜姊形容母親是一個「非常低調又重禮節」的人,很有禮貌,待人親切和藹,很有耐心。她覺得母親很可憐,年紀輕輕就守寡,又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窮到吃豆籤或地瓜稀飯配鹽吃,也必須把四個小孩送到新店暫時給別人照顧,自己則留在愛愛寮張羅200多人的飲食及日常起居,她無怨無悔,靠「主耶穌與大家的幫忙」(照子常講的一句話),管理愛愛院裡裡外外大小事務六十餘年到她辭世敏娜姊說母親深得大家的尊敬,台北市歷代的市長如高玉樹李登輝陳水扁都很尊敬與疼惜她,尤其是李登輝先生,常來看她;也有大企業家如養樂多大老闆,常常帶五、六百罐養樂多前來請院民喝、並也常常捐款贊助愛愛院。敏娜姊形容母親「極具愛心,有話直說不拐彎抹角,脾氣好,人緣極佳」。「母親很關心院內的老人,常常柱著柺杖到每一個房間探望老人,噓寒問暖,關心他們,老人們都很喜歡她。」

看完有關施乾照子的文獻,又採訪到他們的掌上明珠敏娜姊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內心很激動,歷史真的是由不平凡的人所締造出的。我非常欽佩那些可以將「無」化「有」創造歷史的先驅者,一個平凡的我只能踩著前人的腳蹤,做社會關懷工作。我在想施乾先生在他的那個民國前的時代,可以說是沒有人會有《撲滅乞丐》的理想,Well,也許有,但不是變賣全部家產去蓋收容所,大概只是「撲滅」(terminate) 他們吧!施乾先生不只是免費提供吃住給他們,他更是釜底抽薪地改變他們的習慣,讓他們原本苟且度日、沒有陽光的人生變得有意義,這也是讓我很敬佩他的一點。我修過很多心理學的課,也從事過心理諮商,我覺得要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個性如同移山般的困難,但施乾先生做到了;我也輔導過很多靠政府救濟金 (Welfare)生活的家庭,單親的母親根本無心思管小孩的教育問題,因此常常是一代又一代地領微薄救濟金生存,我那時很心痛也很無奈他們無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但施乾先生終止了三代行乞的悲慘。看著施乾的故事,我問我自己我能為目前服務的弱勢團體 - 發展障礙人士 (the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再做什麼?我能創造什麼工作機會給他們,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貢獻一己之力給社會?也讓社會能更接納他們,給他們一席生存空間,達到如施乾先生的理想「在我們面前將展現從黑暗的、絕望的、不可有的社會,轉移到更光明、更有希望、可有的社會。」
人只能活一遭,我常思索一個極其平凡的我要過怎樣的人生,要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對周遭有些微影響。施乾先生雖然只活了短暫的四六年歲,但他如同蠟炬般燃燒自己,點燃燦爛的火花,照亮了乞丐們的人生。我已經將近半百了,不知人生旅途還剰多少年可以走,思考自己能再做什麼,才不會在見主面的時候汗顏。


【註一】 台灣先賢先烈專輯- 施乾傳     林金田著;
   典型-  人道精神的實踐家  施乾先生    為鄉里人傑塑像  第三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